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不断,产生了大量的流民,他们过着居无定所、食不果腹的漂泊生活,极大地威胁着社会的稳定,一些政府和民间组织对流民都进行了相应的救济,现代文学对此作了生动形象的书写,表现了自然灾害下流民日益艰难的生活处境。  相似文献   

2.
严格意义上的迷信的对象 ,是某种超自然、超逻辑、非理性的神秘力量。迷信者往往相信自己可以通过某种特殊的方式同这种力量沟通。从性质上看 ,迷信具有非理性和盲目性 ,它不像科学那样是怀疑的和批判的。从迷信的内涵看 ,它不仅是一种认识 ,而且包含着许多情感的因素 ,并且和迷信者的意志相关。迷信与宗教有密切的联系。人们之所以相信迷信 ,有多方面的因素。要克服现代流行的各种迷信 ,需要普及科学文化知识 ,积极培养科学精神和理性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3.
民国时期华北农村由于受社会文化因素、生存环境以及教育和认知水平的制约,迷信观念严重,迷信风俗盛行,迷信组织众多。这些迷信风俗尽管主要是对传统迷信风俗的遗存与继续,但在近代科学文明的冲击下,它在地域、人员、内容及功能与危害上仍呈现出不同于以往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现代文学对民国灾荒下的人祸因素作了生动形象的书写,反映了民国时期军阀割据、政治窳败不利于救灾的实施;揭露了国民政府的横征暴敛与繁重的苛捐杂税加重了灾民的负担;奸商的囤积居奇与军阀富豪的穷奢极欲与灾荒有着极大的关联;在对灾民的赈济中存在着漠视民命、贪污腐化等人祸因素。这些都加剧了天灾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致使灾荒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自然灾害频繁给社会造成极大破坏.社会各界积极投入救灾取得了一定成效.救灾工作不仅在主观上有力的推动了经济的复兴,还在客观上促进了湖南交通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民国时期政府救灾制度论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国时期灾荒频发 ,为救济灾荒 ,北洋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 ,在传统荒政基础上 ,吸收外来的救灾制度与经验 ,在救灾程序、措施、财政、管理等制度方面进行建设 ,初步形成了一个现代性制度框架。毋庸讳言 ,民国时期的中国是一个非法制化社会 ,许多制度具有虚置性 ,这种弊端政情使救灾制度效能降低 ,造成灾民风雨霜露、饥寒颠踣的情事与民国历史相伴随  相似文献   

7.
论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赈灾救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考察和梳理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的赈灾救灾情况,采用了文献资料和统计学的方法进行研究.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加上国民党的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陕甘宁边区军民生产、生活受到极大影响.陕甘宁边区政府紧急划拨赈济粮款、妥善安置灾难民、防疫治病、兴修水利、开展节约和捐助运动、设立义仓、抢种、补种等措施,赈灾救灾成效显著.陕甘宁边区军民战胜灾荒依靠的是中共中央和边区政府的有效组织和领导;注意对群众的宣传、教育,积极发动群众、依靠群众生产自救;边区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8.
民国时期河南自然灾害原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时期,河南发生灾荒的频度高,受灾面积广,灾荒危害深,这不仅受河南地形地势、气候特点、河流分布等自然因素的直接影响,而且与民国时期河南的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等诸多社会因素有密切联系,其主要表现为:统治阶级的掠夺使得国困民穷,无力抗灾;战争频繁,加重、制造了灾荒;吏治腐败,水利设施长期失修,灾民得不到及时救济,等等。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交相侵袭是造成民国时期河南自然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商代自然灾害的种类很多,水、旱为主的灾害频繁发生,并且引起自然环境的恶化。殷人心目中导致灾害发生的因素有天帝神祗降祸、祖先降灾、鬼神示警三方面。面对灾害,殷人更多的是采取巫术救荒的办法,当然也采取了一些实际有效的救灾措施。  相似文献   

10.
公共危机管理是现代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云南是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频发地区,在特定的地质环境条件下,发生灾害或许不可避免。灾前及时撤离,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其关键在于灾前科学预测,准确及时预报。为此,地方政府必须认识危机缓解在危机管理循环中的特有地位,重视危机缓解在公共危机中的可行性,重视研究制定具体的危机缓解措施。  相似文献   

11.
民国慈善团体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国以降 ,作为社会公共领域的慈善团体在继承传统基础上获得了较大发展 ,团体的数量和规模超过前代 ,团体结构趋于规范。慈善团体与政府形成多种互动关系 ,表明民国慈善团体在有意识地追求社会公共权力 ,这为“第三部门”的形成和社会现代化的实现 ,起到了有力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2.
欧洲贵族阶层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对近代前期法国贵族的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了回顾、梳理和总结,指出现时研究的成绩和不足.  相似文献   

13.
民国安徽人口史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国安徽人口史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并不充分,现有成果主要是散见于中国人口通史、断代史和安徽地方史的研究中,缺少系统全面的考察。无论是资料的搜集与整理还是研究的内容都很不充分,研究方法也有待多元化,尚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14.
民初 (1912 - 1917)文学虽然相对于晚清文学革新运动来说 ,显示出某种历史的“倒退” ,但就文学自身的现代化来说又不能不说是某种历史的进步。这不仅体现为它对情感的重视 ,传达出某种黎明前夕的青春气息 ;也表现为现代文学形式建构的进步 ,并开启了现代通俗小说的先河 ;同时一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戏剧———话剧也开始在中国大地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15.
民国前,东北地方政府在赈灾政策中主要采取"旗民分赈"的二元化赈灾体系;民国后,在五族共和、人人平等的旗帜下",旗民分赈"的二元化赈灾体制被消解,取而代之的是按受灾严重程度的平等赈济。这种变化不失为民国时期东北地方政府在赈灾政策上的一大进步。同时,民间义赈逐步兴起。这些转变对于整个近代东北地区社会慈善救助事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民国时期私立高等学校大致经历了北洋政府统治时期的初步发展、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规范化发展以及后期的持续发展等三个时期。主要呈现出政府的鼓励性政策与创办者的广泛性、董事会管理机制的近代民主性、办学规模的递增性、分布地区的不平衡性、办学经费与承受能力的脆弱性等基本特点。民国时期私立高等学校的发展,为争取民族复兴和国家富强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对促进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7.
民国时期,民间各种社会力量面对灾荒频仍的状况有其积极应对措施。灾荒发生后,淮河流域既有民间个人力量的募捐,也有宗教团体的救济,具有近代化色彩的民间慈善组织尤其发挥了重要的社会救济功能,总体呈现出救灾主体多元化的特点。华洋义赈会、红十字会等多种民间慈善组织致力于灾民的生活救助,并对灾区的疫病防治工作做出了贡献。需要指出的是,当时的灾荒救济呈现出诸多局限性,表现在:重灾后救济,轻灾前预防;缺乏救济物资和资金;盲目垦荒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