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年,杜甫举家“往同谷、寓同谷不盈月。十二月,入蜀,至成都。”自秦州至成都路上,杜甫有感于山川形胜,写下了三十一首山水行旅诗。除《寓同谷县七歌》属七言歌行体外,其他二十四首均为五言古诗。这组山水行旅诗可以称为入蜀诗。入蜀诗的出现,使我国古典山水诗的发展发生了一个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杜甫发同谷赴成都之行写过一组完整的记行诗。诗中排列顺序上似有讹误。或许是首编失真,后学承讹,或者因地志舛误,传抄疏意。比如学界公认的仇兆鳌《杜诗详注》与浦起龙《读杜心解》两书为例,他们都把杜甫自陇右赴成都所经过的地方的顺序弄颠倒了。 《杜诗详注》排列杜甫这组诗的顺序是:《发同谷县》、《木皮岭》、《白沙渡》、《水会渡》、《飞仙阁》、《五盘》、《龙门阁》、《石柜阁》、《桔柏渡》、《剑门》、《鹿头山》、《成都府》;而《读杜心解》的排列则是一模一样。  相似文献   

3.
公元七五九年(唐肃宗乾元二年),是杜甫一生最困苦的一年,也是他诗歌创作取得辉煌成就的一年。继《三吏》、《三别》之后,杜甫又创作了独具特色的陇右诗作。诗人在饱经战乱、颠沛流离、间关秦陇之际,挥如椽巨笔,蘸满腔激情,写下了诸如《秦州杂咏二十首》、《同谷七歌》、《陇右纪行诗》等大量脍炙人口,传之不朽的陇右诗作,从而开拓了他诗歌创作的新领域,正如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指出的:“在杜甫的一生,七五九年是他最艰苦的一年,可是他这一年的创作,尤其是‘三吏’‘三别’以及陇右的一部分诗,却达到最高的成就”。可以说,没有陇右之行,就没有陇右诗作,也就没有他在成都乃至晚年在夔州等地的光辉诗篇。因而,陇右诗作是诗人前期和后期诗歌创作的  相似文献   

4.
《留别贾舍人至二首》辨证拾遗 贾至于肃宗乾元二年,被贬为岳州司马。李自流夜郎,于乾元二年中途遇赦返回,南游岳阳。两位诗人恰巧在岳阳相遇,同游洞庭湖,互有诗歌赠答。贾至有《初至巴陵与李十二白裴九同泛洞庭湖》、《洞庭送李十二赴零陵》;李白有《巴陵赠贾舍人》、《陪族叔刑部侍郎晔和贾至舍人游洞庭湖五首》、《与贾至舍人望(氵邕)湖》。但是,李白  相似文献   

5.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晚年漂泊四川时,写了一首有名的诗,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元七五九年冬天,杜甫由甘肃同谷县跋山涉水,穿过艰难的蜀道,到达了天府之国四川。从此开始了他“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第二年春天,靠友人(裴晃等)的帮助,在成都浣花溪畔勉强盖了一座草堂,算是暂时定居了下来。这时诗人已经五十岁了,但生活仍然十分贫苦。他盖的是“布衾多年冷似铁”的  相似文献   

6.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七月,杜甫自华州弃官客居秦州(今甘肃天水市)开始了后半生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在秦州虽然只住了短短三个月(十月之后又赴同谷——今甘肃成县),却是不平凡的、值得大书一笔的三个月!在这期间,他写有五律五十六首,五古二十九首,五排四首,合计八十九首诗篇,接近了长安十年创作的总和  相似文献   

7.
一、《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诗系年考辨 《自巴东舟行经瞿塘峡登巫山最高峰晚还题壁》一诗,就其艺术价值来说在李诗中并不是太重要的作品,但对于了解诗人的一段行踪却是很重要的资料。 詹鍈英先生《李白诗文系年》系于乾元二年己亥,并注云:“《唐会要》卷七十一:“太平县开元二十三年六月置,天宝元年八月二十四日改为巴东县。’此诗之作当在天宝以后。  相似文献   

8.
陆游是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以诗词创造了雄浑豪放的风格,显示了坚贞悲壮的民族气慨。他用诗歌唱出了复兴祖国、收复中原的顽强信念,抨击了投降派卖国求荣、陷害忠良的种种罪行,抒写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陆游的9300多首诗作中,只有为数不多的几首爱情诗词。这就是《菊枕诗》三首,七律《六十八岁重游沈园》一首,七绝《沈园》二首,七绝《十二月二日夜梦游沈氏园亭》二首  相似文献   

9.
发同谷县 回首虎崖石 《杜臆》云:“虎崖石,按:《志》有虎穴在成县之西。岂《寄赞上人》诗之“徘徊虎穴上”者耶?”按:《寄赞上人》子美在秦州时作。秦州去成州二百六、七十里,彼时子美安能徘徊于成州虎穴之上?此事已在七卷驳《卢注》时辩明,不拟重复。  相似文献   

10.
安史之乱后,唐有两大边患:一是吐蕃,一是回纥,而吐蕃尤甚。诗人杜甫,从乾元二年秋写《秦州杂诗》始,至大历三年秋写《秋日送石首薛明府辞满告别三十韵》止,十年时间,共写了以吐蕃入侵为题材的诗达四十余首,真实反映了唐王朝和吐蕃曲折复杂关系的变化历程,充分体现了诗人的现实主义思想。 (一) 从天宝初进入了晚年的玄宗,倦于忧勤,纵情逸乐,国灾民难接踵而至。755年,  相似文献   

11.
《陇蜀道上(下)》一文,为我院汉文系胡嗣坤老师写的《杜甫评传》书稿的第二十二章,特此选登。乾元二年(七五九年)十月,杜甫应同谷(甘肃省成县)县令的邀请,离开秦州(甘肃省天水市),来到同谷。但是,那个"佳主人"并没有实际帮助他。书载成县治仪门左,后人曾建杜甫祠堂,可见诗人曾在那里短暂居住,因为生活  相似文献   

12.
丰富多变的社会经历锻造了杜甫观察和选择生活、表现和描绘生活的能力。“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的杜甫,经过四十几年歌咏生活的艺术实践,由于主客观种种条件的促成,到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春天,他创作出“三吏”、“三别”这些伟大的诗篇,达到了他诗歌创作的高峰。这年秋冬又写出离秦赴蜀两组二十四首纪行诗,呈现出诗人五言诗创作的特有风采,清代《杜诗言志》一书正确地指出:“少陵秦州以后诗,突兀宏肆,迥异前作”,宋代朱熹亦说:杜诗“晚年旷逸不可当,如自秦州入蜀诸诗,分明如画”。这里所说的宏肆、旷逸即是杜诗后期诗歌的基本风格,也是这组纪行诗典型的艺术特征。按前人考证,发秦州至凤凰台,又发同谷至成都府,计二十四首,皆以经行为先后次序(当然还有争论)。然而,各篇的表现方法却“自辟境界”,“蹊径各不相同”(浦起龙语),笔力善于变化,手法丰富多样。  相似文献   

13.
苏轼有《亡伯提刑郎中挽诗二首,甲辰十二月八日凤翔官舍书》。甲辰即抬平元年(1064)。王文诰《苏诗总案》卷五云:“挽词应作于前,此乃手录挽词之日月也。”此论不确。据苏辙《伯父墓表》,  相似文献   

14.
熊十力先生“乾元性海”命题将“乾元”与人之本性系联起来,在天人合一的大前提下,以乾元在人谓之性,乾元之“乾”乃刚健不息之意,故乾元本体在人亦成就刚健不息之性。故熊氏言“性”特别突出“生生之本然”,即人禀此生生不息真几而生,亦当生生不息,刚健向上。但是乾元健动不止并不是毫无险阻,由于坤势凝聚作用,人禀坤有形,与物接触,形成与本心相反的习染之势,障蔽本心,阻碍乾元发用。故人必须破除险阻,畅发自性。因此,熊氏论心性修养时,极为注重生命力的刚健不息。效法坤势的收摄承载作用,熊氏也注重涵养本心,根据《观卦》爻辞,提出“观生”的收敛工夫。  相似文献   

15.
唐代大诗人杜甫,值天宝之乱、饥寒流落,由陇入蜀,卜居成都西郊浣花溪,旋又入梓州(三台),寓阆州(阆中)复离蜀南下,寓居夔州(今云阳),两年后去夔出峡至江陵。计诗人寓居四川,前后近九年(肃宗乾元二年至代宗大历三年,即公元759—768年)有二子,长宗文、次宗武。其后代子孙之在蜀中者,实为宗文一支,代远族繁,徒居数地,可考知者,约有三处,一是成都,一是眉州青神,一是江津。大贤子孙,千年不替,现分别考订如下。  相似文献   

16.
这是闻一多先生的一首抒情名诗。诗情哀怨,意境深远,格式独特,押韵整齐,在闻一多的新诗中占着颇为重要的位置。但是,它写于何时?寓意是什么呢?以往,人们把这首诗同《忘掉她》、《我要回来》二诗并提,说是“诗人怀念早夭的爱女立瑛之作。立瑛逝于1926年冬,也就是说,《也许》是1926年冬以后写成的,是  相似文献   

17.
钱起任蓝田县县尉事,傅璇琮先生《唐代诗人丛考·钱起考》(以下简称《丛考》)已作了确凿无疑的考证。至于授职时间,《丛考》说: 上面所引的王维、钱起赠答诗写于春日,则当作于乾元二年。就是说,肃宗乾元二年春,钱起在蓝田尉任上。至于他何时始授此职,又于何时罢职,则均不可考。当然,我们知道,至德二载(757)十月肃宗返京时钱起已在长安,则他受命为蓝田尉,很可能是乾元元年(758)的事。笔者翻检《钱考功集》中有关诗作及史籍资料,认为《丛考》将钱起授任蓝田尉的时间  相似文献   

18.
在敦煌石室遗书中发现了唐代著名诗人高适的佚诗《自武威赴临洮渴大夫不及因书即事寄河西陇右幕下诸公》一诗,本文对这首佚诗作了研究与剖析。论定本诗融铸于时代精神,表现了盛唐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爱国主义是贯穿本诗的一个重要内涵。并与《燕歌行》及岑参边塞诗进行比较、考察了本诗在艺术上有质朴自然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蜀道难》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激情奔放、气势雄浑。诗人通过高度的艺术概括、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奔放的语言、参差错落的句式,描绘了蜀道的雄伟奇壮和艰险雄峻。因此,这首诗成为千古传诵之佳作。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论李白诗云:“至如《蜀道难》等篇,可谓奇之又奇,然自骚人以来,  相似文献   

20.
唐肃宗乾元元年 (公元 75 8年 ) ,杜甫因上疏营救房王官 ,触怒唐肃宗 ,几遭刑戮。由左拾遗任上被外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 ,(75 9年 )秋 ,因关中饥荒 ,弃官迁往秦州(今甘肃天水西南 )。到秦州后 ,亦因无法解决生计问题 ,历尽千辛万苦于这年年底到达成都。次年 (76 0年 ) ,在亲友的帮助下 ,在成都西郊盖了一所草堂 ,开始了他漂泊西南 ,流寓两川的一段生活。可贵的是 ,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 ,也不论生活怎样艰苦 ,他总是在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 ,同时也从不曾忘记或放松过自己的诗歌创作。《春夜喜雨》这首诗 ,就是他在成都草堂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