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现代女作家中,丁玲可说是女性意识非常强烈的一位。她自觉地把抒写女性形象当作创作的第一要事。她从不忘摹画时代风云,但常常将它推至背景,而女性的情感、命运,女性的生存方式,女性的话语表达才始终是她最为关心的。在这方面,也许只有萧红与之相似,不同的是,萧红的笔凄美而忧伤,以女性的同情目光审视着呼兰河沿岸象牛马一样生活的女同胞们;而前期的丁玲(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之前)则刚劲而执着的关注着妇女解放这一迟迟未得到解决的社会话题。时至今日,在梦珂(《梦珂》)、莎菲(《莎菲女士的日记》)、阿英(《庆云里…  相似文献   

2.
丁玲的创作肇始于1927年。她以女性特有的感触,在作品中表现了妇女争取自由解放独立人格、追求美好生活而不得的悲惨境遇。她的早期(1927—1929年)作品《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等十多篇短篇小说(后来分别收入《在黑暗中》、《自杀日记》、《一个女人...  相似文献   

3.
从革命女性到女性革命——丁玲创作对女性解放的探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杜霞 《齐鲁学刊》2000,(5):38-41
丁玲带着她的梦珂、莎菲们登上文坛,但二三十年代中国社会还没有为这些“ 革命女性”准备现实的土壤。1929年,长篇小说《韦护》标志着丁玲创作从“革命女性”向 “女性革命”的转变。在这里,为了肯定革命的必要性,丁玲不惜用大量笔墨礼赞爱情。但 丁玲毕竟是忠实于自我的作家,到延安后,1942年3月8日前写下的《“三八节”有感》标志 着丁玲对女性解放的探寻已经超越了革命的现实功利层面,又回到人性解放的大主题上来。 在经历了不同阶段的探索之后,丁玲的女性观注入了更为丰富的时代内涵,她的创作向往 在“人”的意义上建构真实的女性主体。  相似文献   

4.
《莎菲女士的日记》作为现代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为重新认识丁玲的“不简单”与“复杂性”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日记中的莎菲与记录莎菲日记的丁玲同构,传达出丁玲有关启蒙、革命与女性的复杂态度。莎菲身体上的离家行为呈现出女性心理与启蒙话语的相互碰撞;莎菲情感上的“自由恋爱”则指向“个性解放”等同于绝对“自我”的逻辑悖论。苇弟与凌吉士作为莎菲与丁玲人格的两面,更体现为时代的双重镜像。这些矛盾又复杂的时代特质展现出新文学主体自我的生存困境,反映着五四青年在启蒙话语中的困惑与失落,揭示出新文学西化现代性的最大症结,也为其后知识群体思想的革命转向提供了注脚。  相似文献   

5.
《莎菲女士的日记》蕴含很多具有现代内涵的思想、意识,丁玲对女性的心理有着深刻独到的见解和与众不同的审美观念。她敢于揭露女性内在的、隐蔽的欲望和期盼,同时,又不遗余力地深入探讨这种女性心理的病因,旨在找到良方解救女性的悲剧命运。《莎菲女士的日记》是丁玲反对旧社会、追求自我个性和纯真爱情的代表作,是中国近代文学走向关注女性、追求科学民主和自由解放道路的里程碑,更是其成名作。《莎菲女士的日记》所包含的思想价值对今天有着积极的影响和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6.
丁玲是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半个世纪以来,丁玲以其众多的作品描绘了二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中国社会变化的真实图景,创造了独特的中国妇女的形象体系,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其不可磨灭的贡献。一九二八年发表的(《莎菲女士的日记》,虽不是丁玲的处女作,却是丁玲的成名之作。“在这死寂的文坛上,”它象“抛下一颗炸弹一样,”以其所创造的知识女性莎菲  相似文献   

7.
莎菲论     
一莎菲是丁玲的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以下简称《日记》)的女主人公.这篇作于一九二七年冬到一九二八年春,发表于一九二八年二月《小说月报》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思想内容和新颖的艺术表现形式曾经震动了当时的文坛,并使作者一举成名,"好似在这死寂的文坛上,抛下一颗炸弹一样,大家都不免为她的天才所震惊了."虽然莎菲女士的出现哄动了中国的文坛,但是中国的文坛却长久地并没有真正了解和懂得莎菲.半个多世纪以来,文坛上对这个人物进行了各种各  相似文献   

8.
论丁玲创作内容的演化□聂国心总观丁玲创作的内容,明显的有三个方面:一是对都市文明由向往而至绝望的矛盾苦闷,其代表作是《梦珂》、《莎菲女士的日记》、《阿毛姑娘》等;二是对封建伦理、封建意识的愤激批判,其代表作是《我在霞村的时候》、《在医院中》、《夜》等...  相似文献   

9.
因为"越轨"的笔致与人物形象的"Modem Girl"姿态,丁玲的《莎菲女士的日记》成为一篇经久不衰的作品.在小说问世之初的20世纪30年代,人们对莎菲形象的理解与认识产生过分歧.新中国成立以后,莎菲被现代文学研究者与80年代以来的女性文学研究者视为现代女性"叛逆"精神与追求"灵肉一致"爱情的典型,她身上具有的现代"Modem Girl"气息及其隐喻的社会姿态、文化性质却被遮掩与忽视.事实上,《莎菲女士的日记》对新文坛与现代文学史的独特贡献,是它象征着"Modem Girl"形象塑造的时代到来,隐喻现代启蒙意识形态向都市颓废文明转型带来的历史冲突与精神痛楚.  相似文献   

10.
莎菲,这"一个奇怪的女子",当她作为《莎菲女士的日记》(以下简称《日记》)的主人公一问世,"便好似在这死寂的文坛上,抛下了一颗炸弹一样",人们都不免为她"所震惊".①五十多年来,人们都承认莎菲是现代文学史上前所未有的独特的女性形象,然而对这个形象的内涵却具有各各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理解.我认为,如果把莎菲形象放在其  相似文献   

11.
时代、历史的镜角近代小说艺术的发展,从外部行动的精细刻画转向内心世界的剖白,从情节的多方设置而转向性格分析,从社会现实的描写更加注重心理感应的倾向,已经为研究者所关注了。不过,这只是相对而言,事实上艺术的发展总是异趣纷呈的。从丁玲的创作考察,似乎便呈现出相异的特色。当《梦珂》和《莎菲女士的日记》问世时,是以大胆的心理描写,对两性生活的内向的剖白,而显露出这位女性作家的艺术特色的。茅盾以为“莎菲女士是‘五四’以  相似文献   

12.
<正> 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女作家丁玲,从二十年代末,以《莎菲女士的日记》蜚声文坛起,在半个多世纪里,创作了大量的小说、散文、评论和戏剧作品。她的小说创作数量多,成就突出,引起了较为广泛的评论。对丁玲的散文创作,研究也比较深入。而对她的戏剧创作,也许由于成就不及小说、散文的缘故,未能引起评论界的应有注意。但戏剧创作是丁玲文艺创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她的小说、散文的创作特色在戏剧作品中多有体现。研究作家戏剧作品的特色,对全面认识丁玲同志的创作思想和创作风格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3.
丁玲的思想和创作“向左转”后,她曾有的女性话语立场并未被革命话语立场所遮断,在《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中仍有延续,从叙事学角度分析,这时的女性话语已不同于“莎菲时期”的女性话语,它以潜在的、变形的方式存在;丁玲塑造李子俊女人形象的过程就是在女性话语与革命话语之间摇摆的过程,两种话语交错出现使得李子俊女人形象更真实传神;丁玲此时的女性话语立场虽较“莎菲时期”逊色,却仍显其连续性。  相似文献   

14.
我和丁玲同志虽然不算很熟悉,但也曾经有过几次接触。今年是她八十整寿,是她从事文学创作的第五十七个年头。回忆起她坎坷的创作生涯与我们不多的交往,不胜感慨。 丁玲同志最早的一篇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时候,我已经是《小说月报》的读者和投稿者。关于丁玲同志的创作道路,以及她的发展与成就,有些事情虽然年代已经久远,但是总的回想起来,我还是记得很清楚的。 一九二七年,我回到家乡浙江天台,去做一个县立小学的校长,遭到地方封建旧绅士势力的诬陷,把我当作共产党,以致被反动当局逮捕并囚禁起来。这就使得我好久没有机会看到《小说月报》。后来我被保释出来,回到上海。又隔了一些时候,我才在《小说月报》上看到一篇署名“丁玲”的小说《莎菲女土的日记》,真是觉得又新鲜又高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喜悦心情。在此之前,文坛上发表的小说,特别是署名某某“女士”的文章,——譬如冰心女土、庐隐女土等等,——我差不多都是阅读的,此时,看见新出现—位女作家,而且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殊素质 ,始终对男女两性作为“人”的启蒙规范了不同的性别内容 ,不管是封建文化还是现代民主文化 ,对于男性所需求的都只是一个主体姿态问题 ,不是主体自身的有无问题 ,而女性启蒙的道路相对漫长得多 ,她们首先要从传统观念中获得一个主体地位 ,如何发言则是革命以后的事情。从这个位置出发 ,曾经以《莎菲女士的日记》等女性小说轰动文坛的丁玲义无反顾地选择了革命 ,选择了政治。(一 )  当从莎菲式个人感情至上的狭窄圈子中走出 ,丁玲作为一个“女性而非女子气”的作家 ,一步步向政治靠近 ,成为左翼作家、政治人物。从…  相似文献   

16.
王建湘 《云梦学刊》2006,27(5):156-157
从《莎菲女士的日记》,到《水》,到《三八节有感》、《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到《杜晚香》,丁玲以其多变的风格驰骋文坛,文名几乎横贯20世纪;从初登文坛的稚嫩“文小姐”,到投身革命的“武将军”,从左翼文学的践行者、革命文学的积极追随者,到“丁陈反党集团”的主要头目、右派分子,再到新时期的翻身“右派”,丁玲一生纠缠在左左右右、是是非非之间。不管是喧嚣还是沉寂,丁玲其人其文注定了要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同时也为当时后世的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然而,在长达几十年的研究过程中,虽然众多研究者对丁玲其人、其文做…  相似文献   

17.
<正> 随着丁玲同志重返文坛,不只莎菲(《莎菲女士的日记》)摘掉了“玩弄男性”的帽子;《我在霞村的时候》中的女主人公贞贞也摘掉了“叛徒汉奸”的帽子。然而,仅仅对作品中的人物落实一下政策,还不能算是尽了文艺批评的责任。真正的文艺批评,包含美学批评和社会批评两个因素。今天我们讨论《霞村》,不仅要拂去庸俗  相似文献   

18.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是文学存在的寓所 ,是人的“诗意的栖居”。文学和语言这种一体关系表明成功的文学作品最根本的就是要有独特的文学语言建构 ,表达作家那特有的知觉 ,使语言负载起他或她感觉世界时的种种微妙体验和感受 ,将审美情感和体验具象化 ,从而展示人物心灵的变幻无穷和幽微精妙 ,创造出个性心灵无限生动与复杂的主人公形象。《莎菲女士日记》(以下简称《日记》)是丁玲二十年代奉献给读者的一部满带着“五四”时代烙印 ,反映负载着时代苦闷创伤的女性心灵史 ,它的成功好似死寂的文坛 ,抛下了一颗炸弹[1] ,我们以为这巨大的成…  相似文献   

19.
刘文 《学术论坛》2006,(2):155-160
《莎菲女士的日记》和《呼啸山庄》这两部来自不同国家和历史时期的小说不约而同地使用了对疾病的描写这一独特手法来深刻揭示小说的主题,控制小说情节的展开,并进而界定小说女主人公莎菲和凯瑟琳的内心世界及其个人身份认同。无论是丁玲的莎菲还是勃朗特的凯瑟琳,当她们试图遵守传统社会行为规范,在传统社会结构中生活时,她们就抛弃了女性自我,面临着自我崩溃;而当她们违反传统社会伦理道德规范时,她们就陷入病态。  相似文献   

20.
<正> 《莎菲女士的日记》(以下简称《日记》),是丁玲早期创作中最具特色、最有风采的代表作,在新文学史上也是很负盛名、颇有影响的作品之一。《日记》于一九二八年在《小说月报》上发表以后,立即以它新颖独特的题材,深切忧愤的基调、缠绵感伤的风格,引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