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龚微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7(3):42-46
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涉及面广,影响大,如何制定一部适应紧迫形势需要,又符合我国国情的气候变化法已经成了当务之急.气候变化国际立法经历了20多年发展,适应了以法律形式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形成了先易后难循序推进、环境发展统筹兼顾和价值认同与技术应对有效衔接等特点.我国应根据气候变化的特点,吸收国际立法的先进经验,包含国际社会已经普遍认同的理念和制度,结合我国国情,采用引导性的专门法加强制性的行政条例的模式推进气候变化立法. 相似文献
2.
当前欧盟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新动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挑战方面一直非常活跃,不仅在内部提出一系列应对政策,而且在国际气候谈判领域寻求扮演领导者角色。气候变化议题也是欧盟与发展中国家关系的重要内容。本文重点结合2013年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领域发布的《气候变化适应战略》及其配套文件《发展气候适应战略指导方针》的核心内涵,对其新近表述的相关立场及其政策含义进行解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欧盟在华沙气候大会的政策立场及力推所谓"平衡的一揽子协议"谈判进程,并评估了欧盟气候变化政策新动向:放宽自身责任要求向后退缩的特点明显,但又与其他发达经济体不同。本文在最后简要指出了其对中国气候政策的基本含义。 相似文献
3.
陈海嵩 《南京化工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5-14
在目前气候变化国际谈判陷入僵局、《京都议定书》实施困难重重的情况下,各国的国内立法已经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目前,世界各国气候变化立法形成了两个阵营:以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以墨西哥、韩国、巴西等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发展中国家在气候变化立法上取得了较大进展,形成了包括综合性立法模式、专门性立法模式、政策性立法模式、分散性立法模式在内的多种立法模式。从整体上看,发展中国家的气候变化立法毫不逊色于发达国家,已经成为推动气候变化立法发展的主要力量,值得我国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4.
气候变化造成的环境危机是人类长期面临的严峻挑战。在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背景下,世界各国都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气候和生态环境问题,极端气候事件频频出现,自然灾害呈明显上升趋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加剧。为有效应对气候变化,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本文通过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立法现状的分析,在探讨现行立法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基础上,考察了国际社会适应气候变化的法律对策及进展,提出了完善我国相应立法的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5.
6.
地方是应对气候变化活动的实施主体,通过立法来保障和支持地方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行动十分必要.在国家专门性立法空缺的背景下,地方应对气候变化立法面临着立法时机、模式选择、利益协调和执行机制等一系列挑战和问题.地方立法者要重点把握经济关系变革性、利益相关者需求、社会实践成熟性、法律效力等级、立法路径、专门性制度、立法起草机制、法律执行机制等要素,以保障地方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工作的预期实效. 相似文献
7.
吴展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96-101
立法程序作为立法民主的逻辑起点,对于理性型构立法意志具有重要的保障作用。在地方立法领域,由于保障不同,地方立法主体参与立法活动、立法听证、立法审议、立法表决等立法环节的程序设置存在明显的瑕疵,地方立法的民主程度有待提高。对地方立法机关活动程序及公众参与程序的民主化修复,有助于地方立法民主的实现。 相似文献
8.
诚实信用原则立法演进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历史的角度 ,比较了诚实信用原则在大陆体系由特殊到一般的发展历程与诚实信用原则在我国由一般到特殊的发展历程这两种立法演进之间的差别 ,并分析了产生这种差异性主要是由于法律移植和不同经济发展阶段这两个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当前,学界对于人口迁移是否属于适应气候变化的策略有正反两方面的观点。赞成者认为,迁移可以改善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迁出地的生态环境;迁移是移民的生计策略;迁移带来的收入有利于迁出地的社区和家庭适应气候变化。反对者认为,气候变化引起的迁移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失败,需要采取控制措施;迁移的结果通常是不理想的;强制性违背了受影响人口的意愿;迁移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适用的策略。通过对我国气候移民实践的分析发现:气候变化影响人口迁移动因,具有多元性,包括个体与家庭、政府干预和外部环境因素;迁移形式具有多样性,包括自发性、激励性和强制性等;在适应气候变化措施中,迁移与工程、技术性措施同等重要;迁移效果是非线性的,取决于移民政策与规划的制定、资源的整合与互济、工程的实施与管理、政府的移民理念等。为了更好地适应气候变化,需要将气候移民纳入适应气候变化战略规划、强化气候变化风险管理、为人口迁移与安置创造条件,逐步规范和完善迁移与安置政策与行动。 相似文献
10.
可持续发展原则在气候变化国际法当中被广泛使用,但是缺乏准确定义,其内涵也不明确。气候变化国际法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应当包括气候正义、环境与发展一体化等内涵。这些内涵在今后被确立可以帮助气候变化国际法完善对发展的认识,加深对正义的了解,促进气候变化国际法更和谐。 相似文献
11.
李兴锋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29-35,50
化学品污染是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而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尚为空白,化学品污染防治立法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也供给不足。化学品污染防治立法对气候变化兼具减缓性和适应性,需要在生态整体主义理念指导下,对化学品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性立法,确立保障生态安全、人体健康的立法目的。我国化学品污染防治立法需着重强调预防原则与全面管理原则;完善化学品计划与规划制度,调整化学品产业结构,发展绿色化学;统一化学品毒性鉴定管理,以"最佳适用技术"为原则严格化学品环境标准制度;完善化学品登记制度,建立化学品信息系统数据库;完善化学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增加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评价。 相似文献
12.
张璐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3):121-126
受自然资源法律传统的影响, 在我国自然资源立法理论与实践中, 保守性和滞后性表现较为明显, 难以适应新的自然资源类型开发利用对立法的需求。气候资源的特点及开发利用过程的特殊性, 决定了气候资源立法不能以物权制度设计为前提, 而应将行政权作为立法的内生变量。以此为前提, 气候资源立法的基本制度构成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气候资源利用准入的合理管制与引导;消除气候资源利用过程中的外部性影响;协调气候资源利用可能引发的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13.
论《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及其对我国气候变化立法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洁能源与安全法案》是美国最具革命性和影响力的气候变化法案。该法案共分为五大部分:清洁能源、能源效率、减缓全球变暖污染、转向清洁能源经济以及农业和森林所涉及的抵销。该法案遵循"命令——控制"模式和市场调控模式相结合的立法思路,以气候衍生品作为调节影响气候变化行为的主导工具。我国应当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法》,构建碳排放交易体系,以市场机制促进国内碳减排和增加碳汇。我国的气候立法应当减缓与适应并重,分领域有重点地进行气候治理。 相似文献
14.
杨泽伟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5):21-27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成为全球议题以及中国面临巨大的减排压力,是中国省级应对气候变化的立法背景.中国省级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减缓与适应并重原则和共同参与原则,并应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机制、优化能源结构和促进社会协调发展为立法目标.中国省级应对气候变化立法应蕴含体现国情、结合省情、移植借鉴、协调统一和平衡利益等特点.中国省级应对气候变化立法框架主要包括总则、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气候变化、保障措施和监管责任等五部分. 相似文献
15.
关保英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0(1):47-52
立法法 关于民族立法的规定有了新的走向,主要标志是:民族立法的客体有了新的广延性;民族立法的内涵有了新的深度;民族立法有了明显的程序规则;民族立法的透明度有了相应的制度保障。湖北民族立法在我国民族立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必然在 立法法 关于民族立法的规定中寻找到新的契机,如要充分用足民族立法权、要有强烈的时代感、要包含民族人文特色、要具有时代的超前性等。为了适应并实现立法法的要求,目前湖北民族立法应重点解决下列问题:湖北民族立法与湖北西部开发问题;湖北民族立法与湖北民族地区优势挖掘问题;湖北民族立法中的散居少数民族立法问题;湖北民族立法的微观构架问题等。 相似文献
16.
在气候变化立法中应彰显国家核心利益原则。这不仅是因为气候变化已从各个方面触及到国家核心利益,如在领土完整、国家安全、国家主权以及可持续发展方面,而且也是因为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以及国内气候变化制度安排与对外合作需要构建起一个衡量的体系和标准。因此,唯有彰显国家核心利益原则,才能为中国在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中的话语权提供不可或缺的制度支持,才能在借鉴和创设不同温室气体减排与适应制度时做出正确的选择决断。 相似文献
17.
LI Wen-tao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08,(3)
气候变化及其对历史的影响是目前环境史研究的方向之一。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探讨气候变化对历史的影响成果不断出现,但研究水平大体处于起步阶段。近几年,随着环境史的兴起,研究方法不断创新,研究视野扩大,区域研究呈现活跃的局面。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