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逛书店,选好书,是读书人的特有之乐。茶余饭后,节假日里,逛逛书店,跑跑书摊,即使没有买到自己需要的书,也是一种乐趣;如果能淘到心仪已久的书,则意外之喜不可言表。我平常无甚嗜好,爱买书、好读书占去了大半的业余时间。面对琳琅满目的书籍,不单有淘书之乐,常常又会淘出无奈之叹息。  相似文献   

2.
谈读书     
书籍是建立在时间之大海中的灯塔,是劳动和创造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古往今来,许多大学问家,莫不得力于读书,并部和书籍结下了不解之缘.马克思说他最喜欢做的事情是“读书”,高尔基曾这样写道:“如果当有人对我说:‘你去读书吧,不过为了这事我们要……用棍子打你一顿!’大概这样的条件我也会接受的。”因为“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读书,可以丰富精神,陶冶性情,增长知识,扩大视野,启迪才智,发现未来……  相似文献   

3.
书中日月长     
胡洪侠 《社区》2014,(35):13-13
书籍,可以是生活中的太阳,也可以是生活中的月亮。这样一想,我们就很容易分清两类读书人。将书籍当做太阳的人。大都在白天读书。他们希望有了书的照耀,生存道路上的艰难可以像冰一样迅速融化,前进的障碍、陷阱可以一一跃过或者躲开。有了书的帮助,他们能看见自己想看的,得到自己想要的,明白自己还想看什么,还想要什么。他们歌颂太阳。只是因为太阳给他们光明;他们喜欢书籍,只是因为书籍帮他们走路。太阳不是闲来无事挂在天上玩的.白天读书的人也不大会读闲书或无用的书。他们只要阳光,只要书中有用的东西。不如此,就感到自己年华虚度。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相似文献   

4.
正荡口实验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曾是钱穆、顾毓琇、刘天华等大师乐育英才的地方,也是钱伟长、王莘、钱临照等大师级人物启蒙开智的乐土。"养正",是荡小延续百年的校训。"若干年以后,当我们的学生来到机场、码头、地铁时,他们的手里都捧着报纸、期刊、书籍静静地阅读着……"这是无锡市荡口实验小学邹雪亮校长的一个朴素的愿望。而"养正"读书活动,让读书成为孩子们一种最诗意的生活习惯,是荡小人努力的方向。读书吧,拽紧那张最需要的"票根"!担教师任,做读书人,期待通过教师读书,让孩子们在言传身教中潜移默化,渐渐喜欢上读书。教师读书活动倡导教师:案头常备一书,闲暇之时,信手拈来,畅游书海,从经典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在戎马倥偬日理万机的革命生涯中,他又是一位异常勤奋的读书人。在一定的意义上,书给了毛泽东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因此,研究毛泽东的读书是我们认识这位伟人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研究的一个新的课题。毛泽东博览群书,用力最勤的有两大类:一是西方的马列著作,二是中国古代的文史经典。在两类书中,他对中国古代文史典籍更为熟稔。这点,许多了解毛泽东读书生活的同志都注意到了(参见龚育之、逢先知等《毛泽东的读书生活》);毛泽东著作中引用最多的是中国古代文史人物、事件和名言,这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他是一位有中国传统文化涵养的巨人。  相似文献   

6.
公元1753年一南京船漂着于日本八丈岛,船上带有441种中国书籍。这些书籍的内容被写成《戌番外船持渡书大意书》,成为一份重要的书籍史研究资料。本文以《大意书》作为例证,分析了清乾隆时期中日书籍交流情况,并进而探索大意书内容在中国目录学与版本学研究方面的重要意义,从而建议有计划地进行江户时代持渡书书目、大意书与中国公私书目、及今日馆藏书目的比较研究,以扩大书籍史的研究范围并提高其水平。  相似文献   

7.
为什么读书     
莫斯 《社区》2011,(17):6-6
书读完了? 偶然在书店里发现了一本名字很狂的书:《书读完了》,作者是高级读书人金克木老先生。我很是纳闷,一生以读书为乐为业的大书生金老爷子为何出此狂言?于是翻开了这本多谈读书的文集。  相似文献   

8.
朱熹训导门人读书,曾总结出一整套方法。演绎朱熹教导,可得出入、通读、参读、复读、计量、购读六法。出入法讲究虚心接纳与批判性阅读的结合;通读法讲究字求其训,句求其旨,未得其前不求乎后,未通乎此不志乎彼;参读法强调文本与语境的关系,讲究参照阅读,忌孤立看一种书;复读法强调选择一种或数种书,反复读,终生读,将书中知识据为己有;计量法讲究海量阅读,以强化读书训练效果;购读法虽非严格意义的读书方法,但与读书密切相关,讲究读书人为自己建构书斋,以储备知识信息。此六法均与朱熹教导神髓相通,对年轻学子读书学习,尤有助益。
  相似文献   

9.
为书而哭     
读书人大都有过为书而哭的经历。为书而哭是一件十分正常的事,书中的描述或故事确实有许多值得我们倾注同情、抛洒热泪的精彩之处。由于书的格调不一,读书者的品位悬殊,为书而哭的情态和程度也必然各异。一般而言,为书而哭大致有三种:一是眼哭。这种哭大多是由书中一些比较感人  相似文献   

10.
正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让他们爱读书、会读书、读好书阅读成为习惯,可以创造生命的神奇,可以使人的思想"神采飞扬"。据报道,一位加拿大医生奥勒斯,终生与书为伴。他给自己定下制度,每天睡觉前,不管多忙、多晚,必须读15分钟的书。到去世时,他坚持了半个世纪,读了近千册  相似文献   

11.
钱科峰 《社区》2014,(29):11-11
“绿衣捧砚催题卷,红袖添香伴读书。”红烛佳人,西窗伴读,古人这种读书意境曾经是许多读书人的美好向往。然而时过境迁,佳丽多在夜总会,窗前多是网游人。在现代人的文化生活中,一个ipad玩一宿,一部手机捧半天,就是缺失了捧书夜读这档事,家里可以没有书,却不能没有wifi,读书者几何?我们已可想而知。  相似文献   

12.
前清光绪元年(1875)张之洞在四川提督学政任上,撰有《书目答问》一书,所列书目,上起先秦,下至晚清同治之世,按照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列举书目2200种,涉及作者2400余人,大体能够反映中国古籍的概貌。张之洞编写《书目答问》的目的,是教导当时的举人秀才们如何读书,读什么书。《书目答问》问世以后,在清末产生了重大影响,据传当时的读书人近于“家置一编”。笔者受张之洞编写《书目答问》一事的启发,提出一个问题:我们要不要告诉现代的读书人,主要是大学生和研究生,以及同等水平的读者,他们在课外“应该读什么书”?要不要给他们提供一份课…  相似文献   

13.
中朝图书交流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早在东晋时期,中国图书已流入朝鲜半岛,唐以后,经宋元明清,规模不断扩大。图书交流以儒家经书及其他诸子百家书籍、佛教经典、医药典籍及有关验方等种类为主。交流方式多种多样,有中国王朝赐书、朝鲜古国主动请求赐书,朝鲜使者、留学生、商人在中国购书,中国商人贩运汉文书籍到朝鲜半岛诸国等形式。国家统治的需要、"好学君主"积极的图书政策、两班官僚和在野读书层的欲求等诸种因素,促使了中朝图书交流的盛行。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私人藏书活动经历绵绵数千年,虽然累遇兵乱水火之难而不中绝。其中一些良好的藏书传统和道德风范值得今人借鉴。一、诵读之资学问之本藏书的价值是什么?清代藏书家张金吾说:“藏书者,诵读之资,而学问之本也。”《爱日精庐藏书拉)可见,满足求知欲汲取知识是古代私人藏书的原动力。读书要有书,藏书为读书。苦于读书不便就要自我储存。苏武描绘当时读书人,欲求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见(苏东坡全集)卷十一(李氏山房藏书记》的情景,反映了读书人藏书的普遍心理。;。当然,在利用藏书治…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人与物在文学艺术审美创造和审美体验发生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其实,这就是一种生态关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古代感物美学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意蕴。中国古代的感物美学类型是生态的,无论感物兴情还是托物寓情,都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生态意蕴,其所引导的审美创造和审美体验的发生过程都具有生态的意义。中国古代感物美学的方法是生态的,虚静、神思、妙悟,每一种方法都内蕴着意义极其丰厚的生态智慧。  相似文献   

16.
大野 《中华魂》2017,(2):34-34
在人们印象里,好莱坞著名女星玛丽莲·梦露是个不学无术的超级花瓶,经典的风流性感女神。可从最近披露的史料来看,她还是一个嗜书如命的读书人。梦露的研究者通过档案照片、访谈和拍卖目录,整理出了一份梦露读过的书单,多达430本。从清单上看,梦露的读书以文艺类的小说诗歌为主,但也有科学、政治、园艺等书籍,门类丰富,视野开阔,甚至包括马克思的《资本论》、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新浪网2016年8月1日)  相似文献   

17.
陈雪娜 《社区》2011,(29):57-57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想书的宝贵就在于无论人们读书时出于怎样的目的,怀揣怎样的心境,都能在书籍中获取所需的能量。回忆我的读书往事,让我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18.
苕溪渔隐丛话 余之读书,不洁不整不愿读,书有折角,如不展舒,则心中不安亦如卷折。然细想实不必要,徒损时间精神,于读书求学无关也。但古来读书人多爱书,不读书者观之为怪。余见他人读书,极力压迫书籍以求方便,心颇痛之,然在彼人,此种感情实难理解。 旧习本宜改过,但不近书则已,近书则故态复萌,因既在身边,即难不顾而生情,有之为累,生之为痛,乃法则也。一九七三年四月十一日。 久不事此,地震后在外露宿近一月,后虽偶进室中而无灯。今电接通,遂又得于晚间静坐包书,然笔墨早已收起,乃用钢笔题识。此书余另有万有文库本。余生一九七六年九月十一日。  相似文献   

19.
《不争论的智慧》(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蒙的最新散文集。85岁的王蒙以深刻的洞察和直抵人心的剖析,于怀人、忆旧、旅行、读书、社会、历史、文学丰富的面向中,讲述为人、为事的种种道理。书中,王蒙结合几十年的人生阅历,告诉我们:"不争"是一种智慧,也是做人的一种大境界,它必须建立在深厚的涵养和广博的学识之上。  相似文献   

20.
夏德锦 《社区》2010,(23):51-51
古人谓读书有“三上”之说,是说“时光容易把人抛”,劝读书人“莫辜负了好日头”,抓紧一切可用的辰光来读书。白日苦短,黑夜漫长,还得焚香以继昝。似这等读书行状,岂不显得匆忙了一些?目下读书种种:读应考书,为达龙门:读实用书,为强技艺……实是经世致用,目的性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