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长篇小说《在路上》以自传性质与结构松散,描写了一群年轻人荒谬的生活经历,它反映了战后美国青年精神空虚的浑浑噩噩的生活状态,被称为上世纪60年代美国嬉皮士运动和垮掉的一代的经典之作。然而这些垮掉的一代的行动和作品都有着源自于青春的激情的冲动,同时也蕴含着缺失方向的无奈与虚无。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被尊为“垮掉”圣经的《在路上》为对象,通过对小说主人公狄安·莫里亚 蒂的研究,阐明了“垮掉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但屡遭忽视的方面,那就是:面 对生存的悲剧性,人应该超越悲剧,去感知生命。  相似文献   

3.
"垮掉的一代"文学和博普爵士乐一样,是美国土生土长的文化现象,共同的时代背景使它们在精神上彼此相通,爵士乐和"垮掉的一代"的精神诉求不谋而合.博普爵士乐对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的最大影响体现在小说主题之中,也就是"垮掉的一代"的本真追求,即对于真实和永恒的追求.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凯鲁亚克的代表作《在路上》着手,分析了“垮掉运动”产生的原因和“垮掉”青年的理念和生活方式,指出“垮掉运动”是美国60年代“反文化”运动的前驱,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垮掉派”过激的反叛言行并不能给他们带来出路,他们的寻觅是徒劳的。  相似文献   

5.
杰克·凯鲁亚克创作的小说《在路上》刻画了三种类型的女性形象,基本可分为家庭天使类女性、妖女荡妇类女性以及新生代女性形象,从中我们能够看到作家的女性观矛盾的两面性,既有主体对女性的关爱与同情,同时又有着个人的保守与刻板。反映了作家仍然没有摆脱掉男权制社会的藩篱,对于女性的同情与关心是不彻底的,有意无意的把女性仍然看成了是男性想象、欲望以及恐惧的寄托载体。  相似文献   

6.
杰克·凯鲁亚克是美国"垮掉的一代"的代表人物。他在自传体小说《在路上》中,以尼尔·卡萨迪为原型,成功地塑造了迪安·莫里亚蒂这个"垮掉派"热派的代表人物以及他所代表的那种生活方式。本文从内容简介、作品主题、人物分析三个方面加以探讨,有助于加深读者对《在路上》一书的理解。  相似文献   

7.
作为对现代美国社会和文化思潮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流派之一,"垮掉派文学"的出现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垮掉派文学"以及由该流派的经典之作<在路上>所倡导的向往自由、精神独立、敢于冒险、勇往直前的理念具有与其它经典美国文学作品同样的永恒性价值.  相似文献   

8.
"跨掉的一代"这场运动及其文学作家和作品对于国内部分青年读者来说可能还比较陌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恐怕还是文学作品的中文译本太少.本文试图通过对这场运动及作家和作品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发展过程进行简单的介绍和分析,以便让国内青年读者对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9.
寒山与美国"垮掉的一代"禅宗精神的契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50年代,美国"垮掉的一代"抛弃世代信奉的基督新教,改信禅宗,试图从东方禅宗中寻找精神的寄托、信仰的归宿.他们游历东方,修行禅定,静坐默想,修身养性,以了解东方思想,求得毫无约束的精神解脱,交融于广阔无垠的宇宙世界.这一值得深思的精神事件与中唐诗人寒山的生活言行、"荒野情结"、对待人生和自然的态度等均有着精神的契合.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50、60年代佛教,尤其是禅宗思想在美国传播和发展与反文化运动结合在一起,其始作俑者是“垮掉的一代”。垮掉派的作家们普遍接触佛教,在禅佛教中为他们的不满和反抗寻求合理的依据和方式,也为他们的文学创作寻求新的方法和思路。东西方文化由此所出现的前所未有的交融局面,为20世纪跨文化交往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个案。  相似文献   

11.
《在路上》是"BG之王"杰克·克鲁亚克的成名作,被奉为BG一代的圣经.但由于各种原因,相对于其他英语名作,《在路上》目前在国内还只有四个中译本.为让读者对《在路上》有个更好的了解,对四个《在路上》中译本作个简短的述评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垮掉的一代"是二战后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流派之一.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被誉为是"垮掉的一代"的<圣经>."垮掉的一代"以对主流文化的背离、对阶级束缚的反叛并以精神的狂欢、荒谬怪诞的行为为特征,揭示了二战后一代文学奇才对精神的探索与追求.  相似文献   

13.
狄奥尼索斯的化身——对《在路上》主要人物迪恩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借用尼采哲学中的酒神形象对《在路上》中的迪恩进行解读。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描绘了酒神和日神两种精神,酒神狄奥尼索斯的本质是旺盛的生命力,其内涵是摧毁和创造。《在路上》中的迪恩就是酒神精神的化身。在迪恩身上表现出的“疯狂”和“纯粹”,本质上是以身体的狂欢对一切压抑人性的制度和观念发起的强有力挑战,是对生命、对生活的激情和肯定。  相似文献   

14.
试析《在路上》中的文化情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凯鲁亚克和他的《在路上》以及整个“垮掉的一代”是现代主义文化在美国发展的阶段性表征,它们参与了美国现代文化的继续建构与传播,同时又是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前驱。  相似文献   

15.
《在路上》是美国著名"垮掉派"作家杰克.凯鲁亚克的代表作。"垮掉的一代"也被称作"嬉皮士",禅宗和存在主义哲学给他们提供了思想基础。他们选择具有个性的私人生活方式,抗拒传统文化,蔑视社会权威和法则,追求精神生活的极度自由,成为传统道德理念的叛逆者。  相似文献   

16.
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短篇作品《邱园记事》展现了英国皇家花园的独特美景,但也揭示了现代人的精神困境。在自然风光之“静”的衬托下,以蜗牛行动为线索,四组人物的动态感得以呈现。伍尔夫采用不同叙事技巧,如:象征手法、意识流手法、对话等凸显了现代社会的弊端,即个人的精神压力沉重,漫无目的,畏于行动,注重物质“生存”而非富含思考的“生活”;就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言,最亲密的人也形同陌路,无比冷漠。由于战争等因素的影响,现代人“异化”严重。然而,伍尔夫还是对现代人摆脱精神困境寄予希望。  相似文献   

17.
《在路上》被公认为美国文学中“垮掉的一代”文学运动的经典。小说无论在主题上还是形式上,都和那个时代的主流小说截然不同。从亚文化的视角来看,处于美国主流社会边缘的“垮掉的一代”恰恰体现出亚文化群的特征,他们自愿选择边缘化的甚至是自我毁灭的生活方式抗拒传统的文化。他们离经叛道的行为颠覆了战后美国社会刚刚建立的社会秩序,是对当时主流社会的反叛,展现了他们内心深处对自我的追寻。  相似文献   

18.
针对美国20世纪中期"垮掉的一代"所引发的青年文化思潮现象,采用社会学身体论研究方法,分析了其在批判社会的过程中身体秩序被重置甚至被舍弃的诸多"现象"与"观念"。结果表明:"垮掉的一代"在文学领域开创的"自发式写作"和社会文化层面的种种"疯狂"行为都是对身体资源所代表的社会秩序的挑战与重置,以及对主流文化秩序的颠覆,从而引起了全社会的反文化思潮和反体制震荡。  相似文献   

19.
“垮掉的一代”是二战后最具影响力的文学流派之一。杰克&#183;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被誉为是“垮掉的一代”的《圣经》。“垮掉的一代”以对主流文化的背离、对阶级束缚的反叛并以精神的狂欢、荒谬怪诞的行为为特征,揭示了二战后一代文学奇才对精神的探索与追求。  相似文献   

20.
本文作者从语言和文化的角度对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进行了简要分析。先从小说的写实性入手,简要说明了小说创作和作者自身经历间的联系。还探讨了小说中主人公语言的使用习惯及其所隐含的"垮掉的一代"的意识形态。此外,还把书中主人公的日常生活与消费主义的观念联系在一起,追溯了消费主义世界观在当时的表现和影响。在本文最后,作者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供读者在阅读中思考,以此加深读者对这部小说中所体现的文化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