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广松涉从主体间关系基始性视角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物象论解读,对于拒斥第二国际以来的、以前苏东教科书体系为代表的庸俗的历史唯物主义具有积极意义,其中也不乏深邃的思考。但是,广松涉将历史唯物主义视为一种整体世界观来解蔽的同时,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对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特质的遮蔽。主要体现为以下三方面:广松涉以近代主客二分图式为主导视点来定位马克思的"异化"范畴时,遮蔽了后期马克思重新启用"异化"的历史辩证法意蕴;他以对象性活动中结成的主体间关系为基始性视角,对后期马克思的"物象化"论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范畴的重构,掩盖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研究和批判中不断深化的历史唯物主义之基;当他以近代哲学为标尺来探讨马克思由"异化论"向"物象化论"的飞跃时,却也弱化了马克思思想发展进程中内在贯通的现实关涉性与历史唯物主义"改变世界"的实践品格。  相似文献   

2.
广松涉的物象化论思想作为通往他的“事的世界观”哲学的关键节点,以关系本体论为逻辑生长点,因而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性。这是当前学术界的一致认识。然而,需要进一步明确的是,一方面,立足于批判思辨本体论范式近代哲学地平的广松涉却从一种不包含价值批判性的关于人的存在的对象性认识出发,直接导向对人的现实存在状态的批判,在实践逻辑层面,这具有复燃思辨哲学的风险;另一方面,广松涉对近代哲学地平的批判包含着对生产力范畴的实体主义理解的拒斥,但这种拒斥却以将其认识论化为结局。这是因为广松涉忽视了生产力范畴本有的内在反思的特性。他没有意识到马克思在重塑异化论的基础上揭示了具有一体两翼结构的生产力范畴,在充分贯彻无产阶级的革命主体性的基础上彻底扬弃了束缚住广松涉的近代哲学的传统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3.
广松涉,作为当代日本著名的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思想家,在创立自己"事的世界观"哲学体系的过程中,不仅深入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而且还兼容了现代自然科学和西方哲学的思想,尤其是对海德格尔思想的分析.这集中体现在他在<海德格尔与物象化的谬误>一文中对海德格尔"上手状态(用在性)"的批判上,并以此贯穿其理论体系的始终.  相似文献   

4.
在西方现代哲学各派日益把哲学逻辑化、语言化,使哲学之路越走越窄的理论背景下,广松涉以"物象化论"为哲学方法,对以康德、马赫、胡塞尔和海德格尔为代表的西方实体主义的哲学传统进行了批判,由此实现了从物的世界观到事的世界观、从实体主义到关系主义的哲学变革.在格外重视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的当代世界,关系主义应有实体主义所不具有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日本学者广松涉所提出的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恩格斯主导论"在思想史论据方面存在瑕疵。要准确评价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就必须从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发展的"两次转变论"和各自实现世界观转变的"两条道路说"出发,在确认马克思"第二次转变"即马克思主义最终形成中起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充分肯定恩格斯在"第一次转变"中的主导地位和他"经验社会学研究"的独特道路对"第二次转变"的积极作用。广松涉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版本考证和他的《青年恩格斯思想的形成》一文的最大成果,就在于深化了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思想发展中"第一次转变"和马克思主义形成史中"恩格斯独特道路"的研究;他的错误在于夸大了"第一次转变"和"恩格斯独特道路"的意义。广松涉在这一问题上的"偏差"有其世界观的内在基础。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创立的"新唯物主义",是把感性理解为人的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其理论核心正是这样的实践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这一实践论也中国化为具有特定辩证内涵的新实践论.它的形成过程是由毛泽东提出"具体实践"范畴,经突出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实践批判论",到1992年以后,先后强调"实践创新论"和"人本实践论",全面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将这一历史过程逻辑化,人们看到:这一新实践论是以一般实践与具体实践、普遍矛盾与特殊矛盾、实践批判性与实践创新性、实践的科学性与实践的人文性的四项辩证统一关系为其独特内涵和创新规定的.  相似文献   

7.
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是辨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包含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可事实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并不是简单的“包含”关系,而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三位一体”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不仅仅是辩证唯物主义,同时也是历史唯物主义,也是实践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三位一体”的世界观。因此,在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时需要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理解辩证唯物主义也需要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为指导。将三者的关系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包含”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这是不妥的;将马克思主义的“新世界观”仅仅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这种观点不免具有片面性。  相似文献   

8.
萨特"批判的辩证法"关于人与人"交互关系"的思想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批判的辩证法"是萨特在其"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代表作<辩证理性批判--关于实践集合体的理论>中对他所主张的辩证法理论的称呼.关于总体化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人的交互关系问题的理论,是"批判的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中主要包括对"总体化的人类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交互关系"规律的形式描述和对于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交互关系的可能性和可知性基础的论述.这些描述和论述,一方面包含着一定积极的辩证思维的合理探索,表现出后期萨特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的来自马克思主义的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也有其明显的理论局限性.而其中在有关问题上提出的对马克思、恩格斯的错误批评,则彰显出萨特对马克思主义的一知半解.  相似文献   

9.
从列宁、邓小平和马克思本人的论述来看,马克思的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或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马克思通过两次批判,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神秘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旧唯物主义改造为辩证唯物主义。在改造旧唯物主义的过程中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和唯物史观,所以辩证唯物主义包含历史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对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解,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离开辩证唯物主义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必然产生混乱。  相似文献   

10.
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无产阶级消灭私有制和在物质生产的背后人类创造历史的根本依据和理论底蕴——现实的人,达到了从能动的、实践的方面理解唯物主义的思想高度,从而划清了自己同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界限,为随后确立科学的实践观,为新世界观的最终创立,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正是《神圣家族》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所做出的特殊贡献。当今时代,我们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强调要有使用实践力量的人具有重大的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昭风 《齐鲁学刊》2004,1(2):78-82
对马克思哲学当代性的探讨必须首先“回到马克思”。从发生学角度审视,对哲学与现实关系的思考是马克思哲学建构的一个内化基础视角,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找到了变革现存世界的历史主体无产阶级及推动人类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物质生产实践,并建立起立足于实践批判基础之上的面向现实的批判的历史辩证法与彻底变革和改造社会的科学方法论。现实性、实践性、革命性、批判性、辩证性、开放性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质,也是马克思哲学当代性意义之所在,同时,“资本全球化”的当下世界仍没从根本上超越马克思哲学及马克思主义所批判的文本与语境,是马克思哲学当代性存在与言说的重要现实缘由。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文化素质教育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详细界定 ,明确了文化素质教育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对于当今世界的重大意义 ,以及两者在外语人才培养方面的和谐统一关系 ,并就此在教学上提出了一些与提升外语学习者的综合文化素质相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维特根斯坦语义理论刍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维特根斯坦在前、后期哲学中提出了两种迥异的语义理论 ,即“图像论”和“工具 (用法 )论”。分析对比这两种关于意义的比喻方式被认为是“理解维特根斯坦后期哲学 ,进而认识它和早期哲学之差异的捷径”。前期维特根斯坦认为 ,(理想 )语言系统与世界本体论系统存在着对应性映现关系 ,这种关系通过“图像”比喻能够充分地得以显示 ;语言命题正是作为世界的逻辑图像才具有相应的意义。后期维特根斯坦批判拒斥“图像论” ,提出了“工具 (用法 )论” ,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语词乃至整个语言就是一种工具 ,依据不同的目的 ,具有不同的用途 ,其意义就在于它的具体用法。  相似文献   

15.
道教把身体视为一切的基础。在道教看来,人与自然的关系可以表现为身体与自然的关系。道教通过返本还原的修炼功夫,打破身体与外在的壁垒;通过身体而与外界交通,并最终将身体与自然合而为一,实现天人一体。最能形象地说明道教以身体为核心,使得个人、社会与自然具有同构关系的是《内经图》。从这幅图中我们可以发现,道教身体观隐含着深刻的生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陈亚军 《文史哲》2006,4(6):126-132
杜威米德的心灵概念的产生,有着希腊哲学家的世界观的哲学背景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的科学背景。在笛卡儿的世界图画中,心灵和世界是两个独立的实体,心灵没有发生学的问题。而在杜威那里,心灵是从世界中演变出来的,由此心灵具有发生学的自然维度。在米德那里,心灵的问世和语言密不可分,心灵的本质是社会交往过程在个体中的内化,这种内化借助语言得以完成,并随着社会交往的变化,心灵也在不断变化。由此表明,心灵具有发生学的社会维度。  相似文献   

17.
通过梳理中国历史上人与动物的关系,以及中国文化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可以发现,中国传统文化认为,人类是"天地之心"、"万物之灵",负有"赞天地之化育"的职责.中国文化倡导"仁民爱物",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些思想指导下,中国历史上一度出现了人与其他动物和谐相处的局面,而这些思想对于指导我们今天如何处理人与动物的关系也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段钢 《河北学刊》2007,27(6):52-57
意识形态在图像符号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是人的思想关系和精神生活在图像中的表达。现代社会人处于图像无处不在的氛围里,并被大量虚假的图像操纵着,即以身体的图像符号操纵为例,审美成为一种"愉快的暴力"。因此,重温丹尼尔.贝尔、马尔库塞、居易.德波、鲍德里亚关于图像符号的反思,有利于我们对图像符号有一个清醒地认识。  相似文献   

19.
宫玉宽 《河北学刊》2002,22(3):6-10
青年马克思所面对的理论和现实的矛盾使他开始了生产关系概念的创立过程。这个过程有两个起点——历史观和经济学。由此出发,形成了两条思想线索,并经过四个阶段。在每个阶段,生产关系概念的含义体现在相应的术语中。第一阶段,体现在“市民社会”和“私有财产”等术语中;第二阶段,体现在“市民社会”和“私有财产”、“私有制”等术语中;第三阶段,体现在“交往形式”和“所有制形式”等术语中;第四阶段,生产关系概念形成,并第一次使用了“生产关系”这一术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