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麟传质疑《全宋诗》卷一九四六《何麟传》云:  何麟,字子应(《舆地纪胜》卷一七九)。高宗绍兴十三年(一一九四)知嘉州(《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四八)。检《舆地纪胜》卷一七九《夔州路·梁山军》载诗句“梁山韭黄妙天下,玉筋金钗盈大把。”注:“何少卿子应。”此即“字子应”所据。然检张扩《东窗集·何麒除宗正少卿制》,知任宗正少卿者为何麒而非何麟。又检《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十三年闰四月丙午:“新除宗正少卿何麟依旧直秘阁,知嘉州。”今按,窃疑此处将何麒误为何麟。《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绍兴十三年六月丙戌朔:“上曰:待何麒至…  相似文献   

2.
(一) 在南宋后期的政治舞台上,曾有一个显赫的世家。其祖孙三代因捍卫民族国家利益而功业卓著,深为后世推重。故元代在修《宋史》时,以较大的篇幅为其祖孙四人立传,颂扬他们的业绩。这就是湖南衡山县的赵家。赵方,字彦直,淳熙进士。官至京湖制置使兼知襄阳府,以功进焕章阁学士。《宋史》卷403有传。子四:董、薿、范、葵。赵葵,字南仲,以军功授承务郎,知枣阳军。累官兵部侍郎、淮东制置使知扬州。曾  相似文献   

3.
宋阮阅所撰《诗总》一书,后易名《谈话总龟》付梓行世。阮阅字闳休,自导散翁,亦导松菊道人,安徽舒城人。其生平事迹不详,仅知宣和五年(癸卯,1123年)曾知郴州,建炎元年(1127年)以中奉大夫知袁州,致仁后居江西宜春。关于阮阅撰著《诗总》的情况,同时人胡仔所撰《苕溪渔隐从话·后集》卷三十六《本朝杂记》中录其自序云:  相似文献   

4.
崔融擢授著作佐郎时间考《旧书·崔融传》载:“圣历中,则天幸嵩岳,见融所撰《启母庙碑》,深加叹美,及封禅毕,乃命融撰朝觐碑文。自魏州司功参军擢授著作佐郎。”《旧纪》载:“圣历二年春二月戊子,幸嵩山。”则知《旧传》之“圣历中”即圣历二年(699)春二月。那么崔融擢授著作佐郎当在圣历二年二月戊子日稍后。陈子昂而有《送著作佐郎崔融等从梁王东征》诗,诗前小序云:“岁七月,军出国门……时比部郎中唐奉一、考功员外郎李迥秀、著作佐郎崔融,并参帷幕之宾,掌书记之任……”据《通鉴·则天后万岁通天元年》记载,梁王东征是在万岁通天元年(69…  相似文献   

5.
唐代杰出史学家之一刘知几(后避玄宗隆基偏讳,改以字行,名子玄),彭城(今江苏铜山县)丛亭里人。诞生于公元661年(高宗龙朔元年),逝世于公元721年(玄宗开元九年),到今年,正是他一生一死的1300和1240周年纪念。从他二十岁入仕、授获嘉县(今河南获嘉县)主簿起,至六十一岁贬死在安州(今湖北安陆县)别驾任所止,经历了高宗、中宗、睿宗、武后、玄宗五朝,其中足有二十年时光是在史馆“掌知国史”(《旧唐书》本传。按公元702年——武后长安二年,知几始“为著作郎,兼修国史。”时年四十二。《新唐  相似文献   

6.
清法式善《陶庐杂录》卷二云:“原明顾鼎臣编、吴承恩补《状元图考》:胡广一首,曾启六首,周孟简二首,萧时中二首,商辂五首,柯潜二首,程敏政五首,吴宽六首,朱希周三首,杨慎五首……”,(1984年中华书局铅印本页七一)共收56人,126首诗,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这56人不全是状元,状元仅有81人,1甲2名的如程敏政等有5人,1甲3名的如周孟简等有13人,2甲1名的如唐顺之等有4人,2甲8名的有田一(亻隽),冯梦祯二人,2甲17名的有章懋1人。按吴承恩订补《状元图考》,不见于刘修业先生《吴承恩著述考》、《吴承恩论著杂事考》、《吴承恩年谱》(收入1958年作家出版社《古典小说戏曲丛考》和1958年古典文学出版社本《吴承恩诗文集》附录)。也不见苏兴《吴承恩年谱》等书。为《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又一著作。顾鼎臣字九和,昆山人,生于成化九年(1473),卒子嘉靖十九年(1540),年六十八,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第一,授翰林修撰,累迁礼部右侍郎,寻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卒于宫,谥文康,著有《未斋集》二十二卷。顾鼎臣编,吴承恩补《状元图考》未见传本。然法式善  相似文献   

7.
<正> 《文史哲》一九八○年第三期所载宋锡民、宋百川《日本遣唐使者小考》(下称《小考》)一文,认为高宗总章二年、咸亨元年、睿宗景云二年各有一次日使来唐事;并认为景云二年来唐者是不见于日籍记载的非正式使节,总章二年和咸亨元年来唐日使中也有一次非正式使节。我们认为《小考》所谓景云二年日使至唐事应在开元五年,景云二年并无日使来唐;总章二年、咸亨元年至唐者是同一次使节,其中并无所谓非正式使节。1.总章二年十一月和咸亨元年三月至唐者是  相似文献   

8.
蔡襄诗与闽中宋调的确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蔡襄(1012-1067),字君谟,兴化仙游(今属福建)人,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土,时年十九岁.为西京留守推官。明道至景初(约1033-1036)任漳州军事判官。庆历三年(1043).知谏院,次年以母老求知福州,七年(1047)改福建路转运使.皇四年(1052),迁起居舍人,知制诰.至和元年(1054),迁龙图阁直学土、知开封府;三年.以枢密直学上再知福州。嘉三年(1058),移泉州;五年,召为翰林学土、三司使。英宗即位,以端明殿学士知杭州。卒后一百多年访忠惠。有《蔡忠惠集》(《四库全书》文渊阁本为《端明集》)四十卷传世。宋初至…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考证,辨正了《宋史宰辅表考证·辨误篇》对绍兴十四年二月楼炤除签书枢密院事、绍兴二十一年十一月巫伋以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以及《补遗篇》对建炎四年刘珏罢免权知三省枢密院事的三处考证错误.  相似文献   

10.
逍遥自在(P3066.1)书证作:《五灯会元·十八·性空妙普庵主》:“建炎初,徐明叛,道经乌镇,肆杀戮,民多逃亡。师独荷策而往,贼怒,欲斩之;为文自祭。有云:‘四十二腊,逍遥自在;逢人则喜,见佛不拜。’贼骇异释之。”按:书证失误有二:一是书证时代推迟一千五、六百年。《庄子》一书屡有“逍遥”一词,即安闲自在、无拘无束之意,后人于“逍遥”之后再加“自在”二字以自  相似文献   

11.
说明:《宋史》卷二五三《折德扆附玄孙可适传》云:“明年(大观四年——公元1110年),复以[可适]为渭州,命其子彦直秘阁参军事,数月而卒,年六十一。彦质,绍兴中签书枢密院,别有传。”但《宋史》实无《折彦质传》。唯卷二一三《宰辅表》四及有关卷帙中偶书其事迹。彦质既名列《宰辅表》,堪称南宋重臣之一,理应立传,史家忽略,未免遗憾。折氏自五代以来即为党项之一大望族,世守麟、府,北御辽而西抗夏,始终为北宋藩篱。彦质则随赵构南迁,忠贞不二,功绩卓著,应予表彰。是以不揣鄙陋,辑零散资料。草此专传,补《宋史》之缺,且愿就教于识者。折彦质字仲古,别号介之。以曾筑草堂于寿安锦屏山中,名为“葆真”,因自号为葆真居  相似文献   

12.
刘潜之卒年,崔海正《北宋"东州逸党"考论》(《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4期)一文谓其卒在庆历元年(1041)之前.据本传,刘潜"以进士起家,为淄州军事推官.尝知蓬莱县,代还,过郓州,方与曼卿饮,闻母暴疾,亟归.母死,潜一恸遂绝".则刘潜卒在石延年之前.石延年之卒,在康定二年十一月(欧阳修《石曼卿墓志》),康定二年二月改元庆历,谓刘潜卒于庆历元年前,是.然《考论》之说,过于笼统,刘之卒年,实可坐实.按,刘潜与张方平有交往.《乐全集》卷二有《哭刘潜》诗一首,诗末有小注云:"君没二年,西陲聚师,朝廷校用才士,而碌碌竞进矣!"若考得"西陲聚师"所指何事,潜之卒年即可得.  相似文献   

13.
《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一《同尹子渐王几道访郭生别墅不遇》诗中"王几道",夏敬观先生注云:"《欧阳文忠公集书简》有《与王几道》一通,小注‘名复’。厉鹗《宋诗纪事》引《明道杂志》王复《题洛阳大字院》断句,题‘洛人,乡贡进士,官典郡正郎’。范仲淹《尚书度支郎中充天章阁待制知陕州军府事王公墓志铭》:王质字子野,幼子  相似文献   

14.
上海《社会科学》1980年第五期,刊载了祝鹏同志的《唐勤州考》。我认为,该文所引资料,有两条是错误的。 一、《唐勤州考》第十三条:《阳春县志》附图有一水题名勤州水,从阳春县西北的狼狂山经地名湾口圩,再东南流到合水圩入漠阳江。”这一资料来源于道光元年修成的《阳春县志》(陆志)和道光二年修成的《广东通志》(阮文达修)。阮通志有阳春县图,绘着漠阳江上源之一发源于云浮山  相似文献   

15.
雷励 《北方论丛》2012,(3):43-46
北宋历史上,共有4次由皇帝诏修大型语文词典的情况,而韵书的诏修又往往与科考紧密联系在一起。《集韵》诏修于北宋景佑元年(1034年),是对北宋初期诗赋考试中音韵、文字等问题的阶段性总结和集大成之作。  相似文献   

16.
《宣和奉使高丽图经》四十卷,是宋代徐兢所撰的一本出访高丽见闻录.徐兢生于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1153).兢字明叔,号自信居士.他出身于官宦世家,其上世为建州瓯宁(今福建瓯县)人.徐兢少时颖异不群,然科举考试却不成功.政和四年(1114)二十四岁时,以父任补将仕郎,授通州(今江苏南通县)司刑曹事尚书郎.摄知雍丘县(今河南杞县),移原武县(今河南原阳县),皆有政绩.宣和五年(1123)以国信所提辖官身份随使高丽,归后撰《宣和奉使高丽图经》进朝廷,受徽宗赏识,赐同进士出身,擢知大宗正丞事兼掌书学,迁尚书刑部员外郎.徐兢多才多艺,以书法绘画名噪一时.正因如此,才被选为奉使高丽的一名主要随员,并能够得心应手地“物图其形”,把奉使所见图录下来.  相似文献   

17.
李德林的生卒年及崔融在武后朝的历官顺序、时间诸问题历来存在争议和误解。经考证,李德林生于北魏孝武帝太昌元年(532),卒于隋开皇十二年(592);崔融由魏州司功参军擢授著作佐郎在武后万岁登封元年(696),转右史在神功元年(697),除著作郎在圣历元年(698),迁凤阁舍人在圣历三年(700),旋贬婺州,翌年回京。  相似文献   

18.
李昉     
李昉(公元925—996)字明远,宋朝深州饶阳人。昉父李超、叔父李沼在五代后晋作官。李沼无子,李昉生下来就过继给他了。 后汉乾祐年间李昉考中进士,为袐书郎。通过宰相冯道的引荐,与吕端同直弘文馆,改右拾遗,集贤殿修撰。 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宰相李谷征淮南,李昉为随军记室。周世宗柴荣见李昉写的奏章辞理明白,心里非常喜欢。后来又见到李昉的诗,称赞说:“吾久知有此人矣。”征淮南回来,李昉被提拔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集贤殿直学士,后曾随世宗南征。  相似文献   

19.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冯梦龙和三言》一书在原书第三次印刷时,著者增添一段文字:“一六三四年,冯梦龙又辑成《智囊补》一书。现在传世的只有《智囊补》一书,《智囊》则尚待发现。”(见第九十四页)此说实误。实际《智囊》一书现还传世:上海图书馆即藏有明刻本《智囊》,为二十八卷,半叶九行,行二十字,评十九字,题空二字,前有张明弼叙、沈几叙及冯梦龙自叙。据笔者所知:明刻本《智囊》,上海图书馆有,北京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也有。又,关于《智囊》和《智囊补》的关系,有人认为“《智囊补》不过是增订性质的重编本,而不是续编本。”更有甚者进而指出“《智囊补》实际上是《智囊》的‘增订版’,《智囊》的内容已全部为《补》所囊括了。”然而,两说均不符事实。笔者在上海图书馆有幸见到了明刻本《智囊》和清刻本《智囊补》两书,对其进行了统计和核对。从目录看,《智囊》和《智囊补》同为十部二十八类;不同的是,《智囊补》将《智囊》“捷智、术智”两部作了次序前后的调整。从篇目看出,《智囊》为九百六十八篇,《智囊补》为一千一百  相似文献   

20.
晁补之,字无咎,晚年自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山东巨野)人,"苏门四学士"之一.能诗文,有《鸡肋集》七十卷;亦工词,今存《晁氏琴趣外篇》六卷.生于仁宗皇祜五年(1053),徽宗大观四年(1110)秋末,卒于泗州官舍,年58.时苏门学士中的另一位——淮阴张未正在陈州,闻讣大恸,为制《祭晁无咎文》(《张右史文集》卷四十五),并另撰《晁太史补之墓志铭》(《琬琰集删存》卷二),详述晁氏身世生平,元·脱脱等修《宋史》时,于主要行迹即依据张文叙次,再参照其他宋人有关笔记,谱成补之本传(卷四百四十四《文苑》六).不过,上列资料颇有失误之处,后人不及细察,乃辗转引用,致生鲁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