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宋教仁法制思想张华腾宋教仁(1882-1913),字遁初(亦作钝初),号渔父,湖南桃源县人,辛亥革命时期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宣传家,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著名领导人。早在东京留学时期,他就热心于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法律,翻译了西方国家大量的法律及政治制度方面的...  相似文献   

2.
发生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中国近代法律改革,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法律改革。这一时期,也是礼法之间矛盾冲突最为激烈的时期。以沈家本为代表的法理派与以张之洞为代表的礼教派之间进行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新修订的刑律是否应继续纳入传统封建礼教的规范,这场争论就是著名的“礼法论争”。礼法论争不仅反映了外来的资产阶级法律文化与本土的传统法律文化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更重要的是展现了中国法制在走向近代化过程中的复杂性和艰巨性。通过对清末修律中“礼法论争”这一具体史实的分析,回溯礼的产生及礼法关系的演变过程,启示中国现代法制建设必须以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为依托,在借鉴西方法制经验的同时,中国应当走民族化、中国式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宋教仁对资产阶级民主宪政理论有独到深刻的研究,本文以宋教仁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为核心,对其独特的宪政思想体系作了探讨。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宋教仁在理论上较为成熟,但他的宪政思想对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他在实践中却很嫩弱,忽视中国的国情而终于失败。  相似文献   

4.
1871年的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通过暴力革命,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也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法律,建立革命法制,实现人民主权的伟大创举。研究巴黎公社的法制建设问题,加深对无产阶级法制建设的必要性和本质内容的理解,对更好地建设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杰出的资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宋教仁对资产阶级宪政理论有独到深刻的研究,本文以宋教仁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思想为核心,对其独特的宪政思想体系作了探讨。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宋教仁在理论上较为成熟,不可否认他的宪政思想对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有着积极的影响,但是他在实践中却很嫩弱,忽视中国的国情而终于失败。而这正证明了一条真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相似文献   

6.
宋教仁是辛亥革命的重要领导人物,他系统地研究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组织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抨击封建专制统治,与袁世凯为代表的封建势力进行顽强斗争,直至被袁世凯暗害。宋教仁为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和投身民主革命所做的一切,证明了他不愧为民主革命的斗士、宪政精英、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先驱。  相似文献   

7.
宋教仁“政党内阁”思想述评周建林关键词:宋教仁,袁世凯,政党内阁,国民党宋教仁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和政治家,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是其毕生追求的目标。民国初年,宋教仁倡导政党政治,并致力于组建国民党,企图以“政党内阁”来限制袁世凯的...  相似文献   

8.
新中国法治50年论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中国法治建设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从 194 9年 10月至195 7年 5月 ,为创立时期。在此期间 ,新中国的立法、司法、法学教育与法学研究都有巨大的发展。但也存在左倾思想及法律虚无主义的因素。 195 7年“反右”开始至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 ,是曲折发展时期。法制建设的消极表现是 :党的“政策”取代国家法律 ,法制建设停滞不前 ,法律理论与现实矛盾。1966年至 1976年 ,是中国法制遭到全面破坏时期。 1976年以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 2 0年 ,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辉煌时期。在此期间 ,国家立法工作获得突破性发展 ,社会主义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亦成绩斐  相似文献   

9.
宋教仁并非“拥袁派”、“议会迷”,其对袁世凯的妥协与让步实为时势所迫。主张实行资产阶级内阁制实为限制以袁为首的封建旧官僚的势力。宋教仁在当时的形势下谋求共和政体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是资产阶级民主势力同封建专制势力之间矛盾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从法律的视角出发研究科举学,不仅可以更加充分地体现科举学的广博性特点,为科举研究提供新的视野、新的内容与新的研究思路,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科举制度的基本精神,实现对科举制度的客观与全面的评价.科举法所体现出的法律条文的完善与可操作性、重刑主义与分类治理的思想以及在法意与人情之间的矛盾,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法律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脉络,也凸显了科举法制的基本价值.而科举法制与科举制度之间相互协调却又相互矛盾的双重关系,也引发我们深刻地反思法制建设与考试制度、考试治理的地位与关系.  相似文献   

11.
宋教仁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革命家之一。辛亥革命前后,他在同盟会中的声望和地位,仅次于孙中山和黄兴。近年来,有的文章一提到宋教仁,就讥笑他是什么“议会迷”。这样的评价是不全面不公正的。宋教仁,为资产阶级革命奔走呼号,并献出了自己的一生,在我国近代史上应该是个值得肯定的人物。 一、走向革命 宋教仁(1882—1913年)字遁初,号渔父,湖南桃源县人。早年父亲去世,赖其母抚养成人。1899年,他由私塾转入漳江书院读书,喜爱政治、法律、地理等学科。1903年春,他考入新式的武昌文普通学堂。这时候资产阶级改良派已经堕落,资产阶级革命思潮正在兴起,宋教仁在学校中常与同学田桐等议论国家大事,朦胧地产生了革命思想。同年夏天,留日学生黄兴由日本回国,到武汉两湖书院演讲,抨击清朝政府的腐败,力主改革政体以救国,宋教仁听后非常信服。后来黄兴被湖北地方当局驱逐出境,回到湖南长沙,宋教仁也愤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价值体系和制度特征,必然会对当前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产生深远影响.首先探讨法律文化的概念,其次具体论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法制现代化建设的消极作用与积极作用,最后针对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中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法律文化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的法制思想为社会主义法制作了基本定位:社会主义法制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法制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法制是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经验。邓小平的法制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表现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四个方面。邓小平的法制建设方略是必须通过加强法律体系建设、法制队伍建设和法制宣教工作,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法制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4.
五四时期的陈独秀顺应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完成了从民主主义法律观向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转变。五四前期,他热衷于民主宪政建设,形成了以推崇法治、保障人权为主旨的民主主义法律观。五四后期,他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中国国情相结合,重点研究了法与经济的关系、法的阶级属性和发展归宿、中国法制建设的基本目标、国民革命与法制变革的关系等问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陈独秀法律思想的发展变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揭示了中国法制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法律文化建设根植于其特定的文化土壤和历史传承。马克思主义法制观念的中国化、苏联革命成功后法制建设的经验、自近代开始从西方传入的法律思想、孙中山先生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包括之后国民党政府法制建设的有益尝试以及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都构成了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法律文化建设的思想和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6.
张晋藩教授作为新中国第一代中国法制史学者,在前人的基础上开拓创新,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方法为指导,以远远超越前人的深度和广度拓展了法制史学研究,使得中国法制史学成为一门特色鲜明的新学科。他以自己的创造性学术成就为重建新中国法律史学作出了卓越贡献,并对中华法律文化的传承与创造性转化,对法律史学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现实借鉴价值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行了深入系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宋教仁作为中华民国的创立者之一.他系统地研究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组织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主张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抨击封建专制统治,基于自己对西方宪政思想的深刻了解和对中国国情的把握,提出了责任内阁制这一民主宪政思想.证明了他不愧为民主革命的斗士、宪政精英、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先驱.  相似文献   

18.
列宁提出要创立新法制、严格守法执法、完善法律监督,开创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先河,对社会主义国家法制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列宁关于立法执法、守法和法制监督的论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和“三个代表”思想是列宁法制思想理论在当今中国的创造性实践。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十分重视法制建设,中国法制建设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1957年后中国法律虚无主义泛滥,人治思想盛行,法制建设急剧滑坡。这种情况的出现与毛泽东1957年后力主人治、轻视法制关系很大。他之所以如此,客观原因是:浸润着人治思想的传统中国文化的影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形成;采用"五大"方式的群众运动的开展。主观原因是:他部分教条式地理解和践行了马列关于过渡时期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不注重借鉴西方的法制精神;过于相信道德教化的作用;为了把正中国的"社会主义"航向而力图实现个人专断等。  相似文献   

20.
毛泽东的法制观是毛泽东在其长期革命历程中将马克思主义法学基本原理与中国法制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体现了毛泽东对法律本质与法律价值等最基本法律问题的观点与看法,对中国的法制建设具有深远影响。在毛泽东的法制观中,法律的阶级性、法律的人民性、法律的继承与创新、法律的遵守与监督最受毛泽东的重视,其中蕴含宝贵的思想财富。对此进行深入研究,总结其中的经验与教训,不仅有利于我们继承和发扬毛泽东法律思想,而且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体系的进步与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