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转换.以贾平凹乡土小说《浮躁》及葛浩文英译本为切入点,以奈达对文化负载词的分类为基准,探究葛浩文对《浮躁》原文本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适当处理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负载词,能使译本在保持原文风采的同时关注到译语读者的期待视野,进而将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介绍给外国读者,并为之所理解和接受.  相似文献   

2.
期待视野是接受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成语典故英译既要忠实再现源语的文化内涵,又要满足目的语读者的期待,实现翻译的文化交流目的。本文认为目的语读者对文本的接受都要受到原有期待视野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会修正、拓宽期待视野,其期待视野是不断变化的。接受者固定视野与文本之间的距离需要读者的创新期待来弥补。译者在翻译成语典故文化时,要重视受众,了解受众的期待视野,满足其创新期待,以充分实现翻译的等值。  相似文献   

3.
接受美学扩大了翻译研究的视野,给翻译研究引入了读者接受之维。从读者接受的角度看,《域外小说集》由于其读者的缺席,它的译介是"大为失败"的。其译介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当时读者与译文无法达成视野融合,主要表现在:在翻译选材上,译文在文体和作者方面超越了读者的期待视野;在翻译方法上,尽管文言迎合了读者的期待视野,但"直译"使得读者期待受挫;此外,翻译的叙事模式远远超过了当时读者的期待视野。其译介的失败给当代译者提供了借鉴:译者在翻译时,要立足于当代语境,站在译文读者的角度进行翻译材料及翻译策略的选取,以期达到译文与读者的视野融合。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读者的角度出发阐述了目前翻译界争论不休的关于翻译的异化与归化问题,从翻译的时代性、文学作品翻译的特殊性方面进行论证.提出对于文学作品的翻译,译者应该做到的是优化,从而满足读者的需求.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译文读者期待视野的角度出发,通过De Profundis两个译本的对比研究,论证了接受美学理论应用于翻译实践的可行性;同时也给文学翻译实践者以启示。译者要在译文能被读者接受的前提下,从读者期待视野出发,既创造出满足读者需求的译文,又让读者在阅读中接触到新信息,不断开阔其期待视野。  相似文献   

6.
on the cau     
,但作为一种文学作品,翻译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它是心灵的创造,因为再忠实的译作也少不了译者心灵刹那闪现的创作火花。所以,翻译不可能只是简单的语言对等,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除了要把握住原著的语言,还应掌握原文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变异是作家体现作品主题意义和实现作品美学价值的重要手段,因此往往具有一定的文体价值。本文主要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讨论文学作品中语言变异的文体价值及翻译原则,指出了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变异在翻译中必须考虑其文体价值。  相似文献   

8.
语境对翻译的影响体现在制约作用.文学作品翻译重点是保证译语语境与源语语境对等,具体体现在作品宏观语境、微观语境、伴随语境和语言的和谐统一和相互吻合.通过选取英国作家狄更斯《远大前程》中一张便条的译文,讨论作品语境互相制约和语境语言制约,分析译文语境与源文语境差异,发现文学作品翻译的失误.文学作品翻译应该注意作品宏观语境、微观语境和伴随语境的互相制约及对语言选择的制约,这样才能减少翻译失误,再现原文魅力.  相似文献   

9.
在翻译中,文学作品的翻译一直存在着争议。很多翻译者认为文学作品的翻译只能是意思的翻译,而不能把原作中的特殊的方面,尤其是作品风格在译文中表现出来。而很多翻译大师却认为文学翻译风格是可译的,原作的风格可以通过相应的方式进行转化而迁移到译文当中。在此通过对文学风格的探讨以及风格可译的二元观说明文学风格的可译性,对以后的风格翻译研究提供一些说明。  相似文献   

10.
毛新耕 《云梦学刊》2008,29(2):140-143
文学翻译评论可从译内评论与译外评论相结合的二维构架模式进行构架.译内评论包括对文学作品的翻译进行语用价值、深层意义和表层意义方面的评论,译外评论包括对文学作品翻译的双语比较、思维转换和文化交流方面的评论.  相似文献   

11.
郑振铎是五四时期杰出的翻译家。在翻译理论研究方面颇有贡献,他最早向国内译者介绍泰特勒的翻译三原则,论证了文学书的可译性,呼吁统一文学译名,提倡语言适度欧化,探讨译者的责任并且对中国近代翻译史进行评述,这些论述对当时的翻译理论建设起了示范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聂玉景 《学术探索》2012,(9):154-156
文学作品中的隐喻翻译不能仅局限于意思的转达,还要关注隐喻意象的处理,这样才能使目的语读者与源语言读者一样欣赏到其中的文化内涵。按照隐喻意象的留与变,隐喻翻译法可分成三种类型:隐喻意象留存、隐喻意象缺位和隐喻意象借用。借助这三种类型对《茶馆》的霍华译本和英若诚译本中的隐喻翻译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发现两译本绝大多数隐喻翻译都是成功的,再次证明这两译本的经典性。  相似文献   

13.
在文学作品翻译的过程中忠实地再现原文的意义,准确地传达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正确地理解作品的语境是必要条件。语境是指语言文字一经使用后所处的语言环境,是对语言理解起着重大作用的背景知识。从文学角度,可以将语境分为语篇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在文学翻译中,语境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本文将对语境在文学翻译中的两个基本作用,即制约功能和解释功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朝鲜 15、16世纪翻译了大量的汉文作品。这些作品不但反映了当时朝鲜语的使用状况 ,还反映了中世纪朝鲜人的翻译思想和翻译手法上的特点。所以这一文化遗产是研究朝鲜语言的发展变化和朝鲜中世纪汉文翻译的重要史料 ,但一直没有引起语言学界和翻译界的重视。现从翻译和语言的历史角度 ,分析这一时期朝鲜汉文翻译本的特点 ,并考查其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5.
翁显良先生认为绘画贵在气韵生动;文学翻译要求意足神完。原文作者的“意态”不仅可译,而且非译出不可。积译时,译者需要“神遇”,领悟作者之意,忘却有形的一切,进行再创作。整个翻译过程要“得作者之志,用汉语之长,求形似之效”。译文必须达到与原文大致相同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期中国古典戏剧英译者们开始从文学审美的角度出发,注重对原文语言、文化、文学成分的保留,译文中汉语成分开始增多,中国文化互文性增强,杂合度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7.
从“盗火”到“理水”——《新青年》文学翻译浅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强 《晋阳学刊》2008,(6):105-110
五四时代是一个西学东渐的时代,西方的文学作品蜂拥而入。《新青年》作为五四新文学运动的旗帜和号角,自然承担起了翻译的重任。作为“一代名刊”,《新青年》的文学翻译不容忽视。《新青年》共翻译了40多位外国作家的100多篇文学作品,其中以屠格涅夫、泰戈尔、莫泊桑、王尔德和易卜生等作家的作品居多。从对源语作者定量分析的角度入手进行分析,会发现《新青年》当时的翻译存在着严重的“误读”现象,但这在当时却是一种策略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8.
纳博科夫认为翻译的唯一目标是语言之间信息的准确转换,并强调译文必须与原文在内容、语言形式、句子结构等方面保持高度一致。纳氏在其英俄、俄英译著中,尤其是《叶甫盖尼·奥涅金》的英译作品中践行了逐字逐句直译的翻译准则。翻译行为的绝对忠实对译者而言是极其不易的,这既是翻译的限制性,也是翻译行为的根本问题。基于纳博科夫英俄文学翻译作品的文本材料,分析其翻译行为在词汇、音韵以及语法等方面的限制性。翻译行为的限制性与创造性这对二元对立因素,本不存在绝对的好与坏,但纳博科夫认为翻译行为不应带有译者的个人风格,亦不应是译者的创造性行为。纳博科夫肯定翻译限制性以及否定翻译创造性即是贯穿其翻译观的重要观点,纳氏的流亡背景以及"俄罗斯情节"则是其翻译观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文学翻译是跨文化的语言转换艺术。在面对文化差异和语言转换的困难给文学翻译所带来的挑战时,创造性叛逆往往成为译者自觉或不自觉的一种选择。创造性叛逆既可能造成译本在新的接受环境中增值,又不可避免地导致原作文化信息的失落。得失之间,恰好凸显了翻译研究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