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质之辨"涉及"人"与"文"的张力,乃涵摄《论语》全书精义的又一重大分辨。文章结合"仁"与"质""文"的关系,从理想的君子人格的养成和良善社会风尚的培壅两个角度,再度探询了"文质彬彬"的确切内涵、致取之途。一方面,就理想的君子人格的养成来说,所谓"彬彬",意味着每个人身上"仁"的端倪("质")经由种种人为之"文"的润泽而达到相当高卓的境界("文""质"互成而至无过不及);另一方面,就社会文化风尚的培壅来说,所谓"彬彬",则是意味着百姓身上那点"仁"心("质")受到为政者的种种引导和教化这一"文"的熏陶,结果社会风气的良善臻于醇化("文""质"互成而至无过不及)。  相似文献   

2.
孔子的美学思想集中反映在"孔子与点"包括"绘事后素"的说法中.其中透显的主要观点类似于张载所说的"充内形外之谓美".这可以作狭义和广义两重理解.狭义地说,其"美"指向一种"圣贤气象",即指为道德所"充内"而时时自觉并发用的"圣贤"在"容貌辞气"间透显出的精神光芒.广义地说.其"美"则指向一种"天理流行,随处充满"的境界,这一境界类似于孟子"使万物莫不遂其性"的"圣"、"神"境界;孔子的领悟是,当万物真正达到这一"各正性命"的禹度时,其"形外"的光芒即表现为万物之美.这两个方面遂构成了孔子关于美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3.
《理论界》2015,(12)
敏德在春秋时期及之前就成为了统治者教育贵族子弟的重要内容。孔子在此基础上丰富了以"敏"为核心的敏德的内涵。在孔子那里敏具有迅疾、审慎、勉力的含义,所以作为一种美好道德,敏德即是道德主体以道德理想为目标,勉力、审慎、迅疾而行的品德。它突出了孔子思想的道德属性及实践品格。敏德主要体现在为学、修身、从政三个方面,力求在这些方面做到勉力、审慎、迅疾而为,从而达到为知而知的"乐知"境界、"游于艺"的修身之境、从容、泰然的从政乐境。  相似文献   

4.
孙建伟 《江汉论坛》2015,(2):102-107
始于内圣,终于外王,《四书》是孔子内圣外王思想的集中体现。《中庸》中不但有丰富的"修身"思想,亦包含了富于进取、积极用世的"为政"理想,是孔子内圣外王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郑玄、朱熹、康有为等的《中庸》诠释著作有不同的特点,但由内圣至外王的诠释理路却一以贯之。中庸之道乃人间之常道,是合乎"中庸"之原则的"道",是一种平常的、不偏不倚无过不及的处理天下一切关系的基本法则,以普遍性、永恒性、恰当适度为其主要特征。"仁"与"礼"是儒家中庸之道的重要范畴,在孔子内圣外王思想体系中亦有着重要的地位。内圣外王与中庸之道在《中庸》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5.
论孔子德性幸福的三种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颜之乐"是儒家幸福的典范,但却不是孔子德性幸福的唯一形式.孔子的德性幸福观涵盖纯粹德性幸福、抽象德性幸福、现实德性幸福三种形态,始终坚持了德性至上的原则,纯粹德性幸福摒弃功利幸福,抽象德性幸福超越功利幸福,现实德性幸福把功利幸福作为德性完善的副产品.三种形态德性幸福的统一体就是孔子完整形态的德性幸福,既有作为理想追求的幸福境界,也有现实可及的幸福生活,从而奠定了儒家德性幸福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6.
试论“君子三畏”——孔子天命思想的存在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基于海德格尔关于存在自身的思想,考察了孔子的"三畏"及"天命"思想的存在批判特性,及其境域性的"天命"与通常义理性的"天道"理解的差异.由此重新阐释了孔子的"中庸"思想之本源的"情"、"畏"、"中"与后发的"意"、"敬"、"和"差别和关联,从而说明了孔子的"畏"应是"畏敬"而不是"敬畏",以及孔子与后来儒家"内圣外王"在思想超越境界上的差别.  相似文献   

7.
<史记>有孔子"序"<易传>五篇的记载,但是太史公所谓的"序"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对这一关键问题,传统易学家和现代学者的解说都不能够令人完全满意.如果以原始材料为基础,从澄清孔子的易学思想本真和梳理<易传>各篇内容入手,可以另辟蹊径说明孔子"序"<传>的准确含义.因为今本<易传>的内容在总体上可以分为三类:在孔子之前已经广泛流传的<周易>解说、孔子的思想、战国时期儒家学者的思想,所以就历史事实而言,所谓"序"字含有三重含义:整理;讲述;肇绪.只有在"序"字的这三重含义上,孔子"序<彖>、<系>、<象>、<说卦>、<文言>"才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可信记载.  相似文献   

8.
栾芳 《东岳论丛》2008,29(1):93-97
"物化"的境界是一个层进式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兴境",也即"兴而超然之境";第二重境界是"化境",也即"化而无我之境",也就是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第三重境界是"游境",也即"游而至乐之境"。这是"逍遥游"的境界,是"神与物游"、"物我两忘"的"至乐之境"。因此,"物化"的境界也就包含了"兴"、"化"和"游"这三个重要的方面,是"兴"而"超然"、"化"而"无我"、"游"而"至乐"的境界。"兴"侧重于心灵内部的提升,是"内孕"的过程;"化"侧重于主体外部的超越(即超越自身,齐平万物),是"外化"的过程;而"游"则侧重于新的主体的自由活动,是"物化"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9.
张载认为圣人的主要特征是:在主观修养方面,圣人能够知礼成性;在认识能力方面,圣人能够超越“闻见之知”而达到“德性所知”的境界;在与道、万物的关系方面,圣人能够体悟天道,应对万物时兼体而不累.张载所认定的模范圣人是孔子,同时认为他自己的心性修养水平也已接近圣人.张载的圣人观维护了传统儒家积极入世、注重道德修养的立场,但同时有重内圣而轻外王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伟人毛泽东曾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毛泽东所说的"精神"当然包含多方面的意义,但主要的意义应该是指人的精神境界.毛泽东所说的人生境界虽然具有当今的时代特点和内容,但其思想源头应该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中,其中孔子的人生境界论是其主要的思想文化资源.本文就孔子的人生境界论进行分析,揭示承学境界论的精神实质及其在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魏冬 《船山学刊》2021,(3):92-102
在张载的视域下,孔子固然为圣,但并非"生而知之"的"天纵之圣",而是"困而知之""蒙难正志,圣德日跻"的圣人.孔子成圣,是其道德日进所达到的最高境界,个人道德之美和社会教化之功是孔子圣人境界的两个维度,而"为去圣继绝学"的远大志向、"道不远人"的社会情怀、"抱道不易"的坚定信仰、"先事后得,先难后获"的道德原则,是孔子成圣的内在原因.孔子为去圣所继的"绝学",以"礼"为核心.虽然孔子不用于世,但他在文化、政治、教育上均有才能与贡献.张载对孔子人格的诠释意向,是张载将自我生命感受投放于孔子的人格映照,也是张载人格养成的理想基准、"以礼为教"主张的人格体现.  相似文献   

12.
文学批评的四重境界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守森 《文史哲》2006,(1):87-95
依据内容构成,文学批评大致可分为复述归纳、体悟阐释、分析评判、提升创造四种基本形态,依次相对应的是传播文学信息、丰富作品内容、探讨创作规律、开拓思想空间四重境界。复述归纳式,也许还算不上真正的文学批评;体悟阐释式,也因缺乏深入分析而批评意味不足;达至第三重境界的分析评判,才更具文学批评的本性;而最高境界则是思想空间的开拓与创造。正是依据四重境界,可进一步看出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的不足大多批评文章,达到的尚是低层次的第一或第二重境界,与之相关,在近百年来的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我们还找不出一位像刘勰、巴赫金、赛义德那样具有独立思想创造的批评家,能够达到第三重境界的批评家也不多见。一位批评家,要达至第三重境界,必须具备广博的专业理论与深邃细腻的文学眼光;要达至第四重境界,需要的则是元理论的反思能力与超文学的批评视野。  相似文献   

13.
李万刚 《理论界》2010,(10):122-124
从"志于学"、"立"、"不惑"到"知天命"、"耳顺"、"从心所欲,不踰矩",这一人们熟知的孔子生命历程自述,可谓孔子关于人生境界思想的"提纲"。在孔子之学中,这些仁的道德践履所取得的境界成就,作为人生境界的目标和象征,成为与君子圣贤人格相应的儒家修养的境界普遍范式,代表着儒家特点的人生境界目标、阶程和成长路径。  相似文献   

14.
“君子”是孔子为人设定的应当达到、经过努力也能达到的具有现实性的理想人格。“中庸”是道德的极致。“仁”与“知”是构成君子人格的两个基本因素。“知者利仁”、“知及仁守”,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作为至德的“中庸”是“仁”与“知”、道德与智慧的完美结合。在“中庸”中,“仁”起着为行为定向的作用,“知”则起着使行为适度,无过不及的作用。孔子“仁”、“知”并重的思想涉及了真与善、知性与德性、智慧与道德的统一等重大哲学和伦理学问题。在我国古代这一思想是难能可贵的,在人类思想史上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充分肯定孔子“仁”、“知”并重思想时,必须看到,他在“仁”、“知”并重中已存在重心略向“仁”倾斜的倾向,同对孔子对“知”的理解也存有缺陷。  相似文献   

15.
作为春秋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孔子特别善于引导学生"立志".他在《论语》中多次提到"志",主要有"志于学"、"志于行"、"志于仁"和"志于道". 1.志于学.《论语》第一个字就是"学".孔子自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十五岁时"志于学",并终身笃学不辍,最终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我们现在尊孔子为圣人,其实孔子并非生而为圣,而是学而至于圣的.孔子明确提出了学习的重要性,并根据切身体会提出了一套学习方法:一是"学习"——"学而时习之";二是"学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三是"学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事实证明,这是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需要指出的是,孔子的"志于学",当初虽是个人行为,但却深深地影响了后人.在中国历史上,勤学苦学的例子俯拾皆是."志于学"是成全中华民族的第一块厚重基石.从小的方面说,"学"是一个人成长成功的源泉,学习的志向一旦确定,一个人的面貌必为之一新.从大的方面说,"学"是一个民族发展发达的基石,学习的风气一旦形成,一个民族就有了广大深厚的发展基础.  相似文献   

16.
唐君毅认为“人文”一词是中国固有 ,非泊来品。孔子继承并发展了传统的人文主义思想。孔子人文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礼 ,孟子重仁 ,而荀子则重礼制。魏晋儒学“轻名教而重自然” ,宋明以存天理去人欲而达到其超人文境界。所谓儒教 ,乃道德宗教或人文宗教 ,完全不同于其他宗教  相似文献   

17.
论孔子中庸思想的内在逻辑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孔子的中庸思想有其内在的逻辑:"尚中"是中庸的逻辑起点,"时中"是中庸的内在本质,"中正"是中庸的规范准则,"中和"是中庸的理想目标。"尚中"的基本内涵是"无过无不及","时中"的基本内涵是"无可无不可","中正"的基本内涵是"礼义","中和"的基本内涵是天人和谐之美。其中,"尚中"观念为传统所固有,为孔子所继承。"时中"、"中正"及"中和"的观念是孔子对传统"尚中"观念的丰富和发展,也是孔子中庸思想的核心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和"是老子哲学的最高形上追求,也是老子生态伦理思想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老子关于"和"的生态伦理境界有三重向度的表达:天人之和是生态伦理的道德本体境界;人自身之和是生态伦理的道德主体境界;人物之和是生态伦理的道德客体境界.天人之和要求人和自然混同成无知无我的无名状态;人自身之和要求作为道德主体的人使内心达到"少私""知足""无嗜欲"的虚静状态;人物之和体现在老子的生态技术观上,要求人去除机巧伪饰之心,让作为道德客体的具象物复归其原始本真的状态.  相似文献   

19.
孔子诗乐美学中的整体性概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前言从尧舜到周公的礼乐之治是孔子心目中的理想政治 ,在孔子的时代已感到那是一去不复返的乐园 ,在孔子之后 ,那更是一种“永恒的乡愁”① 。用现代的语言来说 ,“礼乐之治”是一个美学化的社会 ,在此 ,政治的最高境界并不只是获得民主、自由、平等、正义 ,而是达到了美的境界 ,在这样的社会中 ,上述那些政治领域中的积极价值都不是在法制规范中勉力获得的 ,而是在美的涵泳陶冶之中自然而然达到的。因此 ,儒家理想中的政治是一种无政治的政治。按照孔子对先王之道的理解 ,这个美的社会是经由礼乐教化而达到。就诗礼乐的实际关系而言 ,乐在…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的三重境界及其实现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不仅是当今世界存在的一种客观状态,而且是通过人类自觉努力而建构的一种"理想境界".全球化的深层意义是指人类各种关系的再生产,其实质是"全球共享".全球化的发展依次表现为信息共享、利益共享、价值共享三重境界.在实现三重境界的过程中,必须克服其诸多障碍和限制,否则,人类实现全球化的理想将变为空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