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国家认同建构中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汶川地震后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红敏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7(5):71-73
文章在分析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结合抗震救灾工作,提出了国家认同建构中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建构的路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2.
蔡文成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0(4)
中国是“多元一体”的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始终是现代国家构建的核心主题.伴随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变革,民族之间矛盾与冲突的变化,致使中国各民族政治认同面临新问题和新挑战.我国现代公民文化的培育和国家政治认同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继承与创新、变革与重构的复杂态势.公民文化作为一种现代性、包容性的主导政治文化,成为加强和完善多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文化基础和新型资源.发展公民社会、培育公民意识、建构公民身份、维护公民权利,形成现代公民文化体系,是建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3.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20-33
国家认同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主要体现在对国家的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两个方面。国家认同危机的实质,源自于国家的去中心化挑战,即亚国家单位的文化认同、利益认同及地域认同在不断政治化和极端化的过程中,最终反对国家的政治认同并寻求独立而使国家统一面临威胁。这一过程也是分裂主义进行认同政治动员和操弄的过程。通过塑造他者、构建自尊与威胁、挑起冲突等机理,分裂主义不仅要完成分裂群体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对立性的建构,而且要最终实现分裂群体认同对国家认同的僭越和替代。 相似文献
4.
国家认同是近年学界探讨的热点问题,民族国家在当今受到超国家的区域认同及次国家的民族认同两个方面的冲击。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国家认同,梳理其理论兴起和理论产生的渊源,探讨国家认同的本质和路径。 相似文献
5.
浅析多民族国家的国家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和第三次民族主义浪潮席卷全球,国家认同再次引起学界关注。始于18世纪西欧的民族国家理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缺陷,对于占当今世界绝大多数的多民族国家,其民族与国家的关系不同于单一民族国家,存在国家疆界与民族边界的异质性,因此在多民族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总是一致,他们之间存在着张力甚至冲突。如何整合政治和文化资源协调二者的关系,使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和谐一致,形成高度一致的政治认同,是多民族国家面临的重要议题。 相似文献
6.
陈茂荣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20-25
在全球化背景下,随着市场经济的普遍推广,文化多元主义的不断兴起,世界霸权体系的去中心化和政治分裂的碎片化,多民族国家出现了诸如多元文化认同、多元价值认同、多元政治认同和多元身份认同等多样化认同形式,导致多民族国家面临严峻的国家认同危机,这主要缘于异质文化的互斥、民族认同的强化、经济发展的失衡和国家构建的滞后等因素。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在中国古代政治体系的运行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传统帝制国家解体和现代民族国家建立的过程中,中国政治文化面临着艰难的转型。在近代中国,政治体系变革与政治文化转型表现出彼此推动的特征。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转型的表现形态复杂多样,其中国家观念的现代转变无疑非常重要。中国近代国家观念与中国传统国家观念有很大差异,甚至存在严重冲突。近代国家观念在中国的传播与形成解构了传统中国的天下国家观,是建立主权在民的民族国家的前提条件。同时,公民观念的建构冲击了传统的臣民观念,推动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重大变革。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适应了中国发生的政治和社会变迁,为中国现代国家的建构奠定了政治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8.
王丽君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105-106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国家认同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实际上,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不仅存在着矛盾性,也存在着统一性。深入探讨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系,对于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李智环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88-93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问题是政治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以及民族学等学科共同关注的一个交叉领域。现阶段国内外关于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二者是冲突还是一致、价值地位的高低以及其与文化适应的关系等焦点问题上。而中国学者则针对中国具体语境下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展开了本土化的探索与思考,并形成了合理的理论表述。 相似文献
10.
胡兆义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5):58-62
民生问题事关人们的生存与发展,而有效解决民生问题能够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提供群众基础,是国家认同建构的一个重要维度。中国是多民族国家,民生问题逐渐成为民族矛盾和社会不稳的导火索,对国家认同建构的持续巩固构成了诸多挑战,已成为当今民族地区主要的社会问题。保障和改善民生,通过坚持公平正义的基本原则、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民族文化建设、完善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等途径,能够为民族地区国家认同的建构积聚正能量,是实现民族地区国家认同建构的内在要求与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李玉雄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29-35
为更好地应对全球化、现代化和各种不良社会思潮的侵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努力提高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自觉,确保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同向同行。同时,基于文化的价值性、历时性和共时性等特点,以及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现状,若要提高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主体自觉,则需要从提高价值自觉、历史自觉和社会自觉入手。 相似文献
12.
张晶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38-43
发展新疆少数民族教育是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责,国家履行职责的优劣,不仅关系到少数民族素质的提升、民族地区经济的繁荣,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文章结合新疆民族教育的特殊性,针对目前新疆民族教育存在着教育经费不足、师资问题突出、教育质量偏低等问题,建议政府应从制定地方性民族教育法规、建立合理的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完善教师培训制度、规范民族教育监督机制等方面来加快新疆民族教育事业发展的步伐。 相似文献
13.
叶欣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7(2):53-58
2014年,国家以法律的形式确立"国家公祭日",以国家之名公祭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勾连社会记忆,凝结国家认同。国家公祭是延续社会记忆与凝结国家认同的有效载体,国家公祭体现国家认同的集体观念本质、映射着社会记忆的客观性效应。社会记忆是连接国家公祭与国家认同的价值桥梁,通过国家创伤的集体唤醒、历史在场的符号表征、对当下现实感和合法性的强化,国家公祭书写社会记忆。国家认同是社会记忆与国家公祭的根本归依,通过制造社会共识、祭典仪式展演、辐射话语力量,社会记忆有力地凝聚国家认同。国家公祭、社会记忆与国家认同之间的三位一体才是当前社会凝聚多元文化共识的理性抉择与长远之计。 相似文献
14.
孙强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1):41-44
20世纪30年代胡适的国家统一主张是其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胡适强调国家统一的重要意义,坚持政治统一,反对武力统一.他提出以国会制度和均权方式维系国家的团结,反对国民党奉行的"剿共"政策,主张通过内政改革消弭政敌,造就国家统一. 相似文献
15.
增强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保持国家认同在认同序列上的优先地位,是维护边疆经济社会稳定发展和祖国安全统一的基础。当前,亟须从强化公民意识、发展经济、强化国族认同、发展教育等方面提高边疆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16.
严庆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1):14-21
中华民族具有多元一体的横纵组成结构,拥有源远流长的汇聚交融历史,从近代开始,中华民族开始进入民族建构与国家建构的双重转型,并创设出多民族国家建设的中国模式。回溯历史长河中的选择,举目现代国家格局中的竞争,深入理解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命运共同体,必当深深领悟、牢牢把握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追求团结统一,让中华民族在"君临天下"的王朝时代抱守和合主流;追求团结统一,让中华民族在主权国家时代荣辱与共。追求团结统一是解读中华民族共同体生成、存续、发展的密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塑的是国民的政治认同,开展"五个认同"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要求,又承继着追求团结统一的中华民族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7.
论澳大利亚民族认同的形成与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洪贵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2):23-28
本文认为,在历史上澳大利亚的民族认同/身份经历种族认同和文化认同,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多元文化政策的推行,在共同国民意识、公民意识基础上才趋于独立和成熟。民族认同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也是澳大利亚走向开放的、民主的、成熟的现代社会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基于风暴潮灾害发生时间集中、地区差异显著、经济损失严重、次生灾害频发等自然特征,分析群众、政府、经济组织等救助对象的需求特征,从时间维、空间维和逻辑维剖析风暴潮灾害损失及灾害救助关联的协同机理,设计并构建包括内容体系、结构体系、层次体系以及服务体系的风暴潮灾害四维救助保障体系。通过加快风暴潮灾害救助法制化建设、建立健全风暴潮灾害救助财政投入制度、强化风暴潮灾害救助监督管理等保障措施,实现风暴潮灾害救助保障体系的高效运行。 相似文献
19.
中央提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新形势下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为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繁荣发展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深入学习、研究、宣传为核心,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营造良好的理论和思想环境;应该围绕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积极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为各级党政决策服务;应该在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加快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保护生态环境、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等几个方面作重点突破,突出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走以特色求生存、求发展、求壮大之路. 相似文献
20.
加拿大的民族认同与反美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拿大人的民族认同与其反美主义传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与美国的对立成为他们认同自身的主要方式。由此很多学者提出,缺乏民族身份是加拿大人反美的主要原因,反美使他们获得了民族认同。但笔者并不这么认为。因为,第一,加拿大反美主义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第二,同其他民族对比是确立民族身份的主要方式;第三,加拿大人对本民族有共同的理解和认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