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笔之辨的研究,由于阮元的推动而重新进入学人视角。嗣后,刘师培、章太炎、黄侃、郭绍虞、逯钦立等人都对此有相关的讨论和研究。进入八九十年代之后,后辈学人踵武前辈,继续发掘这一命题的内涵。以时间为线索,20世纪的文笔研究分为三个时期,有三种做法,各有其短长,值得斟酌。  相似文献   

2.
枉士与名士     
史飞翔 《可乐》2011,(5):57-57
胡适被称为"胡博士"。他一生共获得35个荣誉博士头衔,中外罕见。胡适在现代学术史上的影响力,无人能比,但居然有人敢一而再、再而三地骂他。这个人就是章太炎的弟子,人称"黄疯子"的狂士黄侃。  相似文献   

3.
1907年前后,章太炎和刘师培都发展出了以平等为核心的哲学和政治思想.章太炎总括其宗旨为"齐物",刘师培则称之为"均力".在本体论方面,刘师培认为万物一体同源,章太炎则否定了体与源的存在.在主体性方面,刘师培要求去除身执和是非利害之见,使人将自身投入更大的民族和人类主体,章太炎亦申言排遣我执,倡导革命道德,但更强调存在论意义上"随顺依他"的具体主体.在政治构想方面,刘师培投身于无政府主义的理论与行动,认为实现平等必须取消分工,而章太炎则明确批评无政府主义的主张,以"齐文野"为实现平等的可能之径."均力"和"齐物"分别是对普遍性和差异性的极力承认,二者的差别展现了平等概念的两种不同面向.  相似文献   

4.
刘师培、章太炎是中国20世纪上半叶训诂研究的杰出代表。接受刘、章的治学方法与研究成果的沾溉,并不同程度、不同侧面地汲取西方的学术文化与研究方法的滋养,黄侃、吴承仕、黄节、程树德、刘赜、沈兼士、杨树达等人在现代训诂学领域也多有建树。  相似文献   

5.
汉宋兼采思想勃兴于清嘉道年间,以陈澧等人为代表,戊戌变法后转入伏流。自其学说之始,学界对其评价便是褒贬不一……,显者如章太炎、刘师培等批评尤烈。章氏认为陈澧属"三奸"之列,刘师培则认为陈澧兼采之学"曲相附和"、"近名"。而肯定者则有钱穆给予的"经师"之美誉。然而"学奸"与"经师"之间的"扞格"尚未引起学界关注……。学术发展至今日,已有必要对此进行重新解读,或许抛却立场,以客观眼光观之,汉宋兼采思想家亦有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6.
大师章疯子     
阿声 《可乐》2008,(3):70-70
章太炎行为怪异,人称"章疯子"。他却不恼怒,承认自己是"神经病",公开宣称"不是神经病人断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人,必得神经病才能做到"。  相似文献   

7.
怪人章太炎     
章太炎行为怪异,被人称之“章疯子”,而章太炎却不恼怒,而且承认自己是“神经病”,公开宣称:“不是神经病的人断不能百折不回,孤行己意,所以,古来有大学问成大事业的人,必得神经病的才能做到。”其真性情着实可爱也让人佩服。  相似文献   

8.
"正名"问题贯通了刘师培"变节"之前的思想脉络。刘师培一方面看到中国的意义系统在西方冲击之下需要依照"公例"来修正,另一方面也意识到在西方所主导的世界格局中,此一公例只会将中国置入这一霸权性关系,因而他的"正名"冲动意在同时"克服"中西弊端,也引导他走向无政府主义革命。刘师培的"正名"冲动呈现出晚清知识分子回应中西古今冲突的独特方式,此种冲动的兴衰起伏正相符于刘前后变化的轨迹。"正名"可以说激发出一个新的"起源"瞬间:名物之间的关系的重新整理与确认,而且这一"视野"的边界不单是中国,甚至涵括进整个世界。刘师培激进的"乌托邦"政治观正是更大的"正名"问题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刘师培、章太炎和鲁迅关于"语言"问题思考的同异也暗示着他们对于中国未来的不同设想。  相似文献   

9.
章太炎与刘师培都是晚清国粹大潮中的大师级学者和政治上的活跃人物,曾有人说:清末以来,人才辈出,而卓然堪称大师者,余杭章炳麟(太炎)、仪征刘师培(申叔)辈数人而已①。二人学术造诣深厚,志趣相近,他们的关系经历了从友好到交恶的过程。关于两人交恶的原因,学术界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这一公案的原因始末也确实值得深究。  相似文献   

10.
王国维曾以清初、乾嘉、与道咸三点将清代学术分成三个阶段,并以“务为前人所不为”来体现“道咸以后之学新”的特色。晚清学风的明显转变影响到后来清代学术史的研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这一领域里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钱穆的同名著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两书基本不出道咸“新学”之大范围,而乾嘉汉学一线的观念反受到忽视,致使我们对近三百年“学术”的认知多少有些偏颇。今日要对近三百年学术进行相对均衡的系统整理,应把清代汉学一脉的章太炎、刘师培等人关于清学的论述汇聚而表出,使之与梁、钱二著并列而为清代学术史领域的主要参考书。  相似文献   

11.
清代至民国学者关于上古史官史职的考察追述,大抵有"六经皆史"、"诸子出于王官"、"世官世畴"和"《春秋》义例"等几个命题。其中如刘师培、章太炎、柳诒徵、金毓黻等人的述论,主要是针对康有为的观点而提出批评,但对顾颉刚的疑古辨伪也同样适用,作为古史可信的内证方法之一,具有不可忽视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2.
章太炎、刘师培所建立的古文学派与今文学派之间存在密切关联,古文学者的立场亦往往存在暧昧、游移。章太炎的古文学是在与常州今文学的对话中建立的,其早期主要回应刘逢禄对古文不言大义的批判,努力调和春秋三传,论证《左传》亦传素王大义;中期接受“六经皆史”之说,以今古文经皆为良史;后期坦然接受刘逢禄对古文为史学的论断,擅“尊史”为古文专长。刘师培与今文学的关联更为暧昧,其早期始终试图调和今古,与今文学家亦关系良好;中期因章太炎之力劝,方才信古非今;后期在廖平影响下重新以地理疆域为视角调和今古。而古文后学因对实证史学的追求,更罕言今古之辨,走向瓦解今古之争的道路。  相似文献   

13.
近代学者对清代学术的研究首推章太炎,但是真正开始关注清代学术称谓问题的则是刘师培,他的《近代汉学变迁论》对"汉学"释名,开启了近代学者对清代学术称谓的大讨论。胡适、柳诒徵、傅斯年、钱穆等学者纷纷阐释"汉学"、"考据学"、"朴学"之名来称呼清代学术的不合适性。而梁启超以"清学"来代称清代学术被后来诸多学者所采纳,并且为我们今天讨论清代学术称谓问题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4.
黄侃(字季刚)先生(1886—1935年)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和文字音韵训诂学家,早年曾师事章太炎先生。章黄二人为清代小学的殿军,其成就已为世所公认。黄侃先生著述甚富,但因早逝,故所著书生前多未得刊布(已刊者仅《文心雕龙札记》《黄侃论学杂著》二种)。近年来我校中文系教授黄焯先生不顾年高体弱,孜孜不倦地整理编撰其叔父遗著。目前已有数种,如手批《白文十三经》、《文字声韵训诂笔记》,《尔雅音训》、《说文笺识四种》等,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刊行问世,在学术界影响颇大。为了使更多的读者对黄侃先生生平及著述作全面了解,我们特约黄焯先生撰文介绍,现刊载于此,以飨世之治斯学者。  相似文献   

15.
正民国初年,海内盛传"两章"的学术,他们就是章士钊与章太炎。"两章"不仅是结义兄弟,而且都堪称国学大师级的人物。然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两位名满天下的大学者,却都有"傍黑"的历史,皆是有"三百年帮会第一人""上海皇帝"之称的杜月笙之门下客、座上宾。章太炎晚年居住苏州讲学,经  相似文献   

16.
李绍明先生的羌族史研究不只是羌族研究,也是中国民族史重要的一章.这个研究与书写传统可溯及司马迁的<史记·西南夷列传>与范晔<后汉书·西羌传>,以及清末民初章太炎的"中夏之族"和刘师培的"中国民族"概念下的羌族史书写.李先生早年曾参与少数民族社会大调查,他的研究范围是整个川康边境的彝、羌、藏等民族,并参考语言、考古学的新发现,因此他参与完成的<羌族史>成为近现代最经典的中国民族史著作之一.  相似文献   

17.
黄侃(字季刚)先生(1886—1935年)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和文字音韵训诂学家,早年曾师事章太炎先生。章黄二人为清代小学的殿军,其成就已为世所公认。黄侃先生著述甚富,但因早逝,故所著书生前多未得刊布(已刊者仅《文心雕龙札记》《黄侃论学杂著》二种)。近年来我校中文系教授黄焯先生不顾年高体弱,孜孜不倦地整理编撰其叔父遗著。目前已有数种,如手批《白文十三经》、《文字声韵训诂笔记》,《尔雅音训》、《说文笺识四种》等,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刊行问世,在学术界影响颇大。为了使更多的读者对黄侃先生生平及著述作全面了解,我们特约黄焯先生撰文介绍,现刊载于此,以飨世之治斯学者。  相似文献   

18.
张光茫 《社区》2011,(35):55-55
在很多人心中,国学大师黄侃是一位放浪形骸的狂徒形象。随意骂人、反对白话文、脾气古怪、贪嗜美食这些即使算不上是斑斑劣迹,也多为负面新闻。而其博大精深的学问倒是少人问津。黄侃一生严谨治学。嗜书如命,且很有心得,总结他的这些读书经验,对于后学者来说,不无帮助。  相似文献   

19.
卢仝是中唐"韩孟诗派"的重要代表,其诗歌之"怪"表现最为突出,以致南宋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专门命其诗为"卢仝体".可见追异求怪虽然是"韩孟诗派"共同的审美追求,但卢仝诗歌之"怪"却自具面目,具体表现在意象怪、诗境怪、用语怪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古典散文的现代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主要钩稽了晚清及五四两代人的古典散文研究眼光及思路,认为林纾、姚永朴之拓展桐城义法,林传甲、钱基博之以散文为中心建立文学史,章太炎、刘师培之重构六朝,以及周作人之发现晚明,都在某种意义上指向并达成了"古典散文的现代阐释",中国古典散文的研究范式是在他们手里建立的.文章最后提出了关于深入展开散文研究的6点设想,指出"文章之学"的研究更需触类融汇、古今贯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