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4 毫秒
1.
我国学术界最近就民族形成问题,正逐步展开一场深入讨论。这次讨论,实际上是1954年和1962年两次关于民族形成基本理论的探讨与争论的一个继续。所不同的是,前两次争论的中心问题主要在于解决资本主义以前是否存在民族,即封建社会或更早的时代里,有没有“古代民族”这种早于“现代民族”的人们共同体。而这次争论的中心,则主要是在阶级出现以前的原始社会中是否已经形成了最初的民族,即古代社会中民族形成的上限,是在奴隶制国家出现之时,还是在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时代?是在野蛮时代还是在蒙昧时代? 从已发表的文章来看,这次讨论不论在探讨民族形成的具体时代条件和由此所涉及到的许多基本的民族理论问题等方面,要比1954年和1962年的两次讨论更广泛,更深入了一步。特别是经过了民族与阶级问题的讨论之后,再进一步探讨民族自身的特殊规律性,就使这次讨论一开始便接触到民族起源与形成理论的一些基本概念问题。比如在最初时代里型铸民族的基本前提究竟是什么?民族联系的本质内容和同阶级与国家的相互关系是什么,等等。在探  相似文献   

2.
本文认为,氏族与部落是在血缘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人们共同体,代表着不同程度的血缘亲属关系,而民族则是在地缘关系基础上形成的,两者在本质上不同;蒙昧时代的中、高级阶段是氏族部落产生和发展的时期,构成民族的主要特征之一的地缘关系的基础尚未出现萌芽,因此蒙昧时代不可能产生民族;民族的形成与国家的形成不同,民族形成于野蛮时代的高级阶段,早于国家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民族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转化的过程。各氏族、部落杂居是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转化的基本条件,转化的完成,在一般情况下就是民族形成的标志。在蒙昧时代,既无形成民族的经济基础,也无形成民族的组织条件,更无形成民族的文化思想来源,主宰蒙昧时代的是血缘关系,而不是地缘关系。所以,说“民族形成于蒙昧时代高级阶段”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在民族形成上限问题的研究中,应该把古代社会形成的民族与近现代社会发展缓慢的民族区别开来。这是因为:第一、两种民族形成的历史背景不同;第二、两种民族形成的过程不同;第三、两种民族的民族特征的形成和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4.
民族形成于何时?这是民族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当前,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多有不同的,其中主张“原始民族”说的就有数家。这方面的文章已发表不少,如:牙含章同志认为“最晚也在蒙味时期的高级阶段,已由部落发展成最初的民族一蒙味民族”(《学术研究》(云南)1963年第3期)。杜玉亭同志认为“民族形成于氏族部落时代”(《云南社会科学》1982年第4期)。他提出:“为什么不可以以氏族部落的出现作为民族形成的上限呢?”邬剑同志认为,民族最初形态的形成,“大体上是在氏族形成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即民族,继续发展起来’的时期或至迟到它的‘全盛时代’,而不会更晚。”(《内蒙古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陈国强等同志认为,“民族形成的上限最早只能追溯到野蛮时代高级阶段”(《云南社会科学》1982年第6期)。本文拟就上述几家的观点谈一管之见,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5.
地缘关系的确立是民族形成的基本前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人类社会在由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的过渡中,形成和确立了地缘关系。这种关系的确立,是民族形成的前提条件。民族的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心理素质等四个特征,只有在地缘关系确立的条件下才能渐次形成,而不能产生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氏族部落社会和蒙昧时代与野蛮时代。如果抽去地缘关系和这样四个特征,民族也就根本称不上是如何稳定的人们共同体;民族这一特殊历史范畴,也就失去了自己的质的规定性。  相似文献   

6.
“血亲复仇”是氏族社会的一种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其表现为:当某氏族或部落的成员遭受其他氏族或部落成员伤害时,受害者所属的氏族或部落认为是对其整体的侵犯和伤害,并对肇事者氏族或部落进行集体的报复行动,以求获得相应的报偿。这种报复常常由血腥的械斗发展为大规模的氏族战争,持续很长时间。同时,“血亲复仇”也成为一种为人们普遍认可和接受的行为准则和道德习俗沿袭下来。人类学、民族学的大量资料证明,历史上世界各民族处于氏族社会这一发展阶段时都曾有过“血亲复仇”;同时学者们还发现,即使在本世纪,仍处于氏族社会的民族依然保留复仇的观念,遵守这一习俗。血亲复仇的具体方式具有民族性、区域性特点,但这一社会现象和习俗却是世界性的。它在整个氏族社会从母系氏族制、父系氏族制到军事民主制都是十分盛行的,是原始战争的重要原因,血亲复仇战争是群体性的,大规模的,野蛮,残酷,严重危及人类的生存和繁衍。因此,在氏族社会晚期即向阶级社会的过渡时期,它逐渐转变为同态复仇、以赎金赔偿代替大规模的血腥仇杀。此后,尽管大规模的血亲复仇不再那么盛行,但作为一种观念却一直延续到封建社会乃至现在世界部分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7.
对“部族”的涵义,目前学术界基本上存在这样两种理解:其一是依据《辽史》“部落曰部、氏族曰族”,认为部族即是部落、氏族的全称和通称。其二是自从我国学者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学习和研究民族学以来,特别是在翻译并引进斯大林民族理论之后,部族成为一个专指不同于氏族部落、又不同于民族的地缘民族共同体的概念。近年来,民族学界的学者们讨论中提到或使用的都是以上列举的第二种涵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认为,部族是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一种人们共同体,但并不是原始社会以后,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唯一的一种人们共同体。在原始社会崩溃的历史过程中,从部落可以发展成民族,也可能联合成部族。部族是在氏族、部落还没有彻底分化、瓦解和崩溃的背景下,在国家还没有最后产生、血缘关系还没有完成向地缘关系的转化的历史条件下,由于战争等因素的需要,各部落联合起来而结成的较永久的联盟。部族的特点是:(1)在部族内部,“氏族、胞族及部落,还完全保存着他们的独立性。”(2)部族是一个不稳定的人们共同体。(3)部族可能因种种原因而消逝,也可能发展成为民族。这些特点说明,部族既与氏族、部落有联系又有区別,也与民族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9.
“资产阶级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这两个表述资本主义时期民族和社会主义时期民族的概念,历来被人们认为是正确的。但我怀疑它们的科学性。斯大林在《马克思主义和民族问题》中,给民族下的定义是:“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这个定义是科学的。它表明民族首先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既不同于以血缘关系组成的氏族,以及以若干血缘关系相近的氏族组合而成的部落,也不同于以人们的遗传特  相似文献   

10.
关于原始社会史的分期,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科学中,长期以来是按照恩格斯修订过的摩尔根的分期,叫做“史前各文化阶段”(摩尔根提出的是“文化上的诸时代”)。这个“史前各文化阶段”分为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每个时代又细分为低级、中级、高级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它的文化特征。这些文化阶段反映了原始社会从猿转变到人,从没有阶级到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全部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文明的发端什么是文明?目前一般均认为是指社会的进步状态。但文明并非从来就有的。人类是经过蒙昧时代、野蛮时代,才进入文明时代的。从蒙昧到野蛮,当然是历史的进步,但还不是文明。因此,研究文明应该从它的发端开始。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根据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和马克思所作的摘要,描绘了一幅从蒙昧时代直到文明时代开端的发展图景,他说:“现在我们可以把摩尔根的分期法概括如下:蒙昧时代是以采集现成的天然产物为主的时期;人类的制造品主要是  相似文献   

12.
<正> (一) 部落本是原始社会的一种基本的社会组织,是形成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初始形态。由于部落是由一个氏族为核心或由几个氏族联合组成的,所以马克思将其称为“血缘共同体”。当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大部分血缘氏族部落基本解体,但是在一些少数民族中部落这一群体却以其变态形式即地域部落的形式延续下来。地域部落仍明显保留着原来部落的名称,以及许多关于氏族部落观念的残余,而且留有时间甚久。一些游牧民族,直到封建社会,还有这种部落残余,居  相似文献   

13.
论原始民族     
关于民族形成问题,民族学界各家说法不一。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些粗浅的探讨,以求教于民族学界的专家前辈。 一、氏族部落是以四大要素为基础的原始民族 在民族形成问题的研究中,一种观点认为,民族是由部落发展而来的,氏族部落不能形成为民族。要讨论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什么是民族。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众所周知,“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在共同文化  相似文献   

14.
<正> 西藏藏族部落的起源与发展,都经过了一个历史演进过程,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探讨,正如列宁所述:“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要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本文就西藏部落的历史演进过程,力图找出一点规律性的东西,以就教于读者。 一、西藏藏族部落的起源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曾指出:“正如几个氏族组成一个胞族一样,几个胞族就古典形式来说则组成一个部落”。摩尔根认为:部落是“一种组织完备的社会”,它处在人类“野蛮时代”,“每一部落都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各自的族名,独特的方言,最高管理机  相似文献   

15.
一、彝族原始宗教的概念与内容我们在研究彝族的原始宗教时,既要清除过去有关彝族"原始宗教"概念的模糊性和岐义性,不能把"原始宗教"等于"自然宗教";同时,更要充分考虑作为原始宗教意识和行为的主体——一定历史阶段上的人(社会群体),也就是"氏族"、"部落"以及"原始民族".原始宗教,正是氏族、部落以及原始民族的各种宗教形式的总称.彝族的原始宗教也是这样.因而那种以"不同时代"的各种宗教形式的  相似文献   

16.
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族理论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最近两年,一部分民族研究工作者,对民族的产生和形成以及对“部族”一词的翻译问题,又一次展开了讨论。在讨论中我曾经发表过一些看法,但尚不够全面,不够具体。因此,这篇文章作为对以前文章的补充,再和同志们交换意见。 关于民族的形成问题,或者具体地讲,民族的形成是否产生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是否经过“部族”这个发展阶段的问题,在我国民族研究学界和历史学界曾经开展了三次比较大的讨论。第一次是在五十年代关于汉民族形成问题的讨论。第二次是在六十年代关于“部族”  相似文献   

17.
族谱与方志     
一 在人类社会的三大时期(蒙昧期——野蛮期——文明期)中,族谱出现于“野蛮期”与“文明期”的模糊交界处,但它理所当然地是人类创造文字之后的产物。在中国,它的上限不会迟于公元4世纪。 族谱者,氏族、家族、宗族之谱系也。据《南史·贾希镜传》记载:“先是谱学未有名  相似文献   

18.
目前,一些报刊文章以“文明是指人类社会的进步状态”为理由,断定原始社会没有文明,社会主义社会属于文明时代。这种看法值得商榷。 原始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形态,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从人类社会产生时起,到五、六千年前解体,大约存在了三百万年左右。摩尔根根据生活资料生产的进步,把这个社会形态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进而又把这两个时代中的每一个时代分为低级阶段、中级阶段和高等阶段三  相似文献   

19.
试论卫齐风诗中原始婚俗的残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诗经》时代氏族制度的残余 世界各族在进入文明时代后,都有一个氏族制度逐步蜕化的过程。在中国,这个过程大约要延续到战国时期,而在春秋以前,即《诗经》产生的时代,还存在各种氏族制度的残余。 周族在灭商以前,尚处在氏族社会的后期。古公亶父“俾立家室”,结束了“陶(掏)復(覆)陶穴”的野处穴居阶段。太王之后,周族酉长的正妻才有姓名可考,说明婚姻上的专  相似文献   

20.
鄂伦春人的氏族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布在大小兴安岭和黑龙江省黑河专区的鄂伦春族,据一九五三年普查数字,共有两千二百六十二人,现已达三千多人,其中:居住在鄂伦春自治旗的有一千三百五十六人。 一、氏族部落的起源 关于人类游群集团转化为氏族的问题,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一切兄弟与姐妹间,甚至母方最远的旁系亲族间的性交关系的禁止一经确定,上述集团便转化为氏族了。”(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41页,人民出版社1957年)。可见亲兄弟和姐妹之间禁止通婚是在社会的一定发展阶段上产生的。在人类社会发展到旧石器时代中期,由于逐渐形成的自然分工和通婚范围的某种程度的缩小,使上古“氏族”逐渐形成。到旧石器时代晚期才产生了氏族组织。当时的氏族,是由祖先相同的几代组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