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李泽厚的晚期美学思想发生了转向,在美学理论方面,他由早期的“自然人化”和“工具本体”转向了晚期的“人的自然化”和“情本体”;在思想史研究方面,李泽厚则提出了“实用理性”、“乐感文化”、“巫史传统”与“儒道互补”等充分体现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精髓的重要范畴,具有非常重要的研究价值.然而,以杨春时为代表的后实践美学阵营依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李泽厚晚期美学思想的矛盾性与缺陷性,从而引发了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间的论争,这便是继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美学大讨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美学热”浪潮之后掀起的第三次美学论争.李泽厚的美学思想体系在中国第三次美学论争中趋于成熟与完善,同时,这场美学论争也促进了中国美学学术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以来,国内学术界围绕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论的基本理论问题展开了一系列学术论争。其中三个最重要、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论争是:关于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哲学基础的论争、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的论争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性质问题的论争。在当前,汲取论争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对于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论休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主体间性是后实践美学的陷阱——与杨春时教授商榷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杨春时的《现代性视野中的文学与美学》的一些观点值得商榷。首先 ,杨春时把主体间性当作对主体性的超越 ,不顾历史事实笼统地把马克思主义实践美学硬性指派为“主体性”美学。其次 ,杨春时为了突出主体间性的“统一”神威而任意歪曲和贬斥实践的统一主体与客体的实际伟大力量。最后 ,杨春时无限夸大了主体间性转向和主体间性的法力 ,从而作出了一些悖谬的结论。由此看来 ,后实践美学这条船最终恐怕会在与后现代主义的主体间性接轨的过程中陷死在主体间性的轨道陷阱之中。  相似文献   

4.
近两年来,围绕着实践存在论美学的论争引起了学界的热议。作为一直关注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动态的学术阵地,本期我们特别组织了一组文章来呼应这场论争。在《关于实践存在论美学的访谈》一文中,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提出者朱立元先生就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提出过程及这场论争的相关问题作了简要的回顾与总结,并对马克思主义美学特别是实践美学的发展作了前瞻性的展望。其他四篇文章则是几位青年学人对此次论争及其衍生出的理论问题的一种纯学术的思考和表达,其中有对此次论争本身的关注和反思,有对继承前人的思想、理论和方法论的探索,也有对海德格尔思想的阐发和对实践存在论自身的理论基础的说明。我们希望,这些争鸣有益于促进学界对实践存在论美学本身以及这场论争的认识,我们也期待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到包括实践存在论美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讨论与研究中来,共同推动当代中国美学的建设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20世纪90年代中国实践论美学的自我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美学研究,真正具有学术史意义的美学现象是关于中国实践论美学的论争与反思。论争集中体现于“后实践美学”的超越性批判和实践论美学的改造性维护。其实,“后实践美学”和实践论美学的维护者之间的论争都可以视为对实践论美学的反思。而真正具有理论构建意义和学术品格的反思,还是要数实践论美学家们的自我完善性反思。实践论美学的代表人物李泽厚、刘纲纪和蒋孔阳,都对各自的实践论美学思想进行了自我完善性的反思,从而也充分地证明了实践论美学自身是一个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创造着的开放体系。实践论美学尽管尚存在着一些学术局限和内在矛盾,但却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发展作出了不可抹煞的历史功绩,同时,它也是中国当代最有发展前景的美学学派。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美学研究,真正具有学术史意义的美学现象是,关于中国实践论美学的论争与反思.论争集中体现于"后实践美学"的超越性批判和实践论美学的改造性维护.实践论美学的代表人物李泽厚、刘纲纪和蒋孔阳,都对各自的实践论美学思想进行了自我完善性的反思,从而也充分地证明了实践论美学自身是一个不断地丰富、发展和创造着的开放体系.实践论美学尽管尚存在着一些学术局限和内在矛盾,但却为中国美学的现代发展作出了不可抹煞的历史功绩,同时,它也是中国当代最有发展前景的美学学派.  相似文献   

7.
2010年12月4日,湖北省美学学会在湖北仙桃召开了"生态美学、环境美学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术研讨会。一百多位来自省内外美学界的专家、学者、会员出席了会议。湖北省美学学会会长、武汉大学彭富春教授提出"天人共生"的论断,指出新农村建设根本上应该是一个  相似文献   

8.
奚永吉先生的《文学翻译比较美学》是文学翻译比较这一领域的重要著作,"是一部论述文学翻译比较美学而不是评述翻译优劣的书",本文就紧紧围绕这一主旨,对此书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9.
实践美学与超越美学的论争是新时期美学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纵观两者十几年的论争,其争辩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两对概念上;一是实践和生存之争,这是美学研究本体论(哲学基础)之争;二是现实性与超越性之争,这是审美本质之争.这两对概念在康德美学中都有着或明或暗的阐释,特别是康德美学的主题"自然与自由和谐论"以及"两种实践的观点"对科学评价这场论争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通过对康德美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实践美学与超越美学论争的得与失.具体而言,超越美学是一种以"为什么"代替"怎样"、以追问代替体验、以终极关怀代替现世关怀、以许诺代替创造的美学,它只是顾及了美学家自己理论运作的快感,对人追求现世幸福的大愿并无裨益.扩而言之,这是一种美化世界末日的美学,它建设的审美乌托邦像一个空洞的馅饼,像海市蜃楼般的幻象,它引诱人舍弃一切现世的幸福去追赶,但到头来往往还是可望而不可即.在这方面,实践存在论美学是有其理论价值的,它通过对实践的新阐释,将实践理解为人的一种生存境界,在实践的自由创造中产生审美和艺术,这是一种立足于现实的美学,但并不忽视人的生存处境,是对康德、马克思实践自由观点的超越和发展,因而可以看作是美学在新世纪的一条突破之径.  相似文献   

10.
三本代表性的美学原理著作见证了中国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学学科的建立到逐渐成熟的历史进程,其中,王朝闻主编的《美学概论》代表20世纪50年代美学大讨论中崛起的实践美学;杨春时的《美学》在学术上走向现代,代表的是20世纪80年代向西方开放所取得的后实践美学的成果;张法的《美学导论》代表的是全球化时代的美学。中国的美学原理著作,以美学问题的方式重新表述既往美学思想,仍然是美学史研究。这种学术模式利弊共存,利在融会贯通过去的经典,弊在并非是面对当代艺术审美现象而提出的新命题。  相似文献   

11.
杨春时先生认为:美学的逻辑起点是“人的生存”。本文认为:人的生存性既不是人的特有本质.也不是人的类本质,不能由此推衍出整个美学的范畴体系。而人的艺术需要本质作为人的高级本质,使人一方面与其动物性相分离,另一方面与其集团性相分离,所以美学的逻辑起点应定位于人的艺术需要本质。  相似文献   

12.
杨春时先生的超越美学是当今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争的主要代表。在杨春时看来,实践美学是启蒙性质的主体性美学,不能解决审美作为自由活动和真理的体验何以可能的问题,因此需要建立主体间性美学。在具体的建构方面,杨春时以反思—超越的现代性代替启蒙现代性、以生存本体论代替实践本体论、以主体间性代替主体性,全面建构了超越美学的理论体系。这样,反思—超越、生存本体论、主体间性就成了理解其理论体系的关键所在。但这些概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在杨春时美学体系中是不严谨、甚至混乱的,由此造成了其美学体系的内部矛盾,消解了自身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1937年,梁实秋挑起了中国现代文坛上的第一次美学论争,他以伦理学为文学批评的皈依,强调文学应关注人生,反对朱光潜将美学运用到文学领域,因为在他看来美学就是形式美学,不能实现价值意义。他的观点与周扬提倡的左翼新美学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共鸣,但左翼新美学的经世致用式的现实功利性追求也是梁实秋所批判的,他的文学批评标准是兼顾文学的审美性与功利性。  相似文献   

14.
一 2008年12月,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的"麓山文艺学研究丛书"出版了<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与转化>(赖力行)、<明清叙事思想研究>(赵炎秋、陈果安、潘桂林合著)、<西方象征美学源流论>(何林军)等三部著作,加上2003年已经出版的<西方文论与文学研究>(赵炎秋)、<宋代词话的美学研究>(颜翔林)、<中国美学与诗学研究>(毛宣国),六部著作是湖南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诸位学者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集中展示了湖南师范大学文艺学美学研究的前沿性和整体学术风格.  相似文献   

15.
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的论争是 2 0世纪中国美学界自 5 0~ 60年代美学大讨论和 80年代“美学热”以来出现的又一次重要的理论争鸣。对此次论争的情况和意义的梳理是迫切而必须的。作者首先提出并论述了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的理论资源 ,然后选取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的两个典型代表——李泽厚和潘知常 ,以他们为例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实践美学与生命美学的论争情况 ,在历史和逻辑的分析的基础上 ,得出了它们由于与世界性的人本主义美学思潮相呼应尚习 ,且向上接续了中国古典人学美学的这一脉传统而成为中国人学美学的两种当代形态 ,并在对话和互补中实现了历史性的汇流的结论。最后 ,作者初步指出了建构当代人学美学学科的可能性及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中国当代美学的"美学大讨论",是中国当代美学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它确立了中国美学史上的独立学科,为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形成了中国当代美学史上的"四大流派",并为实践美学成为中国当代美学主导流派做了铺垫;它为中国当代美学打通"中、西、马"的中国特色定下了基调,逐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中国形态。在"美学大讨论"中朱光潜先生是一个关键人物,他的美学思想是"主客观统一论",而且是与时俱进的、坚持马列第一义的、中西融合的"主客观统一论"。当然,"美学大讨论"及其朱光潜先生,都不可避免地具有时代的局限性,诸如学术政治化、"大批判"文风、教条主义倾向,这都是发展中国当代美学应该反思的教训。  相似文献   

17.
由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及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杨明照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11月21日至23日在四川省成都市召开,来自海内外的10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共提交论文100余篇.  相似文献   

18.
朱光潜后期美学同时具有认识论美学与实践美学特征,典型地体现了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从认识论美学向实践美学过渡的历史轨迹,是这一演变的中介形态,它具有哲学美学、认识论美学、实践美学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等20世纪后期中国美学之共性,同时又在美学学科意识和审美主体论两个方面显示出强烈的学术个性。由于时代的制约,朱光潜先生未能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备的美学理论体系,但是,这一理论在认识论美学与实践美学两个方面均有广阔的学术前景。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中国现代美学开创时期的重要人物,蔡元培深受康德美学思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知识与道德成为蔡元培接受康德的两个基本前提,二是蔡元培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美感,三是蔡元培对康德的思想进行改造,提出"美育代宗教"。蔡元培根据自身的学术兴趣和中国现实需要对康德思想加以吸收改造,把无功利的美学变成了"无用之用"的美学,他的美学思想是中国现代启蒙思想文化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0.
生态美学的研究在欧美是学术的热点之一,我国生态美学与文学思潮最早兴起的地方是台湾.台湾生态文学受到特殊而历史悠久的原住民文化及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报导文学风潮的影响,进而将环境生态与人文思想结合,表现出其独有的美学特质.这些特质统一在"生态文学"或是"自然写作"的名称之下,形成台湾生态美学的主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