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在清代天文历算学史上,凌廷堪是一位较为特殊的人物。他在此领域的成就并不算太大,却与焦循、李锐一起享有"谈天三友"的美誉;他是继江永之后,唯一敢于反对"西学中源"说的学者;他的历算学成就及其对待西学的态度,反映了清代众多学者在汉学与西学关系上的艰难应对,以及传统学者在中西文化碰撞时期所展示的学术精神与品格。  相似文献   

2.
作为近代文艺小报的先驱和市民文学的转捩人物李伯元,所办<游戏报>既是一份经营性、娱乐性小报,也交织着李氏道德劝惩、政治改良的精神诉求;作为"晚清文艺小报之巨擘",<游戏报>实现了"游戏精神"与"道德劝惩"的有机统一,这对于当今都市类报纸的发展有着极为现实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人物评论是红学研究中的重要板块,在百余年的红楼人物评论中,评论者们不约而同地遵循着一种惯有的评论模式与构架,故而形成了《红楼梦》人物评论的特色。红楼人物评论的模式与构架并非人为制定,而是在很长的时期内、在众多学者评论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学术现象。本文旨在从中国传统文化基因与文化思维惯性等方面,探析产生这种评论模式与构架的内因。  相似文献   

4.
隋唐赵郡李氏家学家风略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主要以中古著名士族赵郡李氏的家学家风为研究对象,具体对赵郡李氏在新的政治社会环境下所发生的家风家学演变以及这种演变对他们政治及社会地位所带来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我们认为赵郡李氏在隋唐家学家风主要分化为两种,它们因为在不同方面与现实政治相契合而有利于一部分赵郡李氏保持其政治社会地位.这种情况不仅发生于赵郡李氏中,也是出现于隋唐山东旧士族中的普遍现象,而到唐中后期则扩展到一些新兴的官僚家族层面.而这一现象与唐中后期的"牛李党争"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先秦典籍和出土文献中"李"字及其用法的综合考察,得出关于李氏起源问题的一些结论.李氏出自职官,但并非源自"理氏".里氏、李氏、理氏是同一姓氏在不同时代用字不同,均源自同一职官.春秋和春秋以前用"里"字,战国开始用"李"字.而以"理"为氏则是战国以后,职官义普遍写作"理"、姓氏普遍用"李"字.从先秦典籍和出工文献看,先秦不存在"理氏".  相似文献   

6.
关于环州李氏土司的先祖,目前多数学者认为来自四川安宁河流域的安氏土司。但查阅史料,环州李氏土司先祖来自安 宁河流域安氏土司查无实据,可能为后世所附会。其实,彝族李氏土司先祖安讷是在明嘉靖年间被从寻甸调征武定凤氏土司 有功而“功授总管”,得以镇守大、小环州,在环州世袭了前后十六代土官。  相似文献   

7.
从先秦到汉唐时期,众多学者都对"今之学者为人"一语进行了解释,且大多偏向从负面理解"为人",但具体解释又并不一致。到宋代,对"为人"的理解方面的歧异进一步加大。有的学者认为"为人"没有贬义,有的学者则把"为人"完全作贬义使用。南宋中期,朱熹进一步强化了为己之学与为人之学的区分,将为人之学作为为己之学的对立面加以彻底否定。对"为人"诠释的这种变化,是宋代儒学内倾的反映。当时,众多儒家学者将理论思考的重心从社会政治实践领域转向内在的心性修养,因而,强调内在心性修养的"为己"之学受到格外的重视与强调,而"为人"作为"为己"的对立面,则逐渐被赋予了完全的负面色彩。  相似文献   

8.
李骞是北朝赵郡李氏代表人物之一。近年来《李骞墓志》的发现,为研究其生平以及赵郡李氏的有关问题提供了新史料。结合墓志和相关史料可知,李骞原名希义,字景让,后改名骞,再改字希义;李骞家族原来聚居平棘,后来迁居柏仁;李骞庶长兄长钧未被记入《李骞墓志》,李骞长女宝信当为高延宗妃;李骞生于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卒于东魏孝静帝武定七年(公元549年),曾在北魏和东魏担任多种官职;《李骞墓志》出土于河北省赞皇县。  相似文献   

9.
李伯元小说及鲁迅对之的经典评说至今仍被误读,对李氏小说精神的探询是对其小说本质的认知.李氏小说书写为其报刊实践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商业写作的特性.李氏小说既受市场规约,也受创作主体规约,表现出书写者的"游戏态度".李氏小说书写的"游戏态度"内涵复杂,具有浅性叙事、精神隐痛、戏谑风格等叙述要素,而其"游戏笔墨"也透显庄重的民族叙事特性.  相似文献   

10.
李调元与江浙文坛联系紧密。"乾隆三大家"之一的袁枚、"吴中七子"之中的王昶和曹仁虎、京口探花王文治等均与李氏互有交游。其中,赵翼与李调元的情谊较深。从两人的交往中,可得见李调元对江浙文坛的关注,也可窥见李氏"我虽生于蜀,吴越长在怀"的一片吴越情结。  相似文献   

11.
孙犁一生留下了若干小说批评文章。他以现实主义理论精神对小说这一文体的诸多问题进行了卓有见地的探讨批评;在理论批评的同时,他还开展了一定的实用批评工作——作家作品批评。在长期的理论实践中,孙犁始终高扬现实主义的旗帜,表现出一种赴汤蹈火的献身精神和悲壮情怀。现实主义理论使他的小说批评显示出灼人的热力和咄咄逼人的光辉,但同时也遭遇了一种批评的尴尬。  相似文献   

12.
唐代许临墓志 ,由知名文士贺知章撰文 ,书法亦隽雅。志主青年时期久在相王李旦府中任低职官员 ,相王登帝位 (睿宗 )后 ,擢为右武卫将军 ;在平灭太平公主、常元楷等发动的宫廷政变中立功 ,得玄宗嘉奖 ,出刺曹州 ,卒于任上。此志可以补正史无许临传记之缺佚 ,并为研究其文学作品和撰作技巧提供了新鲜材料  相似文献   

13.
中唐古文家李观以古文知名当世,韩愈与其交好,为其作墓志,称其"才高乎当世,而行出乎古人".他在古文运动之前英年早逝,留给世人诸多遗憾.其生平事迹在历代文献中记载甚少,专门研究李观的文章更是屈指可数.整理回顾前贤学者对李观的研究成果,可以明确今后的研究方向,以便对李观进行恰当的文学评价和适当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14.
中国象征诗派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先河。但是这个原应取得更大文学成就的诗歌流派,在一定程度上却因代表人物李金发对中国象征诗派盗火者角色的执迷,人为地搁置了其中国象征派旗手的历史责任,最终在个人利益和对象征诗艺的浅尝辄止的裹挟下,遁入个人生活的小天地,逐渐远离诗歌大潮的轨道,象征主义诗派和他本人的创作最终不可避免地走向没落。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以小学的资历只身闯入北京 ,凭着“乡下人”的执著 ,创造了文坛的一个神话 ,一段传奇。他始终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 ,试图对政治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 ,却又对它欲说还休 ,关注现实又憧憬理想 ,表现出入世与出世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李贺对贵族生活的渴望是在危机四伏却又崇尚享乐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展开的。他仕途偃蹇,贫病交加却秉性高傲,在极度的渴望与绝望中补偿情绪便幻化而出,主要表现在对贵族生活的强烈向往,对爱情的狂热渴望,对仙界的无比欣羡。这些"憧憬诗"是用美好的想象作精神补偿,为其苦涩的心灵寻找暂时的乐园,从而弥补在现实中的巨大缺失。  相似文献   

17.
贺知章生平小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知章生平中有两个重要疑点 :一是他的离乡时间 ,二是他在京城长安为官 5 0年 ,中途有否返乡。从《回乡偶书》诗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分析 ,贺知章离乡时间应该早于他在长安应试的时间 (6 95年 )。考中进士后 ,有 17年未担任任何官职 ;后来在工部侍郎任上也有 12年时间 ,所以贺知章是有时间和机会中途返乡的。  相似文献   

18.
李白性喜游览,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李白性格豪放,游历中结识了杜甫等一批文人墨客.他所游历之处,文化内涵各不相同;他所结交的诗人朋友,思想各异.这一切都对李白的思想产生极大的影响.他历访名山、道观,与道士们往来."十岁观百家",接受了多方面的知识与思想.故而成为具有"似道非道、讥儒实儒、兼具纵横家、佛家等思想"的作家,多元文化在他身上得以集中地体现.这种集多元文化于一身的"另类"思想,是唐代社会各种思潮兼容并蓄的形象化体现.  相似文献   

19.
徐特立儿童时期入蒙馆读私塾,少年时期制定十年破产读书计划,中年赴法勤工俭学,到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任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时努力学习新知识,七十二岁时制订二十年学习与工作计划,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徐特立这种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学习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相似文献   

20.
唐代杰出诗人李贺的诗歌中弥漫着浓郁的死亡氛围,诗人以浓烈的色彩、奇异的想象对死亡世界进行了精彩的描述,并追寻死亡背后蕴含的深刻意义。在短暂的一生中,他体味着死亡的孤独,又对死亡怀有梦想,这缘于他独特的心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