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文化与文明     
在科学文献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文明的定义。“文明”概念往往标志着整个人类共同的文化或其发展的现代阶段。在社会哲学文献中,野蛮期后面的人类历史阶段称为文明。摩尔根和恩格斯持这一思想。三段式“蒙昧——野蛮——文明”迄今仍然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概念之一。同时,文献中还常常出现以下定义:“欧洲文明”、“美国文明”、“俄罗斯文明”  相似文献   

2.
<正> 文明与野蛮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对于人类和人类社会来说,文明指的是人类和人类社会的开化和进步,它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在发展中的进步象征。马克思认为:“文明时代是从发明语音字母表和创作文章作品开始的。”(《马恩全集》俄文版第45卷第228页)恩格斯说:“从铁矿的冶炼开始,并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马恩选集》第4卷第21页)由此可见,只有当物质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社会交往开始出现了文字的发明和应用,人类社会才开始进入文明时代。从这个观点出发,本文试就文明的发展和建设问题,谈几点看法。一、文明常常用来说明一般人类活动在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领域中所取得的全部成  相似文献   

3.
“文化”与“文明”这两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极其重要的概念,内涵虽有相互重合和相互渗透的地方,但却又大不相同。“文化”是人类超出自身之自然状态的诸多发明创造,而“文明”则是相对于人类自身的野蛮状态而言的;辉煌的文化成就或悠久的文化传统并非意味着文明的优越。只有弄清楚“文化”与“文明”的异同,才能理性地理解历史和把握未来。  相似文献   

4.
畅想后的畅想──启良《东方文明畅想录》述评周黎民“文明”一词是兼具历史性、连续性和地域性的综合概念,是人类特有的社会历史现象,它既可泛指人类社会自民智初开以来一切文化成就的总和,也可特指一个地区或一个民族所拥有的文化成就。文明为人们所创造,但人类对自...  相似文献   

5.
至少存在三种对待“文明”概念的基本观点。第一,把文明概念等同于文化概念(通俗和近科学的读物,但也是科学的:例如,法国原始考古学学派)。这一方向很少有前途,因为使文明概念失去了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古代的档案工作源远流长,这是有口皆碑的。然而,它发展速度缓慢以至造成近现代挡案工作某些方面的积重难返,也是档案界有目共睹的事实。究其根源,许多人曾认为:主要是中国封建社会持续时间太久的缘故。本文则打算从文化的角度另作一番探究。一、档案工作是一种文化现象从文化视角探讨档案工作,其前提必须回答档案工作是不是一种文化现象。“文化”是什么?在西方《大英百科全书》(1973—1974)赞同将文化概念分为两类:一是“一般性”的定义,文化就等同于“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二是“多元的相对的文化概念:文化是一种渊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团的成员所共有”,它包括这一集团的“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包括有激励作用的思想、信仰和价值,以及它们在物质工具和制造物中的体现。”《法国大百科全书》(1981),认为“文化是一个社会群体所持有的文明现象的总和”。“文化是一个‘复合体’,它包括知  相似文献   

7.
“文化”与“文明”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一般来说,“文化”是相对“自然”而言的,而“文明”是相对“野蛮”而言的。自然科学属于文明范畴,但又是人类普遍文化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8.
文明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文明比较研究中,一个无可逃避的难题是处理“文明”与“文化”这一对既相近又有区别的概念。对照文化一词,系统梳理文明一词的含义,并提出一种综合性的文明概念,以期获得有关这两个词尤其是文明的更清晰、更全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9.
由大一、浑沌说礼——兼论中国文明的起源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一”、“浑沌”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或范畴。“大一”或作“太一”、“泰一” ,实与“道”、“一”及“太极”同物而异名。“大一”主要指向自然 ,属天道 ,是关于宇宙本原的概念 ,而最终演化为天帝 ;“浑沌”由“大一”而来 ,则主要指向人类社会 ,属人道 ,是关于社会本原的概念。并最终演化为人 (皇、黄 )帝。人类社会乃由浑沌为始 ,一步一步分别 ,一步一步开通。分化浑沌 ,则男女有别 ,是礼理出 ;告别蒙昧 ,则排除血婚 ,是礼事现 ;战胜野蛮 ,则夫妇定位 ,是礼形生、礼器成。而随着君臣有正 ,上下、贵贱、等级有分 ,则礼制确立。于是中国历史由浑沌 ,而三皇 ,而五帝 ,终于实现三代文明。总之 ,礼生于分别 ,成之文明 ,礼是中国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生态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理论的“生态维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意蕴”,构成了深入阐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这一论题或概念所基于的三个主要理论向度:“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观”视角可以凸显或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论题或概念的“大(宏观)生态观”特征,要求从社会(文明)整体和主体自觉的意义上绿化或重构现代社会的人与自然关系;对“合生态”或“生态化”标准不断提高的目标性追求与社会大众性动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理论的标志性方面或维度,因而,基于这一视角更容易理解和阐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论题或概念的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或文明新形态创造意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世界观方法论视角下的阐释,则可以同时提供理论上认识和实践上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论题或概念的丰富政治想象空间和规约动力。  相似文献   

11.
新时期我国当代小说一个意义重大的成就,就是它开始具有了现代文化审美特征。这是我国当代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现象,它的势头方兴未艾,它在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上的重大意义还将随着后者所呈现的丰硕成果,而日益宏扬。“文化”一词汉代已见于典籍。时今中西方学者专家们对“文化”这个概念,疏解歧异,众说纷纭。但我们当代文学家们垂青“文化”这个概念,则主要来自西方人类文化学研究带来的现代启示。西方人将文化分为硬文化(物质文化)与软文化(精神文化)两类,但硬文化只是人类文化的表层结构,软文化才是它的深层结构。在人类文化的嬗变冲突中,相对来说,最易于随着冲突而改变自身的是文化的表层结构;深层结构  相似文献   

12.
文明是人类进步的标志。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类文明观的一次跃迁;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生态文明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它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一起推动社会的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这“四大建设”协调共进。  相似文献   

13.
论生态文明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纵观人类发展史 ,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 ,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光辉灿烂的文明 ,人类历史先后经历了采猎文明 (原始绿色文明 )、农业文明 (黑色文明 )、工业文明 (灰色文明 )三个发展阶段。进入 2 1世纪 ,人类社会开始向生态文明 (绿色文明 )迈进。这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是对工业文明造成生态危机从而危及人类生存的深刻反思的结果 ,是生产力特别是高科技的发展使人类能够更加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是人类文明意识不断提高使生态文明成为人类社会文明的主导的结果。而在整个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 ,森林的兴衰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森林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基石  相似文献   

14.
具有当代科学意义的“巴蜀文化”,于抗战时期由卫聚贤提出。但“巴蜀文化”概念和基本内涵形成和确立的标志,则是《说文月刊》两期“巴蜀文化专号”的出版。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是“巴蜀文化”概念发展最明显和丰富多彩的时期,川渝两地出现分流:四川出现由“巴蜀文化”向“古蜀文明”和“巴蜀文明”的提升和拓展,而重庆则出现从“巴蜀文化”“巴文化”向“巴渝文化”的嬗变。“巴蜀文化”与“巴渝文化”概念的提出和形成,既顺应了学术发展的趋势,也适应了特定历史时期(抗战、三峡文物抢救保护)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文化概念的创新,意义非凡,不仅直接推动了学术的发展繁荣,更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文化源泉。  相似文献   

15.
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探求文明并谋求发展进步的历史。伴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迅猛推进,当今世界遭遇严峻的生态难题与文明发展“困境”。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生态文明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的价值选择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相依共存、和谐共赢、良性循环、全面发展与持续繁荣的社会文明状态,而且是涉及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变革的文化伦理样态,彰显出特有的伦理自觉性、生态持续性、整体有机性与和谐共生性。生态文明不仅是人类对工业文明的批判继承与生态化的反思和超越,也是拯救自然并拯救人类自身的伦理启蒙和生态觉悟。  相似文献   

16.
国际法作为一种制度,产生于人类早期各个地域文明.然而,作为一门学科,国际法却发轫于近代的欧洲大陆.伴随着西方自由资本和市场在全世界的扩张,国际法开始逐步适用于欧洲大陆之外的国家,从而在适用的主体及空间范围上获得了超越各个地域文明的普遍性意义.从此,随着国际关系的不断发展,各个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激烈碰撞和交流开始深刻影响着国际法的发展.尤其是二战结束以来,文化开始日益成为当代国际法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维度,这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文化主权概念的兴起及发展;二是文化权利的产生和发展;三是文化遗产概念的出现及发展.  相似文献   

17.
“文明”概念在东(主要指中国)西方何时出现,没有一个权威的说法。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在中国,“文明”一词的出现较西方为早,但对“文明”较早进行系统研究的是西方人。关于文明的定义,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不同的学派和不同的理论,对“文明”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但“文明”都具有以下的基本含义:文明是和蒙昧、野蛮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人类的一种进化状态;文明和政治同源,文明具有政治的意义,具有价值、制度、组织等多方面的涵义。  相似文献   

18.
从考古学谈人类的早期文明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类的文明始于何时?这历来是争论很大的一个问题。到目前为止,一些人类学、历史学和考古学的著作对此问题的看法各有不同。“文明时代”作为摩尔根给人类史前期建立的系统中的一个阶段,相对于蒙昧,野蛮阶段之后的一个文化发展阶段,以文字、商品、金属货币的出现、以及阶级、国家的形成等一系列特征作为这一时代的开始。恩格斯在他的论著中就引用了这一观点。美国学者阿达姆(Adam,R.M.)以美索不达米亚文化为例,认为文明形成的标志是:典型高地村落居住方式及其相应社会组织形式的出现和普及,以刀耕火种或锄头工具栽种小麦大麦的农业的出现,绵羊、山羊以至牛群的驯养,陶器的使用为特点。人类群体较小,但  相似文献   

19.
可持续发展生态伦理观是人类文明进入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阶段的必然产物,反映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及持续发展的伦理需要。简而言之,就是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利用人与自然的和谐造福于人类社会,达到自然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它涵盖着运用“和谐”这一自然规律范畴来梳理人与自然的关系,用“责任”这一社会规律概念来理顺人类社会发展的问题,从而解决人类对生态与社会两大系统中的关系认识及其行为准则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当我们站在文明时代的山腰,回顾历史,企图透过浩浩莽莽的岁月瞻仰人类的童年时,我们发现,仅仅依靠那残存的文字记录,是很难得窥全貌的.战火、灾难、以及太多的历史动荡湮没了文明和远古的记忆,只留下一些蛛丝马迹存在于另一种历史的延续方式中.一百五十年前,威廉·汤姆斯在写给《雅典娜神庙》杂志的一封信中,首次提出了“民俗(Folk-lore)”的概念.他以为民俗研究的意义便在于抢救那些濒临于湮没的古老年代的风俗、习惯、仪典、迷信、歌谣、故事.一百多年后,威廉·R·巴斯科姆在为民俗重新定义时,进一步提出民俗学属于人类学的的一个分支,即文化人类学.他以为“民俗是构成任何特定民族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文字社会与无文字社会之间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