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文化转型是中国现代化的深层机制,是现代化转型的核心和关键。要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必须要实现文化转型。而实现文化转型,具备强烈的文化忧惠意识是前提,塑造国民的理性精神则是其重要的支撑点,实现人的现代化则是关键。当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相似文献   

2.
二十世纪中国的文化选择与现代化郭建宁20世纪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迁十分剧烈。这一变迁的实质是文化转型,主题是现代化。在世纪之交、千年转换之际,回顾与审视20世纪中国的文化选择与现代化,对于21世纪中国的文化转型与现代化推进,显然具有重要的理...  相似文献   

3.
要实现当代中国伦理文化的现代化 ,就必须对其基本内涵问题作出回答。当代中国伦理文化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包括 :必须在科学理性批判和选择性重构的基础上 ,实现以儒家伦理文化的现代化更新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型 ;必须实现道德思维与伦理学理论模式的现代化更新 ;必须实现道德生活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过去的一百年,现代化作为民族求新求变的主要方式,它一直延续至今,因此也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界的基本命题。中国要走向世界,理所应当地要使中国的文化走向世界;中国要实现现代化,理所应当地必须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这是当代中国伟大历史腾飞的逻辑必然。中国要实现现代化,文化必须先行,而在这个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更为紧迫和必要。但探寻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历程漫长而艰难,本文认为:在传统文化现代转型中理性、科学、人道主义则是必然的目标选择。  相似文献   

5.
回首中国一百多年的现代化历程,中国社会已经经历了两次较大的文化转型,这两次文化转型都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并且为当前的文化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当前文化转型的核心任务就是最大可能地促进已经批判可用的现代性因素的生成与发育,以可持续发展的、信息时代的现代化的新要求,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去选择、转化工业文明的种种规范,有效地建构起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文化形态。这将意味着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双重超越。  相似文献   

6.
农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指导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强国之路。在阐述农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前置条件基础上,可总结出农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动态特征:由“大国小农”向“农业强国”转型的现代化,巨大的城乡差距向城乡共同富裕转型的现代化,中华传统农耕文化向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农耕文化转型的现代化,粗放式农业生产向绿色农业生产转型的现代化,由满足本国粮食需求向为世界粮食安全做贡献转型的现代化。为此,要走好农业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应积极引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成果推动农业发展,构建以提升农民收入为重点的城乡共同富裕体制机制,促进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的现代化转型,构建高效、绿色、可持续的农业新发展格局,以及坚持粮食自给并积极参与国际粮农治理。  相似文献   

7.
乡村治理始终贯穿于现代化进程中,经历了主体建构、制度革新、体系建设的过程,正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新的转变。中国式现代化是乡村治理创新转型的理念指引,乡村治理有效是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二者并联演进、相辅相成。在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乡村治理既面临要素、动力和条件深刻变化带来的转型机遇,又要应对现代技术、制度和机制融入乡村的适应性、衔接性与匹配性挑战。新征程乡村治理转型必须嵌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大框架,要在目标上强调全面均衡发展,在内容上突出人的现代化,在主体上倡导多元合作,在方式上注重内生式发展;要统筹协调城乡经济社会文化领域,走经济共促、社会共商、文化共建、城乡共治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8.
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中最艰难的文化转型.新中国60年来,历史的发展赋予中国文化现代化以鲜明的时代特征.思考新中国60年来文化现代化,从文化与经济政治、时代性与民族性、本土化与全球化、一元与多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等六对矛盾着手,辨证把握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特征,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规律性和艰巨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静  周三胜 《社会科学》2005,1(10):117-122
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中最艰难的文化转型。历史发展和新的时代赋予了中国文化现代化以新的特征。从文化与经济政治、时代性与民族性、本土化与全球化、一元与多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等六对矛盾着手,辩证把握中国文化现代化的特征,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规律性和艰巨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近年论述中国文化现代转型的种种见解之中,关于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历史价值有不少近似的评价:“中国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一个文化转型。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是第一次文化转型,这次文化转型没有成功。中间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对传统文化的重建时期,为第二次文化转型准备了社会条件。现在,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新时期——引者注),第二次文化转型开始了。”[’1新民主主义文化“虽然对中国传统文化加以改造,但并未改变其基本结构模式”「’],所以,没有文化转型的价值意义。出于相似的思路,有人论及20世纪中国文化转…  相似文献   

11.
“三个面向”是中国文化繁荣发展的根本指针。“面向现代化”——中国文化实现转型的基本要—求;“面向世界”——中国文化对全球变局的主动应对;“面向未来”——中国文化与时俱进品格的根本体——现。  相似文献   

12.
文化现代化是现代化中最复杂、最深层次、最艰难的文化转型。历史发展和新的时代赋予了中国文化现代化以新的内涵。从文化与经济政治、时代性与民族性、本土化与全球化、一元与多元、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等六个对立统一中把握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内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应社会经济的转型,中国传统文化也在向现代化转型。环境法学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律学科,在中国的起步和发展与当代文化转型有着时间上的契合,而法律与文化之间又天然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因此,当代中国文化转型带来的观念转变对环境法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文化、民主文化和后现代文化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环境法的发展,而环境法也在文化转型的进程中发生着变化,回应文化转型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4.
在20世纪,中国社会经历了为时不短的转型历程,这是中国由传统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过渡的现代化进程。这一现代化进程始终在两个基本层面上展开:一是社会层面的现代化,从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社会体制和运行机制从经验向理性和法制的转型;二是人自身的现代化。社会主导性文化价值观的重建.社会活动主体从自在向自为,从自发向自觉的转变。 这两个层面相互交织,构成统一的现代化进程不可或缺的基本内涵。在这其中,以文化转型为表现形式的人自身的现代化决不是简单的从属现象,相反,它是现代化的最深层的内涵,它将在根本…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时期中国文化困境探源王晓升社会的发展必然要求文化作出相应的变革。然而,文化的转型常常伴随着某种程度的文化矛盾、文化困境乃至文化危机。对于热切地希望实现现代化的中国人来悦,解决转型时期的文化矛盾已成为越来越迫切的重大问题。本文拟就转型时期中国文...  相似文献   

16.
中国文化现代化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中国文化发展需求(包括中国人的文化发展需求)与中国文化发展实际水平的矛盾。当前社会发展风云变幻,中国传统文化转型具有迟发外源性、非均衡性、复杂性、长期性、包容性等特点,论述文化转型的阶段目标和基本原则,中国应强调把现代知识、现代观念、现代制度作为文化转型的支点,中国传统文化转型具有六大着力点:突出文化的引领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坐标性、"三个有利于"的标准性、突出"四个力"的标志性、"一体多元"文化发展的格局性、人的现代化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中国现代历史时期三大文化派别对中国现代化的探讨集中于现代化的文化取向,解答了文化范式的现代转型问题①,那么,这一历史时期关于“现代化”问题和工业化道路的讨论,则把对中国现代化的探讨从文化取向拓展到经济取向,从而促进了现代化观念的确立和工业化道路的认定。一、“现代化”的讨论:促进了现代化观念的确立在中国,“现代化”一词是在二十年代出现的。柳克述所著《新土耳其)一书就把“现代化”与“西方化”并提,其指义亦较显明。胡适在为1929年(中国基督教年鉴)(英文版)所写(文化的冲突)一文中提出“接受现代化…  相似文献   

18.
陈独秀在思考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作了深层思考,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彻底批判,发动并领导了新文化运动,从而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被动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社会的转型时期,中国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中国传统文化在社会价值取向上,存在许多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的陈旧因素。在新世纪必须对传统文化进行革故鼎新,努力实现文化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中华新文化。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化和全球化双重变奏下的中国文化发展逻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交织与重合,是理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转型的钥匙。改革时期发生在中国的这场文化讨论,实质上是中华民族对现代化和全球化的一种文化反应,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和全球化条件下发生转型的逻辑结果。从洋务运动开始,贯穿于整个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中化”与“西化”、“传统”与“现代”、“中体”与“西用”等文化话语,在知识界的影响力正在日益淡化,开始让位于其他重要话语,如“全球化”与“本土化”、“全球性”与“民族性”、“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等。从五四运动开始的中国文化转型过程已经接近完成,一种新型的中国主流文化正在形成之中。这种新型的主流文化,既不是传统文化的复兴,也不是西方文化的移植。它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之中,同时充分地吸收了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