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陌生与困境——《玩偶之家》新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玩偶之家》虽以家庭妇女问题来构织戏剧冲突,表现出强劲的民主精神,但在表层化下,还包容着更为深刻的隐形意蕴。该剧始终环绕着一个难解的情结:隔阂、陌生感,男人与女人、人与人——难以逾越的鸿沟。娜拉离家出走,却难以走出“隔阂”的困境。  相似文献   

2.
"娜拉"形象出自挪威现实主义戏剧大师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玩偶之家》。1918年,《玩偶之家》登上了中国舞台,一时间,"娜拉"成为了中国"五四"时期妇女解放的精神楷模,对中国"五四"文学中叛逆女性形象有着原形意义。立足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历史语境,通过对"五四"时期中国文学作品中叛逆女性形象的代表类型的分析与比较,再次探究与思考了这一经典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3.
易卜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所写的名剧《玩偶之家》,以娜拉的出走而告终,标志着她与丈夫为代表的男权中心社会的决裂,发出了妇女解放的呼喊。然而一百多年后,娜拉出走后的道路却是崎岖不平的。 美国当代文学,从七十年代后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  相似文献   

4.
《玩偶之家》的女主人公娜拉走出“玩偶之家”之后踪迹何在?这一直是一个伟大的问题。上世纪初,一代文学大师鲁迅先生立足社会学,义正言辞地给她指出了两条道路:堕落或回来。在高扬生命个体的今天,笔者略受启发,有了新的思索,试从文本中娜拉的这一个体出发,提出她的另一种归宿———自杀。  相似文献   

5.
家中的娜拉与出走后的娜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娜拉形象的分析与妇女解放的历程联系起来,认为家中的娜拉象征着妇女的过去,是笼中之鸟,男人的玩偶,无平等自由可言;娜拉的出走标志着妇女独立意识的觉醒,这是妇女解放的关键。出走后的娜拉不会死掉,不会堕落,也不会回来,她会凭借自己的双手获得生存的自由和做人的权利。文章由娜拉的觉醒推演开来,进一步论及妇女教育问题,认为妇女的解放不仅仅依靠经济的独立,更依赖于独立的人格意识。在当今经济大潮中,更应该强化妇女独立的人格意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6.
易卜生戏剧中婚姻男女地位与关系的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玩偶之家》、《群鬼》和《海上夫人》是易卜生戏剧中比较集中探讨婚姻中男女地位和关系问题的戏剧。这三部戏剧揭示出男人与女人在婚姻中经历了和谐(《娜拉》)——对立(《娜拉》《群鬼》)——无奈(《群鬼》《海上夫人》)——新的和谐(《海上夫人》)这样一个螺旋上升的循环过程。描写了和谐婚姻关系对家庭、孩子的重要性。娜拉、阿尔文太太、艾梨达三个女主人公的塑造,反映出易卜生对人生的认识由浅入深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一八七九年挪威大戏剧家享利克·易卜生,发表了誉满世界剧坛的名剧《玩偶之家》,塑造了一位冲出玩偶家庭、走向社会的女主人公娜拉艺术典型。八十年后,一九五九年我国作家杨沫,根据她的同名小说改编的优秀电影文学剧本《青春之歌》,摄制成影片之后,冲出封建家庭、走上革命征程的女主人公林道静,成为国内外观众赞扬和学习的楷模。娜拉和林道静,尽管她们所处的时代、社会和国别不同,但都是成功的艺术典型。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地反响。娜拉在剧中最后一幕临别玩偶家庭时的谈话,被誉为一篇“妇女独立宣言”;林道静先后两次冲出封建家庭,步入新的人生,被赞为一曲妇女解放之歌。但两部作品又都曾受到非难和指责。《玩偶之家》最初在西欧上演时,有人辱骂娜拉的出走是大逆不道,放弃了“妇女应尽的家庭责任”,攻击易卜生是个不道德的作家,污蔑他破坏了欧洲“善良的家庭秩序”。在我国也有人对林道静和作家本人肆意歪  相似文献   

8.
1918年6月,胡适发表《易卜生主义》,可视为中国话剧运动的理论宣言;同月,胡适与罗家伦合译的《娜拉》(即《玩偶之家》)发表,为易卜生剧作的第一个完整的中译本,“五四”中国剧坛影响最大的一部西方戏剧;1919年3月,胡适发表《终身大事》,作为中国第一部具有现代意义的话剧文学剧本,是对易卜生《玩偶之家》的直接模仿,它的诞生,拉开了中国现代话剧运动和创作的序幕,也树起了现代中西戏剧关系的第一块里程碑。  相似文献   

9.
具有强烈女权色彩和社会批评意识的耶利内克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女作家,她的《娜拉出走以后》好似是对易卜生《玩偶之家》的重构。但耶利内克的本意并不是要颠覆经典中的娜拉形象,而是要从女权的角度构建一个新的娜拉,回答出走后的娜拉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抗争。本文试图从双性同体角度解读《娜拉出走以后》的女性意识,从而揭示耶利内克对两性关系的审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艺术角度对《玩偶之家》作了阐释。文章认为,易卜生找到了“完满的定在”,从而使剧本具有最大可能的涵蕴性和包容性,获得“一粒砂中看见世界”的艺术效果;娜拉圣诞前夕的复杂心态不是语言所能牢笼,易卜生以圣诞舞会为契机,让她直接用舞蹈语汇倾诉自己的内心,显示出不同凡响的震撼力;娜拉离家出走是娜拉性格发展的必然,触及的又是“精神上的地质形态”中的原始地层,因而“在她身后发出的碰门声比滑铁卢或色当的炮声还更有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