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如何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住房制度健全国家的实践表明,建立低收入家庭租用廉租住房的福利住房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此,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力推廉租住房制度的建立。如1998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明确提出在全国推行廉租住房制度;1999年,建设部在总结各地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发布了《城镇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建设部令[1999]第70号);2006年5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针对房地产调控提出了著名的“国六条”,将城镇廉租住房…  相似文献   

2.
如何解决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住房制度健全国家的实践表明,建立低收入家庭租用廉租住房的福利住房制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为此,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力推廉租住房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浅议我国廉租住房准入与退出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迎 《城市》2008,(7):52-54
自1998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并提出廉租住房政策以来,廉租住房建设成为我国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了使有限的廉租住房资源能够合理配置、持续利用,建立科学、完善的准入与退出机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4.
11月26日,建设部等九部门联合发布了新的《廉租住房保障办法》(下称《办法》),对廉租住房制度建设中群众和地方政府普遍关心的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据新华社报道,《办法》将于12月1日开始实施。值得关注的是,《办法》明确规定,廉租住房的保障对象为"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  相似文献   

5.
住房双轨制改革与住宅市场启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住宅市场处于一种供求失衡的非均衡状态,住宅市场的启动还面临着重重障碍。本文剖析了住房双轨制的内涵,认为住房双轨制是我国住房制度改革过程中出现的由住房福利化分配方式向住房商品化转变的过渡形态,住房双轨制的存在是导致住宅市场难以启动的关键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阐述了改革住房双轨制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从加快工资制度改革、降低商品房价格、发展房地产金融、培育房地产市场、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建立住房社会福利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一些改革住房双轨制、启动住宅市场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天津市保障性住房发展的问题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卢卫  雷鸣 《城市》2009,(9):57-59
一、天津市保障性住房的发展与主要问题 (一)现行住房保障体系不能有效覆盖外来常住人口 天津市住房保障体系由廉租住房实物配租、租赁补贴、经济租赁房、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5条保障线组成。至2008年末,  相似文献   

7.
何莉 《安家》2006,(6):185-186
>>国六条 2006年5月1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根据当前房地产存在的问题,进一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切实调整住房供应结构;进一步发挥税收、信贷、土地政策的调节作用;合理控制城市房屋拆迁规模和进度,减缓被动性住房需求过快增长;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加快城镇廉租住房制度建设,规范发展经济适用住房,积极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有步骤地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完善房地产统计和信息披露制度,增强房地产市场信息透明度,全面、及时、准确地发布市场供求信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上内容被称为"国六条".  相似文献   

8.
杨峥 《城市》2010,(10):69-74
廉租住房是指政府在住房领域实施社会保障职能,向符合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且住房困难的家庭提供租金补贴或者以低廉租金进行实物配租的具有社会保障性质的普通住宅。廉租住房具有福利性、公益性等特点,决定了其与一般商品房的开发与运作有着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9.
晏群 《城市》2009,(2):13-17
一、重庆市保障性住房发展现状 目前.重庆市保障性住房体系主要由公有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廉租住房3个部分组成。  相似文献   

10.
王晓燕 《城市》2014,(5):54-58
正一、引言能否住得下、住得好、住得安,是每个人生活中迫切关心的头等大事。对于城市中低收入阶层而言,居住问题更是关乎他们生活质量的首要问题。保障性住房建设是我国在住房商品化改革后,政府为解决城市中低收入者居住问题而实施的一项重要的惠民政策。通过建设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等一系列保障性  相似文献   

11.
张永岳  崔裴 《科学发展》2013,(11):101-103
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以廉祖住房为基础、以公共租赁房为重点,包括适当发展经济适用房和限价商品房、加快各类棚户区改造在内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这种住房保障制度和体系存在诸多问题,如产品种类偏多、管理不善、退出机制缺失等。针对租赁型保障房,应创新运行管理模式,逐步将廉租房与公租房并轨,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审核、统一管理,实行分级补贴、租补分离、明收明补,以完善租赁型保障房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2.
梁涛 《城市观察》2011,12(2):139-148
文章从农民工城市融入的视角研究如何解决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住房需求问题。英国、德国、新加坡在城市化进程的实践经验启示我们进城农民工的基本住房应该主要由政府提供。鉴于我国住房保障制度对进城农民工具有强烈的排斥性,文章建议改革我国现有的廉租房制度,将进城农民工纳入保障范围。对于可能出现的资金供给不足,可以通过加大财政投入以及制度创新来解决。  相似文献   

13.
实物配租和租金配租是城镇廉租住房政策实施过程中主要的两类配租方式。通过经济学方式,从消费者效用和市场供求关系两个维度分别对其进行分析,得出在市场低档存量房短缺的情形下,实物配租优于租金配租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几方面政策建议,短期内以增加市场上廉租住房的存量,增大实物配租的覆盖面为主,结合提高租金配租的保障水平,消除两种配租形式之间存在的待遇不公现象,继而逐步转变为以租金配租为主、实物配租为辅的配租模式。  相似文献   

14.
公共租赁住房面向的是新就业职工群体,属于政策支持的租赁住房,是一种过渡周转性住房。通过发展公共租赁住房,上海将形成一个由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公共租赁住房三者共同构成的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上海发展公共租赁住房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等基本原则,以及明确准入标准等基本思路,近期可采取加快相关制度建设、开展先行试点、搭建信息平台等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许庆 《科学发展》2013,(5):14-18
现阶段城市户籍实际代表了三项公共服务: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为主的社会救助服务,以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实物或租金补贴为主的政府补贴性住房安排,以及迁移人口子女在城市公立学校平等就学的机会。户籍制度改革的关键,就在于如何通过有效的政策改革方案,为外来人口提供可支付的住房,以及为其子女教育建立有效的融资机制,从而使外来务工人员主要是农民工可以在城市定居下来。土地制度改革可以作为突破口,通过城中村政府和村民有效的公私合作,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为外来人口提供可支付住房,辅以相关财税体制改革,同时可以有效解决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在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和相关财税体制改革有效解决了外来人口住房问题和子女教育问题后,户籍制度改革也就完成了实质性突破。  相似文献   

16.
王盛  旷丽军 《科学发展》2013,(12):76-84
保障房和商品房在本质上是差异化产品,两者在对应的需求层次、房屋的品质、价格、供给和渠道等方面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别。自我国房地产市场化以来,商品房就始终处于市场独大的局面,但随着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大了对楼市的调控、加快了保障房建设的步伐,房地产市场已朝着保障房市场和商品房市场并重的"双轨制"迈进。然而,保障房的大规模兴建和投放市场会对商品房市场乃至整个中国楼市产生什么影响,以及保障房供给体系在运行与管理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目前尚不确定。为此,有必要对其深入分析并寻找对策。  相似文献   

17.
石薇 《科学发展》2011,(5):108-112
在美国住房保障政策从单一政府投入到多元化社会资金参与、从直接供应到间接住房租金补贴的演变过程中,以下经验值得借鉴:采用利息补贴、税制优惠等政策吸引社会力量提供租赁房;通过多种措施有效解决公共住房"种族隔离"和"贫民窟"等社会问题,提高社会效率;政府在住房保障方式的调整中不断强化市场的作用。当前上海市的公共租赁房政策类似于美国早期的公共住房政策,即以政府为主导建设低收入家庭租赁房。从长期来看,美国公共住房政策的经验教训表明,单一以政府为主导建设公共住房是不可持续的,公共租赁房应建立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参与。  相似文献   

18.
19.
刘梦琴  傅晨 《城市观察》2013,26(4):136-145
本文研究城市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和改革政策。农民工住房问题的制度根源是城乡二元住房制度改革滞后。农民工住房问题主要表现为绝大多数农民工无力在城市购买住房以及住房质量和居住环境较差。住房问题对农民工市民化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住房房租支出比重偏高削弱了农民工的经济收入,居住质量差阻碍了农民工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市民化,居住边缘化造成严重的社会隔阂对立。本文分析了广东省农民工住房政策和实施情况,提出深化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杨卡 《城市观察》2014,(2):168-176
结合北京、上海等城市的统计数字,本文重点分析了大都市居住问题的社会分异特征和空间差异状况,指出大都市居住紧张的根源在于住房供需的结构性失衡、公共资源配置的空间失衡,以及城市功能布局中的工作空间失衡,治理路径也应以结构调整为入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