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明朝万历皇帝的首辅张居正,是一位因厉行改革而彪炳史册的传奇人物。他理政十年,整饬吏治,刷新颓风,并多次巧妙化解朝政危机,显现出高超的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2.
<正> 一、合法获取商业秘密的法律依据 世界各国,普遍关注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问题。各国关于商业秘密的概念界定不尽相同。有的国家把它理解为技术秘密,有的国家把它理解为特定信息。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八条第3款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熟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 相似文献
3.
某企业为了推动开展"争先创优"活动,采取规范化、制度化方法,专门制订了企业"家规"。为了让"家规"符合相关的法律规定,聘请司法人员对"家规"的内容进行把关,逐条逐字地推敲,将其纳入法委的轨道。 相似文献
4.
浅议张居正“一条鞭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朝中叶后期,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外患严重边防松弛,,统治阶级内部也出现了严重危机,以张居正为首的有远见的官僚顺势掀起了一场改革。张居正改革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等多个方面,本文仅以经济改革为主要对象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5.
公元2004年,农历岁在甲申。入秋之后,一座形制恢宏、殿阁巍然的张居正墓园,在荆州古城东门外太岳路北端原张家台故址,修复竣工。 相似文献
6.
人们拥有思想和讨论的自由,可以形成并发表自己的见解,但是人们所拥有的这种自由又不是绝对的,而是有一定限度的。密尔在其《论自由》一书中将言论自由的限度归结为不妨害他人的自由,也即伤害原则,本文即基于密尔的这种观点对言论自由的限度进行相关的解析。 相似文献
7.
<正>有资深记者观察发现,在2009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透显出浓厚的国进民退的味道——参与讨论的民营企业家大减,而大批国有企业老总则榜上有名。 相似文献
8.
9.
10.
广药集团与加多宝的诉讼之争起到以后商标权与装潢权案件的风向标作用,本文针对广药集团与加多宝集团关于"红罐"凉茶的包装装潢之争,浅析商标权与装潢权的不同与可分性。在总结相关专家的建议后,阐述笔者自己观点。 相似文献
11.
领导干部的特权"合法"攫取社会利益,是指某些领导干部以自身特权为依托,用看似"合法"的方式在政治、经济或其他方面为个人或小集团谋取私利的行为。在种种特权的保护下,这些不当得利被披上了合法的外衣。一、特权"合法"攫取社会利益的表现形式从逻辑学的角度看,不当得利与合法攫取利益似乎是个伪命题。但在现实生活中,这个伪命题却实实在在地存在,甚至有大行其道、愈演愈烈的趋势。领导干部的特权之所以能以"合法"形式攫取社会利益,概而言 相似文献
12.
13.
14.
都说“教师是阳光底下最伟大的职业”,中国的传统美德也倡导“尊师重教”。而事实是,目前,教师权利不被重视到了很严重的程度,甚至教师的人格尊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近来竟屡屡出现教师被杀的恶性事件。教师是除父母外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影响极大的群体。本文从教师人身权利的保护方面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2008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将修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列入了5年立法规划,并在2013年10月。本次修改针对非现场购物设立了反悔权制度,赋予消费者一定的冷静期,规定网购下可以在7天内无条件的退货。我国对消费者反悔权的规定经过多年的探索,已经逐渐开始走向成熟,消费者反悔权制度已经在一定范围内得以确立,这对完善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制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17.
正在过去的几年中,我一直在收集和思考一些问题,尤其是与性格和态度有关的问题,以帮助我提高辨别他人的能力。以下10个关键性问题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人们的内在特质及诱因。1.这个人用来表述与倾听的时间比例是多少?你当然希望雇用自信又不惧怕表明立场的人,但如果一个人表述与倾听的 相似文献
18.
剩余索取权虚化与国有企业公司治理——基于“清江体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企业剩余索取权虚化的直接原因是剩余索取者在控制和行使剩余索取权的过程中的偷懒行为,根本原因在于国有企业的剩余索取者不能参与企业剩余的分配,缺乏足够的动因行使剩余索取权。国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虚化是一个普遍现象。剩余索取权虚化在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主要体现为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配置严重失衡,导致对经营者的监督和约束机制软化。改进剩余索取权虚化的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重点是建立有效的监督和约束机制,“老三会”在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相似文献
19.
笔者有一次在与一个沉浮官场多年,给多名市委一把手当过秘书、秘书长,自己又干过多个部门一把手的某市局长闲聊时,听到他深有感触地说:如果一个人一生没有干过一把手,就永远不会真正看清官场内核里面的东西。别看一些号称写官场内幕的流行小说写得天花乱坠,其实都是些皮毛现象,因为这些人没有当一把手的经历。回顾这些 相似文献
20.
<正>因朋友向王某借钱,王某担心借款给朋友后有去无回可又拉不下情面,经与好友刘某商定,遂由刘某出面解围:谎称王某已经将钱借给了刘某,王某已无钱可借。为使事情更加真实,刘某还向王某出具了一张借条,内容为:“今借到王某人民币五万元整(用于经商),一年内还清,月利息2分。借款人:刘某2005年2月19日”。谁知,王某于2006年3月因车祸死亡。事后,王妻便持借条向刘某索款。刘某无法提供证据说明真相、双方成讼,法院判决刘某付款。这是为什么?——尹晓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