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因创作题材和语言与北京地域文化有着共同的联系,老舍和王朔都进入了"京味"文学的谱系.但与老舍所建构的"京味"叙事比较,王朔的叙事题材和语言风格存在着明显差异,二者创作所蕴含的"京味"也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2.
老舍与新诗     
诗人臧克家在《老舍新诗选·序》中说:“如果向读者介绍:老舍是小说家。得到的回答一定是:多余的话。说老舍是戏剧家。‘还用你说’,读者和观众必如是说。说老舍是诗人,而且是新诗人,不但广大群众,即使文艺圈子里的人,也会有点茫然,甚至愕然了吧。但,老舍确乎无愧于新诗人这顶桂冠,这并非我加给他的,有他大量的新诗创作作证。” 收在《老舍新诗选》(1983年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有四十八首诗(包括长诗《剑北篇》在内)。老舍作诗的历史从中学时代就开始了,那时他练习写的是旧体诗词。当时他对古典诗词表现出浓烈的兴趣。《十八家诗抄》、《陆放翁诗集》等常使他爱不释手,以至诚如其言,在“其他课上别人演题或记单字的时节,我总  相似文献   

3.
有很多人值得我们怀念,但每每想起老舍先生总有些别样的情怀,但却有些说不明白。从舒乙先生那里了解到老舍的那些兴趣与爱好后,突然有些明白。那便是一个"真"--这诸多爱好竟没有附庸风雅和炫耀的任何意思,倒是其间的故事总能让听闻者感到些快乐和思索。或许这便是老舍先生的不同之处吧。  相似文献   

4.
王朔是谁?     
王朔是一个真正的孩子记得当年的一个现象:正读着王朔作品的人,当满耳目灌着尖损刻薄又邪趣横生的王朔式"黑话"时,抬头猛见王朔照片,都大吃一惊--这个一脸无辜,腼腆羞涩的家伙实在不像坏人啊. 王朔这次按捺不住地要正本清源:"我前些年一直演一个北京流氓王朔,其实我不是.我是一个有美德的人,我内心真的很美,我没有害过人,没有对不起人."王朔惯于指东道西,但这是一句实打实的话.  相似文献   

5.
有这样一个假设:如果你有机会得到一套书,一个作者是老舍、一个作者是王朔,那么你会如何选择?我们拿这样的问题采访了很多年龄在25岁左右的朋友。我们得到的比例是6:4,老舍先生胜出了。虽然这并不是一个好的题目,但是由此我们坚定了以如此大的篇幅纪念老舍先生的信心。老舍先生以他最静默淡然的方式在人们心中刻出了一道永远不会磨灭的记忆。  相似文献   

6.
"老舍与北京"的关系早已是一个不鲜见的论题,但却仍然具有研究的价值。从"异乡的寂寞"、"回忆的情调"、"理想的图景"这三个层面入手,逐次、递进地深入探讨这一议题,以期拓展和挖掘"老舍与北京"这一议题所可能蕴藏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7.
老舍在《我怎样写<老张的哲学>》一文中说:“我自幼便是个穷人”,“穷,视我好骂世;刚强,使我容易以个人的感情与主张去判别人;义气,使我对别人有点同情心。有了这点分析,就很容易明白为什么我要笑骂,而又不赴尽杀绝。……我恨坏人,可是坏人也有好处;我爱好人,而好人也有缺点。‘穷人的狡猾也是正义’,还是我近来的发现;在十年前我只知道一半恨一半笑的去看世界。”  相似文献   

8.
并非科班出身的北京青年作家王朔,以其独具特色的作品,赢得了不同层次、各种年龄的众多读者的喜爱。然而,在文学评论界,王朔却是一个最引起争议的作家。赞赏者誉其小说是继老舍之后的并有所突破创新的“新京味小说”,毁之者则称其作品为“痞子文学”或“流氓文学”,新潮批评把王朔纳入“现代派”或“后现代派”的行列,通俗文学则将其归在本流派的麾下,真是众说纷纭。本文试将这些评论中具有代表性的见解加以综述,并略陈己见。  相似文献   

9.
王朔是内地作家中作品改编电影最多的,他的文本与作为大众文化的电影艺术很是契合。由王朔小说改编的电影以及并非改编自其小说但受其影响的"后王朔电影",具有情节的假定性和语言的狂欢广场性特征,由此建构了一种狂欢式的"第二种生活"。同时这些作品又在一定程度上向传统和主流作了必要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路金波从朋友处得知王朔手头有200万字的未发表文稿,就从上海来到北京王朔的家中王朔新书《我的千岁寒》的出版成为近期图书业界甚至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实际上在2006年年末,路金波就已经公开表示过想出王朔的书。那时,他任总经理的榕树下文化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在图书行业已经声誉鹊起。这距离他放弃  相似文献   

11.
概念中的老舍总是平易的、幽默的、这类型的男人大多是受女孩子青睐的。而且老舍先生的那个时代,关于爱情不是轰轰烈烈,便是平淡无奇的了。但老舍似乎偏偏是与人有些不同的,就好像他笔下小说里的故事平平常常的却总有着动人的章节。或许戏如人生,老舍先生的爱情和婚姻便有了些值得体会的意味。 老舍原是抱定了独身的。他从19岁离  相似文献   

12.
老舍先生对饮茶颇有研究。他曾多次说过:“喝茶本身就是一门艺术。”1964年8月,他到皖南旅游时,品尝了当地名茶“屯绿”和“祁红”后,赞不绝口。临别时,老舍应屯溪茶厂的请求,赋诗一首:“春风春日采新茶,生产徽茶天下夸;‘屯绿’‘祁红’好姊妹,浓妆淡抹总无瑕。”现在这首诗已  相似文献   

13.
老舍先生一生作品无数,大部头的可谓震撼人心,小品文章也耐人一读。记得其中有一个是写一家子去看电影,没出门先张罗,姥姥舅舅七大姑八大姨都招呼到了,到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了还礼数不减,彼此大家都客气到了,全坐踏实了电影也放完了。这不禁让人想到了相声《打电话》,小伙子在电话里又是寒喧又是唱歌儿,最后说:"7点30准时见面……算了,现在已经8点40了……"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不知者以为是巧合而已,听姜昆说了才知道,老舍和相声的渊源,--深了。  相似文献   

14.
舒乙说:《老舍五则》本身的成败将取决于观众的评价,但它在老舍短篇小说的改编上是有划时代的意义的。  相似文献   

15.
五六十年代的老舍是难以认识、不易把握的多元复合体.老舍研究界曾有"滑坡"、"上坡"之争;但讨论刚刚开始,就受到非学术的干扰,研究也就因此搁浅.  相似文献   

16.
网友王朔     
锄禾狂舞 《可乐》2008,(2):65-65
所谓名人,不过是名字响亮一些的普通人。我曾经是王朔小说的忠实读者。王朔对社会的洞察、批判的笔调,以及小说的张力,给我一种从未有过的阅读酣畅。我对王朔顶礼膜拜。最近,我惊奇地发现,偶像王朔就在我身边,只是一个网友而已。  相似文献   

17.
老舍的幽默     
老舍先生的文学语言朴实无华而又幽默诙谐,具有很强的北京韵味,仅从他的几封信件中,就可窥见一斑。1930年5月,老舍辞去英国伦敦大学东方学院中文讲师一职返回北平,暂时居住在朋友白涤州教授的家中。北平当时很有影响的文艺团体——"笑社"获悉消息后,当即委派作家陈逸飞登门造访。彼时不巧老舍正在午睡,陈逸飞不忍打扰,就留下一封信,希望老舍能担当"笑王"一角。第二天,陈逸飞就收到老舍的回  相似文献   

18.
王朔是中国当代文坛颇有争议的人物.本文认为,"王朔现象"是大众文学在新时期发展的产物,体现出了现代大众文学的特征,显示了中国大众文学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活力,代表了当今大众文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老舍可说是接得上“地气”的“草根儿”作家.其原因除了老舍出身寒门以外,至少还有两个基本原因:一是他在青少年时期,有过佛教和基督教方面的双重宗教思想介入,对于普度众生与博爱世人的精神方式,心领神会,而且有深入的践行;二是他来自京旗满洲群体,继承民族的传统,接受过浓重的民间艺术濡染.老舍又不是一般的平民作家,而是其中的杰出者.其杰出之处,首先体现在他为了让自己的作品尽可能地通俗易读,使尽了气力.另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他的文笔坚持着通俗却不媚俗的原则.老舍还不满足于仅仅摹写出市民社会“低层次”的生存真实,他更善于以现代人文精神、人文情怀,烛照自己的书写.  相似文献   

20.
英国五年的汉语教学对老舍文学创作的起步乃至一生的创作都产生了长远的、无可替代的影响.这是深入研究老舍不能不高度关注的重要问题.讲授汉语和编写教材,是老舍的一次独特的人生体验,这种体验不仅丰富了老舍创作的内容,也为老舍的小说语言增添了非凡的艺术魅力.无论是在早期的几部小说还是其后更多的力作中,都可以清楚地看到,语言和文学,教学与创作,这两种既有本质关联又有明显差别的元素,在老舍身上得到了如此深刻和完美的结合.这充分表明,老舍是一个文学大师,但首先是一个语言大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