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王庆丰 《中州学刊》2005,1(3):167-169
马克思终结了以往全部的形而上学,他试图走出一条哲学现实化的道路,而这条道路的根本就在于实现哲学研究视域的转换,从"彼岸世界"转向"此岸世界",即"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世界".当马克思把哲学的视域投向"此岸世界"以后,马克思的哲学理论便呈现出解放的理论旨趣,关注人类的命运和致力于人类的解放就成了马克思哲学所肩负的学术使命.在此意义上,马克思的学说可称为人类自由解放的学说.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哲学"叙事方式合法性批判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在其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关系上的"本质在先"与"还原论"的叙事方式批判;二是对马克思哲学当代价值的叙事方式批判,主要是对"是"与"应当".马克思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同质"与"异质"两个问题;三是回答为何"马克思哲学"至今没有能够取代教科书体系.主要是意识形态系统有效性与批判性学术叙事方式的关系问题.马克思哲学应当定位于批判性.  相似文献   

3.
李广昌 《学术研究》2007,1(7):18-24
马克思哲学中国化是基于传统文化之上的中国对现实生活世界的理论自觉过程。在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历史检视中,主体性原则强调只有理解我们自己,才能理解马克思;只有在"理解自己"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理解,才能推进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这一原则以中华民族自身主体性的展现作为马克思哲学当代意义释放的载体,在"自觉觉我"与"自觉觉他"的民族性理论自觉中,力求以思维方式的转变开辟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现代视野,并且以此探究当代中国哲学的学术方向。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之后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从资本批判理论的层面重提马克思政治哲学,当代西方政治哲学家则从入的自由发展角度汲取了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价值意蕴,由是观之,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当代意义在于其科学的思维方法与深远的人文意境仍然"在场".在当今时代,回答社会发展的问题域,仍然需要马克思政治哲学的历史视域、问题意识和人文关怀,在这个意义上,与时俱进的马克思政治哲学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现代社会的实践视界.  相似文献   

5.
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流行着一种趋势:"重新理解马克思".其主要理论构架在于分辨出马克思与恩格斯"对立"的两条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路线,剔除恩格斯的解释路向,渲染现代西方哲学转型的"进步说".不顾"语境的非法移植"而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放置于这种逻辑话语中,呈现出马克思主义哲学范式转型的种种理论样态.这样一种依靠"西文本"的"学术性诉求"而嫁接出的理论"成果"本身能够给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来些什么?对此,本文把"重新理解马克思"与当前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哲学范式转型问题联系起来,深入流行话语的根基处,阐释与剖析了三种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令人困惑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从实践本体化到本体实践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白刚 《东岳论丛》2003,24(6):62-65
正是对本体论内涵的不同理解,导致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不同理解。"实践本体论"实际上是把实践"本体化",还停留在传统"实体本体论"的水平,仍然是一种绝对化的理性"独断";而新兴起的"生存论"的理解,则是把本体"实践化",关注本体论承诺的"指向性",才真正揭示出了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真实意蕴。  相似文献   

7.
胡绪明 《学术论坛》2007,30(7):58-61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资本统治的确立指认为异化劳动这一基本的"经济事实",其实质是抽象劳动对人的统治.马克思将异化劳动同私有财产结合起来,揭示了私有财产的主体本质,即积累起来的死劳动对人的活劳动的统治,揭穿了现代社会异化关系的本质在于抽象劳动成为现代劳动.马克思以异化劳动为核心范畴,通过对古典政治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和包括黑格尔哲学在内的整个哲学的批判,开启了历史唯物主义存在论意义的现代性批判的基本路向.《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第一个总体性文本,是马克思思想的"真正诞生地和秘密".  相似文献   

8.
再评刘放桐的马克思、恩格斯进步-退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放桐的马克思哲学革命及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转型与进步的研究,必然导致马克思哲学进步到现代西方哲学,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哲学思想倒退到近代西方哲学的结论;刘放桐的这种马克思、恩格斯相互关系上的进步-退步论,既表现在他的相关论证中,也表现在他引领的这股哲学思潮的实际所是中.他的近代西方哲学进步到现代西方哲学的理论内涵就是确立"现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主体化向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哲学主体化"是一个不同于"马克思哲学主体原则"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概念。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思想,研究契机是马克思哲学及其中国化研究在"主体化"理论上的缺席。马克思哲学主体化的结构或进路是由研究者、教育者、学习者和应用者主体化构成的总体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物质本体论,作为其出发点的“现存世界”是指自在世界、人类化世界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复杂关系。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应该是“实践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或“唯物辩证的实践主义”。  相似文献   

11.
社会科学既非"形式科学"亦非"思辨科学".本文从分析社会科学的学科性质入手,通过考察近代以来社会科学从哲学中分离独立出来的"脱哲学化"进程,强调并阐述了"作为经验科学的社会科学"及其方法论特点.社会科学在引入包括数学模型在内的各种形式化、定量化研究方法时,需要对"过度形式化"有所防范.社会科学研究应继续排除思辨哲学、形而上学以及观念论、独断论的影响,进一步实现"脱哲学化"或科学化.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俄国化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向俄国传播的过程中,与俄国具体情况日益结合,实现俄国传统文化向现代转化、俄国革命经验马克思主义理论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民族特色的有机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俄国化分为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又具有不同的特点。马克思主义俄国化包括马克思、恩格斯本人的直接影响等四个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路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哲学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共性化理论的个性化理论,可以称为"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它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不足.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路径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阐述的作为人的本质的"劳动"理论,是实践唯物主义的萌芽;<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系统提出"实践"观,标志着实践唯物主义的真正确立;<德意志意识形态>则系统论述了实践的主要形式--"物质生产",实际上应该被看成是实践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正确认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路径,对于我们准确理解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哲学是超越了西方历史上的以实体性哲学和主体性哲学为主的一种具有当代意义和价值的现代哲学.在对具有现代哲学特征的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属性的具体理解上,哲学界出现了"现代实践哲学"和"人学"两种各自表述的理论思路.从马克思"价值论哲学"的高度来看,两者分歧是表面的,二者在实质上是内在一致的.较之用"现代实践哲学"和"人学"来指认马克思哲学,用"价值论哲学"指认马克思哲学可能更有说服力,至少可以提供一种新的理解维度.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把自己创立的新哲学称为"新唯物主义".它是人类哲学的伟大变革,但又没有离开人类哲学思想的根基.在这一根基上,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是马克思唯物主义的主题.这一主题构成了马克思创立新唯物主义的"阿基米德点",既集中体现了马克思对一切旧哲学的根本超越,也凸显了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以事件化的表达方式呈现了一场"活生生"的社会变革,揭示了政治斗争背后的物质利益博弈,开辟了一条通往历史具体的基本路径.该文本彰显了马克思所特有的社会哲学研究路径,这一路径侧重于以带有整全性色彩的"社会"作为分析政治博弈的现实基础,主要包含两个层次:其一,通过资产阶级政治行为与物质利益的错位,探寻其政治行动背后所隐藏的经济架构,构建了纵向、本质化的"表象逻辑",彰显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其二,通过对流氓无产者与农民阶级政治属性的分析,构建了横向、反表象化的"表达逻辑",以把握历史具体得以展开的特殊局势和条件.《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核心在于探讨革命的局势和条件问题,通过阐发资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革命所需要的不同条件及其结果,彰显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局限以及构建马克思社会哲学的可能性方案.  相似文献   

17.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已经几十年,没有人追问过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体,新旧版<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一文关于"消灭哲学"都被翻译错了,应为"扬弃哲学".事实上,不是"主体不知不觉地受到了中国小资产阶级激进主义思想倾向的驱动",而是相反,<首次出现应用该文全称>一文存在着对马克思"人的解放"的彻底意识理解的不充分.  相似文献   

18.
精神家园、情感依恋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侯小丰 《学术研究》2007,1(9):54-58
精神家园是对生活意义和生命归宿的一种文化认同。马克思哲学能否给予我们一种精神家园般的感觉?我们对马克思哲学的"情感依恋"如何遮蔽了马克思的真精神?如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完成传统文化的接续和向现代社会的历史性转轨?通过以上追问,文章提出摆脱哲学研究中的"情感依恋",凸显思想主体,是我们保持民族自性、构建中华民族自己的哲学话语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人进行了重新规定,"现实的个人"代替《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类本质"的"人"成为对人的理解中最为重要的概念。这一概念体现了马克思逻辑思维的根本转变,即他不再给人设定一个既定的本质,而是以现实的个人代替理想的"人",认为人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不断生成的人。这种转变体现了马克思对人的考察上的新思路——"物象化",相较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异化"逻辑,马克思的思想开始逐渐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1845年春天哲学变革以前确实抱有在现实中"消灭哲学"又"实现哲学"的思辨观点,但在哲学变革以后,就完全转到以"科学"、"实践"取代"哲学"的立场.马克思哲学变革的本质不在于"重建哲学"或"以新哲学取代旧哲学",而在于以"科学"、"实践"取代"哲学",以"科学共产主义"取代"哲学共产主义".国内一些学者仍把马克思哲学变革之前的一些早期文本作为解读"哲学终结论"的重要依据,并把"哲学终结"理解为"哲学重建"或"哲学实现",这是对马克思哲学变革本质的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