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该文回顾建国以来我国城市交通规划方法的发展概况,从分析城市的土地利用、交通需求以及交通供应三者之间循环机制着手,指出我国现行城市交通规划方法的不足,提出城市生态安全、空间结构和城市交通系统三者的规划与建设一体化的体系框架。  相似文献   

2.
王晓燕  黄一凡 《城市》2019,(8):55-61
绿色慢行交通以最优的交通效率实现城市交通发展与城市环境多元协调。作为一种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式,它满足了多种交通方式共存发展的需要,达到了实现有效土地开发利用的目的。笔者以银川慢行交通为背景,从步行街区、自行车道规划建设两方面进行了规划分析,探究了银川慢行系统中步行分区、街面设计、自行车道分级等关键要素规划内容,提出了银川慢行交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3.
随着城市的发展,"交通新城墙"出现并对城市交通造成了较大阻碍.通过利用绿色交通的价值和基础设施建设对出行方式选择的引导,跨京张铁路清华段的自行车通道方案提出了发展绿色交通、 打破"交通新城墙"的"启航通道"新模式,为我国城市交通改善、 绿色交通发展提供了新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不合理的空间规划和管理导致了城市蔓延和交通拥堵等问题,并带来环境污染、能源消耗以及公众健康等挑战。随着健康城市逐渐成为城市转型发展的重要理念,构建健康的城市交通要素和交通系统变得日益重要。然而,我国交通规划与管理范式仍以保持交通畅通,尤其以机动车的通行效率为主,而相对忽视了对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健康效应的关注。在健康城市理念和实践进展的基础上,剖析健康城市与城乡规划的关系,并进一步理解公共交通与慢行交通在支持健康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最后提出基于健康城市理念的交通规划启示。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市智慧交通体系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玉勇  李璨  刘洋 《城市》2015,(11):68-73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交通基础设施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加快建设城市智慧交通体系成为大势所趋。在梳理智慧交通及智慧交通系统概念的基础上,总结分析国内外智慧交通发展经验以及国内面临的问题,按照需求导向性、整体协同性、设计前瞻性、技术可靠性和规划动态性等原则,提出“十三五”期间城市智慧交通系统建设的目标和内容,并建议从组织领导、规划引领、资金筹措、人才吸引及信息共享等方面保障目标实现。  相似文献   

6.
随着全球气候暖化,节能减碳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议题.交通领域占总体碳排放中的比例显著,在我国城市化发展新阶段,大城市如何减少交通碳排放对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该文主要从交通规划角度,分析了在气候暖化和双碳约束下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等方面需要做出的策略调整,形成低碳绿色的综合交通体系,引导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翠琳 《城市》2012,(9):55-59
一、引言城市交通按运行方式可以分成地面交通和地下交通两种类型,其中地面交通方式又包括步行、自行车和私人机动车3种出行方式;地下交通方式以地铁为主。按交通工具的所有权类型可以分为公共交通方式和个体交通方式(见图1)。对于城市交通系统来说,如何处理好公共交通与个体交通的关系是决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以本文从解决城市交通堵塞的立场,选择按交通工具所有权的分类方法,分别分析了各国各地区城市采用的公共交通模式及个体交通模式。二、公共交通模式公共交通优先的模式适用于城市土地资源紧缺、人口密度大、交通道路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公共交通模式不论是发达国家或地区的城市,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甚至在少量不发达地区都处于主导地位,适用范围广,是城市交通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8.
面对新时期国家发展和城市交通规划转型升级的要求,可持续交通发展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然而,目前可持续交通发展方向及实施路径尚未达成共识,相关交通政策及规划落地实施缺乏有效抓手。该文深入剖析可持续交通内涵,构建一套可持续交通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以指标为核心持续开展交通体检,评估交通发展动态和规划实施成效。  相似文献   

9.
总结国内外交通影响评价方法。通过对美国交通影响评价的分析,从分析目的、作用、方法、基础理论四方面提出适合我国交通影响分析一般方法的特点,并对交通影响评价在协调城市交通和土地利用关系的定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0.
赵伟 《城市》2011,(6):50-51
随着我国港口城市的迅速发展,探索以用地规划为主导的港口城市交通组织方案显得愈加重要。通过探究道路交通和港城空间规划之间的互动关系,利用有限的港口城市土地资源满足城市交通发展的需要,合理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从而促进港口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伦敦的交通规划、建设、运营与管理措施,发现我国中心城市的严重交通拥堵主要源于落后的城市交通规划理念,大量引入多层高架公路进入市中心而忽视轨道交通建设,对公交优先存在认识上的误区和执行不力;城市公共交通工具营运各自为政,缺乏有效的协调与接驳;运营的低效率和管理不当,由此造成了典型的“大城市病”。根据后现代主义城市建设思想,结合当前中心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设的现状,提出了广州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的12项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2.
刘文良  陈芸 《城市》2016,(2):46-49
城市交通生态规划强调交通的绿色性,即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废弃物排放,减轻交通拥挤,增强与环境的协调性.从生态的角度进行考察,我国城市当前的交通规划及建设尚存在一些误区亟待厘清.建设生态交通需要更加科学的路网结构,形成合理的主、次、支路层级配套体系,改善交通组织与管理;大力推行公交优先政策.合理分配道路资源,提高道路运率;科学规划停车设施,积极建设生态泊位,提升环保指数.  相似文献   

13.
王振坡  李锦  程浩岩 《城市》2016,(8):73-79
随着城镇化与机动化水平的提升,有效和精准匹配交通需求与供给是城市交通治理的一个重要思路,探析城市居民出行特征演变规律及其趋势,对大城市交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笔者通过总结发达国家城市居民出行特征与交通发展历程,基于不同城镇化阶段对我国大城市居民出行需求、出行方式等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归纳影响居民出行特征演变的内部、外部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研判未来城市交通发展趋势。最后提出应扩大基础设施有效供给、完善轨道交通网络体系、鼓励“互联网+交通”模式创新、推动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从而提升居民出行效率,促进大城市交通向精细化、信息化和科学化管理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朱鲤 《交通与港航》2009,23(2):37-40
综述城郊乡村旅游兴起的原因、乡村旅游交通相关研究背帚等方面,并对城郊乡村旅游交通的交通特征、规划思路以及解决策略等问题进行探讨,以我国特大城市的交通发展为研究背景,结合某城市乡村旅游的交通规划实践,构筑城乡互动的都市旅游交通新格局。  相似文献   

15.
王逢宝 《城市》2012,(12):62-66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与交通机动化的联动发展,城市交通需求总量急剧增长,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以交通拥堵为表征的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并逐步演变成为一种"城市病",正在由中国一线城市向二、三线城市快速蔓延。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涉及城市规划建设、道路交通组织与管理及智能交通应用等  相似文献   

16.
王文元 《城市》2005,(3):13-14
城市交通 西方主要大城市无一是以拓宽城市道路作为解决交通问题的主要对策的.北京的交通对策与西方城市有所不同.众所周知,北京市的城市交通发展采取的是外延式发展模式,俗称"摊大饼".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城市交通规划可以层层推进,便于规划,城市交通发展速度较快.但也存在致命的缺陷,即这种发展模式难以触及边缘,极易造成城市规模的恶性膨胀,反而达不到治理交通污染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该文结合我国现阶段大城市交通所面临的问题,深入分析了造成拥堵的成因,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治堵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以"重规划、促建设、调结构、控流量、巧管理、树观念"为导向的国内交通治堵观点。  相似文献   

18.
机场改建扩建带来陆侧交通量的大幅增长,陆侧交通规划内容及交通组织日趋复杂。该文分析了机场陆侧交通一体化规划的主要内容和需要考虑的相关因素,系统梳理了交通组织流线的类型,提出了机场陆侧交通一体化规划的技术路线,用以指导机场交通规划。以扬泰国际机场改扩建为例,进行机场对外交通规划研究,包括轨道交通和道路交通,结合近期远期航站楼和地面交通中心的总体布局,分析其陆侧交通规划方案、交通设施布局方案和交通组织方案。  相似文献   

19.
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迫切需要要求广州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针对性强的交通改善策略纲领,建立起与国家中心城市地位相适应的城市交通环境。通过运行现状的调研,深入分析城市交通运行内在规律,本文系统地制定了交通与土地利用协调发展、交通方式统筹发展、交通管理智能发展等三个方面的改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交通影响评价的过程中,背景交通需求预测是不可或缺的环节.我国中小城市由于建设程度较低,基础数据常常较为缺乏,难以按照常规发展模式根据现状交通预测未来年限内的背景交通,从而计算交通需求.该文拟探讨此种条件下的交通需求预测方式,并以宜昌市猇亭区某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中的需求预测模块为例,沿用四阶段法模型,并参考建设项目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