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关系领域的批评话语分析深受语言学和哲学研究的启发.索绪尔揭示了语言意义之生成;福柯阐明话语以知识的形式建构权力;维特根斯坦提出语言的意义来源于使用,使用要遵循规则;奥斯汀从话语行为、施事行为和施效行为三个层面来看待话语的作用.受此影响,国际关系领域批评话语分析关注外交话语的意义生成及其中蕴含的主观建构,所十循的社会规则以及对新规则、民众认知和权力的建构.  相似文献   

2.
广告通过话语实施隐性控制,分析话语有助于了解其权力建构机制。本文阐述了批评话语分析的基本概念、研究领域和分析框架,探讨了广告话语的特点、分析对象和分析方法,最后以"科技以人为本"为例对深度阐释型批评话语分析做了探索。  相似文献   

3.
立足异质 融会古今——重建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重建中国文论话语"这一命题的积极回应中,学术界开始了对中国传统的根本学术话语规则的注意和重视,有许多学者开始致力于对中国古代文论话语的清理.对于如何重建当代中国文论话语的命题,学术界的讨论大致经过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关注"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问题;第二个阶段的讨论则主要集中于研究"西方文论的中国化"以及"中国文论的中国化"问题.但中国文论因为没有自己坚实的话语资源,事实上又处于再次"失语"的状态.故应依据中国传统固有的两个主要文化规则,在"异质性"原则上走"古今融会"及"中西化合"之路,通过中国古代文论的中国化来最终实现中国当代文论话语的重建.  相似文献   

4.
"后学"话语与中国思想拓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认为,中国学者对后现代后殖民问题的研究,大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加以阐释,迄今未达成共识.这一方面说明中国当代学界已经走出了一元文化模式,而进入多元文化氛围之中;另一方面也说明"后学"自审意识的缺乏,思潮的交互出现成为时尚景观,"追新逐后"成为时代风向标.这意味着,世纪之交中国文化场在意义世界和认知地图上出现了新的"战国"状态,没有任何一种声音能够成为主流声音,没有任何一个流派能够主宰局面,没有任何一种话语能够成为当代话语的中心模式.  相似文献   

5.
西方工业社会的"后福特主义"发展对当代文化造成了深刻影响,导致文化理念转向、理论范式"微化"、生活观念变焦等新变化。受此影响,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叙事方式面临着公共价值要求与个体价值选择的相互悖离、时代主题要求与伦理学研究"微化"倾向的相互错位、话语表达的价值性承诺与"话题作品"的浅薄性戏谑之间裂缝拉大等现实挑战。为了更好地执著于"美好生活、家国情怀与人类关怀"的叙事主题,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叙事方法必须立足于"地方性"立场和"世界性"立场,通过话语实践进行话语权力的价值建造: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方法论,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话语实践;化解话语现实难题,校准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话语建设方向;塑造话语权,提升中国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价值影响力;增强世界观照,为全球化转型提供可行的价值选择和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6.
在"失去象征"的日常诗歌话语场域建立诗歌的意义评价机制,这是耿占春诗学的主要特点。因此,他的诗学建构是在社会学视野与知识分子个体感知性话语之间的创造性凸显。他力求通过把概念理论化、细节主题化的方式,令人信服地呈现了"后象征"时期中国当代诗歌理论批评的"小诗学"图式。  相似文献   

7.
北美汉学的中国文论研究保持了一种比较宏阔的文化批评理论视野以及"新历史主义"的话语倾向。受新文化史研究方法影响的汉学研究不再强调从文本中获取什么经验、启示和教训,更不像传统的批评方法那样去发掘文本中存在的道德镜鉴、政治得失,而是突出显示来自于社会学、人类学、文化学的启示,有意识地将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加以交融汇通。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修辞学和哲学等相关的研究,寻找出新修辞学和批评话语两种语言在科研领域的研究以及思想两个方面之间的相同点,以用于引发后现代主义领域中的一些语言的科研性研究,进一步的推动语言学在其他学科中的研究和运用。期望通过这次对新修辞学科批评话语分析的兴起分析,能够给读者一些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书写与政治因素的影响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新时期,当代文学史对"审美转向"的书写在受国内政治话语影响的同时与中国参与国际政治舞台吸收不同国际政治话语的决策有关.诸多当代文学史所坚持的"启蒙"并不是纯质的"启蒙",只是一种被政治渗透的复杂多面体.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写作只有重新认识和评价一些具体和看似平常的问题,才有可能将我们的研究推向一个新高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当代"十七年"文学批评自发展之初即面临着审美批评话语缺失的问题,取而代之的是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政治话语系统.这一话语系统的形成与建立有其内在的历史必然,当它放弃了与审美批评话语的"平等对话"成为"一维"的存在之后,文学批评活动的功能与价值也就发生了异变.本文试图就这种社会政治话语系统的形成原因、思维方式及实践特点做出理论阐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