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根据我国现行的政策与法律,能够将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分为历史文化保护街区、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历史文化保护名城三个层次。该保护方法的应用可以进一步促进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能够对城市发展以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加以更好的解决。为此,本文对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与规划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希望能够对有效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促进城市精神文明建立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2.
推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才能健全群众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使其更加主动和深入地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动中来。本论文旨在通过相关研究,使保定灯谜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弘扬和重视,推动保定地区文化事业全面发展,并对建立保定为特色文化城市产生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任云兰 《城市》2016,(4):71-74
笔者分析了天津特色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挖掘与利用现状及问题,援引了潍坊创建具有国际影响力城市品牌的经验,指出作为天津的特色文化品牌应具备的特点,指明天津的特色文化品牌非杨柳青年画莫属。因此,全市上下要千方百计紧紧围绕杨柳青年画特色文化资源这条主线,深挖其历史文化内涵,科学谋划天津特色文化品牌发展愿景,做足做好天津杨柳青年画历史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这篇大文章。  相似文献   

4.
乔琼妹  杨纪伟 《城市》2014,(4):59-62
正一、引言对于城市而言,历史文化遗产无疑是其特色的最有力体现。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不仅能够增强城市的竞争力,提升市民的文化修养和生活品质,还能给城市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当文化成为一种生产力,并能反映城市竞争力时,作为文化具体表现形式的文化遗产空间能否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就显得尤为重要。文化遗产历史空间是构成城市空间形态最内在、最持久的本底要素,也是城  相似文献   

5.
季诚迁  金媛媛 《城市》2011,(1):71-75
自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以来,中国政府对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给予了高度重视,将其提升到国家文化战略的高度,学术界也对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倾注了极大的热情。然而,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市急剧扩张的碾压下,许多被视为"老旧、无用"的文化遗产在城中村的更新改造中被弃之敝履、严重毁损乃至灭失。本文以广州历史村落猎德村改造为例,通过对猎德村改造模式的评价以及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挖掘,揭示城中村的更新改造对文化遗产保护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在此基础上,对文化遗产的价值挖掘与传承提出了相关建议,旨在寻求历史村落与城市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促进村落与城市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关联耦合理论是当代城市设计的经典理论之一,强调研究城市形体环境中各构成元素之间存在的"线"性关系规律,并已被应用到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的各个层面。它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推动了近年来新兴遗产保护类型(如区域遗产、文化线路等)的界定与保护,并深化了既有传统遗产类型(如历史纪念地、历史文化名城村镇等)的保护工作。本文通过探讨关联耦合理论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提出文化遗产群落的概念,结合相关案例,梳理出以该理论为视角的文化遗产群落保护的一般方法,以期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提供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8.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五十六个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和流传的珍贵历史实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有利于维护我国在世界文化中的话语权、增强民众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同时也是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和可延续性的重要手段。虽然通过十余年的抢救挖掘,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仍有诸多因素阻碍保护工作进程,因此依然不可松懈。  相似文献   

9.
丁焕峰  谭一帆  刘小勇 《城市观察》2024,(2):132-145+164
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的宝贵资源,也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基于人文经济学的价值判断,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作为人文城市的典型代表进行准自然实验,利用多期双重差分模型探讨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对所在城市创新能力的效应及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对城市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显著正面作用;历史文化遗产活化可以通过发挥要素积累效应、产业转型升级效应与宜居宜业效应,助推城市创新能力提升。本研究有助于理解人文城市建设、历史文化遗产活化的经济价值,进而探索新时代人文经济学的作用机理和理论框架,为构建人文经济学话语体系提供实践证据和实证方法,并为发展人文经济提供理论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0.
李菁  段斌 《城市》2011,(3):13-14
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以规划为骨架,以建筑为血肉,以文化为灵魂。城市文化是城市成长与发展的内在基因,是城市个性与魅力的源泉。随着我国城镇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旧城改造中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城市文化竞争力的提升等问题广受关注,城市文化已成为城市科学的重要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1.
徐琴 《城市观察》2011,(3):62-69
历史文化名城或城市的历史街区经常陷于保护性衰败或建设性破坏两大文化和社会困境之中。两大困境的突破之路在于通过有机更新实现城市的文脉延续、文化传承、文化再生与城市复兴。有机更新就是集物质更新、生活改善、文化再生和社会活化为一体的综合性更新。有机更新要求以谨慎的渐进式更新取代草率的激进式更新,以"自下而上"的自愿式更新取代"自上而下"的指令式更新,以多个主体的合作行动取代强势集团的单边行动。  相似文献   

12.
汉唐长安城是举世公认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闻名中外的国际大都市。西安人有着浓厚的"长安情结"和复兴"汉唐盛世"的梦想,尤其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西安人以饱满的热情与自信准备用10年时间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西安"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之复兴,重现汉唐长安国际化都市的风采,这既是汉唐后裔的期望,更是历史赋予西安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胡攀 《城市观察》2011,(3):96-103
通过回顾重庆城市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的历程和特点,揭示各个时期历史文化保护的阶段性特征,总结重庆历史文化保护的经验,并深入分析了城市建设与保护历史文化的关系,认为城市化和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不应该是对立的两面,而应当是相互协调、相互包容的共同体。一座城市的个性和魅力,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成正相关系。  相似文献   

14.
曲少杰 《城市观察》2011,12(2):95-105
通过回顾和分析广州“三旧”改造的历史进程和政策演变,对广州的城市风貌和历史文化保护的现状和处境进行了整体分析和研究,提出了广州在“三旧”改造建设中,要先致力于历史文化遗产的调查考证、探讨具体界定标准或评估体系,深入进行“再创造、再开发、再利用”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建设“印象广州”的文化名城新风貌。  相似文献   

15.
朱磊 《城市观察》2011,(3):12-20
本文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多个实践案例,考察了日本文化名城保护从"官督民办"到"民推官办",再到"官民协作"的历史发展过程,并总结出日本在文化名城保护方面的两大特色:民间力量壮大;官民配合默契。论文同时指出日本在文化名城保护方面面临的一些问题。最后从政府和民间、保护和宣传以及制度和文化的关系出发,提出了对我国文化名城保护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周乾松 《城市观察》2012,(2):70-77,153
加强杭州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建设"东方名城文化强市",对于树立杭州文化形象品牌,增强城市文化软实力、综合竞争力,提升杭州核心价值观,增强市民凝聚力创造力,促进杭州科学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进入21世纪,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古城的保护要实现理性回归,并使保护形成一种真正地传承和发展民族、地方文化的观念,深入到政府和百姓的心中,除了要消除模糊的认识和误区外,更要有政策引导和法律保障,有必要从法律层面进行一系列的制度建设,要更多地学习国外经验,发动和启示更广泛的民间公众力量参与,使弘扬和保护成为中国民众的一种文化自觉,在中国创造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古城保护的全民化时代。  相似文献   

18.
柳长兴 《城市观察》2013,27(5):187-192
城市记忆是存在于人类意识中的关于城市和城市生活内化的意象,展现了以往人们的生活情境和城市的历史文化,体现了个人和群体对于城市的热爱,同时也体现了城市存在的意义。笔者首先对城市记忆的定义进行了界定,其次阐述了与城市记忆相关的概念,描述了城市记忆的重要作用、城市记忆丧失的原因,最后对城市记忆进行了社会心理分析,以求对这一问题作出初步的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9.
从某种意义上说,世界城市和全球城市是一对既相关联又略有差别的概念。世界城市研究的是20世纪上半叶以来的世界顶尖城市,而全球城市主要研究20世纪下半叶以来的世界顶尖城市,特别看重的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城市功能与地位。当代中国提出的中国名城和世界名城之说则强调城市的气质和特性,研究世界城市之林中具有品牌特色和地位的城市。我们需要利用名城思维来整合各种资源,找准城市的主题,需要站在全球的视野看名城品牌,从而打造全新的世界名城。  相似文献   

20.
知识城市建设与文化产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城市”建设是当前城市发展的新理念。本文针对这一概念进行分析,提出“知识城市”追求城市发展的共性,同时还应为城市发展提供特色与差异的个性·9而文化产业在这一进程中会发挥重要作用,将从产业结构、城市形象、市民生活等方面对“知识城市”建设与城市文化品格塑造进行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