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生产力跨越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实践的要求。生产力能够跨越发展吗 ?唯物史观包括不包括生产力跨越发展的理论 ?在实践上如何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一问题 :一是从理论上探讨了唯物史观理论中生产力跨越发展的问题 ;二是依据人类的历史实证地考察了人类历史上生产力跨越发展的一些典型过程 ;三是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分析了我国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2.
行政整合是中国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第一推动力 ,而民营经济———中国自下而上的经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创新模式则同样是中国共产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重要体现 ,是我国改革实践者减少意识形态障碍 ,降低经济运行中的交易费用 ,实现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创新概念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在一个多世纪前提出了东方国家跨越资本主义、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构想。对“卡夫丁峡谷”的跨越 ,既有制度层面 ,也有生产力层面。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证明了跨越构想的正确性。要完善跨越、巩固跨越成果 ,就必须理顺各种关系 ,深化改革 ,大力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4.
民营经济是我国非国有国营的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的总称。它已成为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久的将来会成为我国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衡量民营经济性质的根本标准 ,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社会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属性。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总体看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从民营经济内部结构看 ,有的是社会主义性质的 ,有的具有不同程度的社会主义因素或者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因此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对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增强综合国力 ,改善人民生活 ,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提出的"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为落后国家不通过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指导."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跨越应包括政治和经济两个层面.政治层面上跨越成功之后如何进行经济层面上的跨越是跨越理论的核心.苏东剧变表明,这些国家没能在经济层面上实现跨越,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辉煌成就却雄辩地证明"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是能够在经济层面上跨越的.  相似文献   

6.
“生态生产力”内含的革命性变革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马克思在18世纪中叶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的理论成果和思想遗产。仅仅在具体的生产层面来理解“生态生产力”,必然会出现简单化和片面化的倾向。就根本意义而言,“生态生产力”具有超越具体经济事物层面更为深刻的社会内容和表现形式。在马克思主义的语境下,以思维方式变革为基础的“生态生产力”所展现的是价值取向、运行机制、思维方式及伦理价值的全方位变革。“生态生产力”实现的这种变革,既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更是人类思维观发生变革后的产物。“生态生产力”在哲学层面的变革反映到“思维观”的层面事实上就是由传统主客对立的“线性思维”到主客统一的“系统思维”和“综合性思维”的变革。只有在深刻认识生态生产力内涵的思维方式变革的前提下,才能更快地使“生态化”理念成为现代社会人类生存发展之核心价值规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四川省南充市为例,深入调查了民营经济的发展问题,认为欠发达地区要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在民营经济的发展上取得突破.现阶段的关键仍然是为民营经济的发展创造优良环境,环境既是生产力,也是竞争力.各级党政要进一步转变民营经济发展的观念与思路,把民营经济的发展放在战略高度和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上来,让民营经济唱主角,成为欠发达地区的经济主体.  相似文献   

8.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结构发生剧烈变动,开始由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这种近代化的转型不仅体现在政治变革层面,同样也体现在妇女解放方面。中国真正完全意义上的妇女参政运动应始于20世纪初辛亥革命前后。这个时期兴起了以实现男女平权、争取妇女参政为主要目的的妇女参政运动。同时,因为处在辛亥革命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这一运动注定打下深深的时代烙印。这种烙印也一直影响着中国以后的妇女参政运动。  相似文献   

9.
民营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是推进市场经济全面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客观要求,改革不仅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道路,而且为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带来了种种机遇。民营经济必须不失时机地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在充分发挥自己内在优势的同时,积极创新,不断进取。  相似文献   

10.
高技术领域产品周期理论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江泽民同志先后提出了要实现我国“技术发展的跨越”和“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他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 ,应该更加重视运用最新技术成果 ,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后来 ,他进一步提出“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 ,并将其确定为“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这是适应新型的技术发展方式而提出的 ,这样的发展方式不是Vernon提出的产品周期理论能够解释的。所以在本文中 ,作者将对高技术领域的产品发展周期提出一种比较符合现实的解释方式 ,并希望能够对我国的高技术企业的发展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1.
纵观民营经济发展史,不难发现其成长与各个时期出台的民营经济政策有着极大的关联,每一个符合时代发展的重大民营经济政策的出台,均促进了我国民营经济快速地向前发展。因此,民营经济政策决定着民营经济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和发展方向。鉴于民营经济政策的重要作用及当前存在问题,为了更好地促使民营经济的发展,有必要对我国民营经济政策进行分析、研究和评估,提出改善建议。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和国家体制机制的放活,我国的私营经济快速发展,其中珠三角和长三角私营经济始终领跑全国,而东北老工业基地在经受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洗礼后,也开始把着力点放在了私营经济的发展上.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东北地区的私营经济纵向看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横向比差距却越来越大.笔者从制约东北私营经济发展的原因入手,提出加快老工业基地私营经济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关于私营经济的方针政策经历了一个特殊的历程。在追寻私营经济政策在建国初期 ,改革开放后两大时期的政策演变轨迹的基础上 ,提出完善市场准入政策 ,优化私营经济结构 ,完善社会化援助改策和权益保护政策 ,优化私营经济的发展环境 ,完善监督管理政策等我国私营经济政策创新建议  相似文献   

14.
私营经济雇主的社会性质决不是新生的资产阶级 ,他们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一个阶层 ,是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劳动者。在我国现阶段还不可能形成资产阶级产生的条件。私营经济雇主具有双重的社会身份 ,他们既是劳动者 ,又是剥削者。私营经济的存在有利于发展商品经济和社会生产力。我们可以将符合党员标准的私营经济雇主吸收到党内来 ,这有利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 ,扩大党的群众路线 ,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深化——以浙江民营金融发展为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民营金融的产生和发展是浙江当地经济的市场深化所引致的结果,目前其已成长为浙江金融界的一支重要组成力量,并对金融深化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实现民营金融的良性发展,需要解除对民营金融的压制,为其创造一种适宜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6.
汉初"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反映在工商业领域则是自由放任,这一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汉初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经营种类丰富,几乎遍及当时所有行业;在私营工商业中不仅存在着可与官营工商业相媲美的大企业,也有遍及各地的小作坊、小商铺;无论从生产技术水平,还是销售方法上来看,汉初私营工商业都达到了较高水平;从事工商业的人数增多。汉初私营工商业达到了中国古代私营工商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相似文献   

17.
商品交换关系并非从来都是建立在生产资料所有权的基础上,古代的商品交换关系建立在劳动是个人谋生手段的基础上,资本主义社会的商品交换关系形成基础演化为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建立后,国有企业的商品交换关系在劳动是劳动者集合体谋生手段的基础上建立起来,这一演化意味着商品交换关系发生了本质性复归.  相似文献   

18.
作为传统民间金融组织的浙商典当铺,早在唐代己很普及。两宋时期,浙江商品经济十分活跃,典当业得到较大发展;元末明初,典当业的特征是以私人经营为主;清代以来,随着农业与手工业再度发展,浙商典业呈现空前高涨,整个金融处于“钱商调融各业,典当利赖贫民”的状况。1949年浙江解放后,典当业通过公私合营转变成社会主义经济的一部分。典当业变迁说明,商品经济是其兴盛的动力,社会环境是其发展的条件,授受信双方的博弈是其确立的基础,完备的金融制度是其发展的保证。  相似文献   

19.
境内证券监管部门有权就民营企业在境外间接发行股票并上市交易的行为进行域外监管。从减少管辖冲突和完善依法治国的原则出发,应尊重境外监管机构的管辖权力,确立有条件的域外监管原则和监管透明原则,以支持民营企业出境筹资。  相似文献   

20.
抗日战争时期工厂内迁及其对大后方工业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抗日战争爆发后 ,国民政府被迫组织了沿江沿海国营和部分民营工厂迁往我国西南等内地。工厂内迁促进了大后方工业的发展 ,为大后方迅速建立起新的工业基础 ,改变了过去不合理的工业局面。虽然这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战时政治经济的产物 ,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战争的进展和时局的转换 ,但它却使西部地区的工业在战时短短的数年便走完了平时需要数十年乃至百余年才能走完的历程 ,并为嗣后西部地区工业的发展创设了一些条件和留下了一定的基础。抗日战争时期 ,国民政府主动或被动所采取的有关政策而形成的发展西部地区工业经济的模式 ,至今仍有鉴借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