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欧战启动的“新战国时代”,中国被进一步卷入到世界危机与国家危机迭加的境遇,针对这一复合性危机前提,陈独秀、李大钊、杜亚泉和梁启超等人都通过“自觉”的阐发来进行回应,其中包含着个人主义、民族主义乃至世界主义等不同向度的价值驱动,承具丰富的启蒙张力。欧战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之间的文化论争具有文化自觉与文明自觉的双重特征,他们对战争与文明史观的批判成为超克帝国观念的契机,体现了经由主体反思通达人类世界普遍关怀的历史性突破。  相似文献   

2.
近十年来中国民族主义研究述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民族主义一直是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许多学者都参与了这一问题的讨论。近十年来,学术界对民族主义的概念、中国民族主义的起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以及当代民族主义存在的原因、困境和中国民族主义的未来发展路向等各个方面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对这些成果加以概括和总结,对深化民族主义研究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陈独秀是中国近代思想界的巨子,作为一位激进的民族主义知识分子,他对政治有着极度的敏感和热情。1919年巴黎和会对中国主权的践踏和由此引发的五四运动,使得陈独秀的经济思想发生了截然的转变。然而,正是由于高涨的民族主义的激烈作用,使得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一批民族主义知识分子在选择救国理论时表现出了不少的武断和非理性。这也是影响近代中国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近代湖湘民族主义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王船山的民族主义思想成了近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兴起的酵母;其二,是近代湖湘许多爱国志士为变法和革命牺牲的英勇事迹,极大地激发了近代中国有志青年的爱国热忱。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西方国家还是近代中国 ,民族主义与国家建设的进程都是紧密相关的 ,国家政权建设的意识形态基础与民族主义紧密交织在一起。近代以来 ,中国一直在探索一条建立民族国家的道路 ,在政治实践中表现为旧政权的颠覆和新政权的建立。从 184 0年到 194 9年新中国建立以前 ,两次大的政权转移——— 1912年满清让位于中华民国和 192 7南京国民党政权的建立———无不与民族主义紧密相关。本文试图通过这两次大的政权转移来分析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国家建设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欧战属于近代意义世界范围内的第一次大战,被舆论精英梁启超等描绘成西方文明的破产。面对巴黎和会的战利品瓜分时,中方参战,属战胜方,但收获的仍是任人宰割。欧战尾声中俄、德的社会主义运动呈现新的发展路径,受国人诸多期许。面对欧战之后西方何去何从的十字路口及中国社会重构的自我定位,其时研究系掌控下的《晨报》,在"他者参照"与"自我建构"这一世界语境中展开报道与评论,并将相当篇幅聚焦于欧战后的政治思潮及其对中国的启迪。《晨报》投入相当大的人力、物力去欧洲及东洋考察社会重建中的新思潮,为西方政治新思潮的中国化特别是社会主义认同作了诸多努力,意为中国政治重构乃至社会重建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期,并在19世纪末开始传入中国。这一时期中国正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民族主义诉求在近代中国成为核心。马克思主义在这一时期迅速传播恰恰是为了民族主义的需要。由于发展历程的特殊性,近代中国同时呈现诸多极为复杂的吊诡关系:传统与启蒙、排外与西化、民族危机与个人权利等等。近代中国民族主义不具备第一次民族主义浪潮中民族主义产生的经济、政治条件和社会力量,缺乏自由主义基础,出现了各种错位与冲突。在经历种种探索之后,民族主义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透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末重新兴起。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在表现形态上是一种相对温和的、以世俗理性为基础的民族主义,在内容上则根本上是一种爱国主义。在其发展进程中,中国的民族主义受到内部和外部诸多因素的制约,尽管如此,由于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它在中国的大地上仍然有存在的必然性,而且还会在未来的日子里成为凝聚民族力量、维护民族利益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9.
民族主义是一种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 ,其本质是民族利己主义。由于其依存的载体不同 ,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类型与内容。冷战结束后民族主义主要表现为破坏国家统一的民族分离主义、西方大国的民族沙文主义、维护国家独立实现自主发展的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主义、联合图强的民族聚合主义和宗教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一把双刃剑 ,它对多极化发展的世界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冷战后民族主义的新特点及其对国际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民族主义随着民族的出现而产生 ,是各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内聚力量。 2 0世纪 ,民族主义发展经历了三次浪潮 ,它们有进步的和反动的之分。冷战后的民族主义表现为民族分离主义、宗教民族主义、“泛民族主义”、部族民族主义、排外的民族主义、经济与文化的民族主义等形态和特征 ,其作用以消极、破坏作用为主。冷战后民族主义的发展源于综合的国际因素和条件 ,具有国际化、暴力化以及民族分裂主义与宗教、恐怖主义三者合为一体的趋势 ,但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制约 ,很难有多大的伸展余地  相似文献   

11.
晚清以降,知识分子非常重视学术与国家政治的关系。国粹派诸君通过弘扬国粹、阐发学术的方式宣传种族革命,竭力标榜华夏裔胄、炎黄子孙,希望藉此激发国民的民族情感。客观而论国粹派手中的"国粹"其实是"学术反满"的政治手段,国粹派以保存国粹、复兴古学的口号相号召,使清末的政治革命打上了浓重的民族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12.
鸦片战争后,民族主义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主导力量”。辛亥革命时期,章太炎以传统观念看待“异族”统治者,引经据典宣传反满;在推动革命爆发的同时,又模糊了革命的最终目标。孙中山则把反满口号与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目标始终联系在一起,而且还把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紧密结合起来,在提高国人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程度的同时,也为辛亥革命规定了基本正确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政局动荡,战乱连绵,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均不能照旧生活下去;民族资本主义的勃兴使中国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并且在五四爱国运动中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新文化运动发生了质变。故此,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不仅改变了世界历史的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也为中国革命转变提供了政治时机,奠定了阶级基础和准备了思想条件。  相似文献   

14.
船山思想对辛亥革命时期人们思想的影响,主要在反对满清统治的民族主义、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民主思想萌芽和维护汉文化正统的哲学思想等.这些思想的影响较为集中体现在以武装排满和种族革命为中心的民族主义,以反对专制主义、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为核心的民权思想,复苏中国传统文化、抵制西方文化泛滥为宗旨的国粹主义思想等.  相似文献   

15.
聂耳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作曲家,他的创作对于理解20世纪中国艺术与音乐的发展及其走向政治化的历程十分重要。探讨聂耳关于艺术的角色及现实对于艺术与艺术家之重要性的见解,讨论他的音乐如何传达中国现代民族主义和革命精神,有助于理解中国的现代性与革命的共生关系。聂耳将不同的艺术观念综合一体,在吸收西方音乐技巧和创造中国新型革命艺术方面取得了成功。对聂耳进行研究可以为30年代中国左翼知识社群的意义和影响予以重估,他的创作———无论是题材还是风格———都代表着中国革命音乐的巅峰,并可为其后的几代歌曲作家充当样本。  相似文献   

16.
本文主要探讨“国父”孙中山先生的中华民族主义观与国情观在民主革命时期的转换。百年来,人们总是从阶级和阶级斗争方向去评估孙中山的民族主义观和国情观。读一读孙先生的原著,我们蓦然发现孙先生的民族主义和国情观,比如核心问题“恢复中华”、“五族共和”、“西体中用”、“一律平等”、“国共合作”等。首先是从中华爱国主义的基础——中华民族主义及民族使命去认识和实践的。从而使我们终于明白,虽然孙中山自嘲“不值一文”和“无拳无勇”,却能主导海内外华人合力推翻满清帝国、继而倡导国共合作以推翻北洋军阀的革命。  相似文献   

17.
在太平天国与辛亥革命过程中,反满是永恒的主题.但反满的原因及对以后的影响各不 相同.通过分析其反满,揭示"满人"到"满族"概念的转变,从一个侧面解释随着西方民 族主义的传入,在中国传统文化观下的部族概念怎样演变为现今的所谓民族概念,以及这种转变对近现代中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从民族主义与政治文化的视角解渎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政治联合,是一种新的理论视角。”五四运动,,中国现代民族主义的觉醒为两党统一的革命政治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以民族革命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是两党共同的政治价值选择,在此基础上.革命政治文化的形成势所必然.从而推动了两党的联合和国民运动的发展.这一理论方法对审视今天的两党乃至两岸关系或许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9.
从知行辨证发展关系观照近代史历程是一个恰当的角度。孙中山提出的“民族、民权、民生”目标是中国近代史上关于民族前途命运的第一个真知识。以劳工阶级为依靠进行反帝反封建是中华民族获得的关于近代史的第二个真知识。中国共产党是近代史两大真知识的坚持者,因而领导革命取得胜利。毛泽东思想意义主要在于对近代史革命经验作了总结,对1949年以后的中国现当代史的意义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中国现当代史的任务应是发展与增强“民族、民权、民生”。  相似文献   

20.
从民族主义视角切入,运用社会学理论,以《新小说》杂志中发表的《东欧女豪杰》、《新中国未来记》、《黄绣球》等小说为中心,探讨了晚清小说中的奇理斯玛人物修辞。在对其神圣性、原创性、感召性三方面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这些奇理斯玛人物的作用在于从弥补传统的改良和颠覆传统的革命两方面重构了传统。此外,这些人物通过修辞的建构,显示出其召唤的内容。这正是中国现代文学如何借助奇理斯玛修辞想象了现代民族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