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协商民主是不涉及少数与多数的民主,是坚持求同存异,讲求合作、参与、协商、包容,以最大限度地包容和吸纳各种利益诉求的民主,是对间接民主、代议民主、远程民主的完善和超越的民主,是当代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是在重大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尽可能就共同性问题取得一致意见的民主。其实现的关键是要建立起完善的协商民主制度。  相似文献   

2.
专题协商是21世纪初在我国兴起的一种民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的基本国情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专题协商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提供不同利益主体的对话协商载体、创新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实现方式、推进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等制度价值。然而,在当代中国,协商理想与当前民主实践、协商目标和协商实效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张力,导致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在于程序规范的缺失。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深化专题协商的程序建设已迫在眉睫,党和政府应从规范专题协商的选题确定、实地调研、全面协商、信息反馈、跟踪问政等方面着手,不断完善专题协商民主运行的程序,进而增强专题协商的民主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3.
协商民主体系至少应当包含三个基本层次:(1)发生在政治共同体内部的民主协商过程;(2)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众直接互动的民主协商过程;(3)社会民众之间的有组织的民主协商过程.可以把发生在政治共同体内部的民主协商称之为“政治协商”,而把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众直接互动的民主协商和社会民众之间的有组织的民主协商,统称为“社会协商”.国家层面的政治协商具有间接民主的性质,而社会协商具有直接民主的性质.政治协商和社会协商可以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推进社会协商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民主功能.  相似文献   

4.
5.
6.
论协商民主在中国民主建设中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后期以来,协商民主理论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要看到,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协商民主之间是存在差别的。一是西方的协商民主与中国原有的政治协商制度有异;二是政治环境的差别。协商民主与中国民主并不相悖,虽然我们的国情与西方国家很不相同,但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民主形式,对于中国民主是有益的,应该借鉴和吸取。协商民主能够成为中国民主建设的重要形式之一。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应当善于领导协商民主。  相似文献   

7.
协商民主的中国视角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陶文昭 《学术界》2006,3(5):76-81
20世纪末期兴起的协商民主,在弥补传统民主缺陷,提升民主品质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成为世界民主理论和实践的一个热点。中国历史传统中蕴藏比较丰富的协商民主资源,现代革命和建设中创造性地进行了协商民主的实践。在新世纪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之中,重视和积极发展协商民主,探索协商民主的新形式,并将各种民主形式结合起来,将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8.
协商民主理论是20世纪后期以来西方社会兴起的一种新型的民主理论,它的兴起和发展为中国探寻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提供了一个可以借鉴的视角。协商民主理论和中国政党制度在根本原则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它的兴起和发展不仅有利于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而且有利于中国政党制度应对其所面临的各种挑战,对中国政党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更是具有重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从参与到协商:当代参与型民主理论之前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民主并不是政治生活的独特现象,而是人类公共生活的内在特征。参与型民主是人类公共生活中的一种自我实践,是公民角色得以形成的基本场所。民主的实质是实现人对自我的真正控制,而这需要在政治生活以外的广阔社会领域中实现全面的参与。人们直接参与公共生活的最重要领域是那些与他们的生活最密切相关的事务;通过对这些事务的参与和决策,才能最终实现对政治生活的参与。近代以来的自由主义民主并未充分实践民主的实质,相反却使得政治生活远离了个人而走向了精英垄断。参与型民主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由主义民主的缺陷,对于维系一个公共性的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而近年来新兴的协商民主,便利参与型民主从理想变为了现实。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将协商民主正式写进党代会报告,是十八大的重大历史贡献。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具有鲜明的特点和独特优势,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继承和发扬中国的政治文化传统。协商民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协商民主制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1.
农村基层民主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缺少的环节。解决当前农村基层民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协商式民主是完善农村民主政治建设的可行性选择。协商式民主更符合民主精神的本质,有利于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有利于构建新型基层行政关系。发展协商式民主,要建立健全系统化、规范化的协商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基层协商民主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省级层面的顶层设计、协商主体民主协商意识和能力、基层协商民主平台搭建、基层协商民主程序完善、基层协商民主成果应用和落实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其深层原因主要与民主传统缺失、法治保障匮乏、一些协商主体履职水平不高、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和长效机制不健全等有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切实加强党的领导,拓展基层协商民主的渠道,提高基层协商主体参与能力,健全基层协商民主制度,注重基层协商民主成果应用,营造协商民主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13.
协商民主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不论是宏观上的新农村建设还是微观领域的新农村建设,都为协商民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协商民主以不同的形式实现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和地方政府的主导作用,二者形成了良性的互动,保证了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重点,有力地推动了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中国政治协商民主制度的主要形式和典型形态是以人民政协为组织形式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本文主要探讨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中国协商民主制度的探索和创立。  相似文献   

15.
协商民主是自由平等的公民基于权利和理性。它通过集体与个体的反思、对话、讨论、辩论等过程,形成合法决策的民主体制和治理形式,具有整合利益、化解矛盾、形成共识及凝聚力量的功能。协商民主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高度的契合性,且能够发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功能。当前,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需从培育协商的民主文化、赋予协商的发展效能和健全协商的民主程序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6.
协商民主: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生长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个国家的政治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应该从政治文明的发展程度来衡量。建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需要找到适合其发展的有效生长点。协商民主的本质内涵与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之间具有一致性,因此,发展协商民主,以推动政治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的内在要求。协商民主在中国场域的内在涵义及其制度保障、政党基础、文化底蕴和发展趋势等方面的内生资源,不断的、积极的开拓着中国协商民主的可发展空间。中国协商民主在政治制度、社会治理、基层民主和公共参与四个层面的实践形式丰富多样,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发展、深化和完善。  相似文献   

17.
论协商民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晚期出现的协商民主理论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民主理论模式,它可以在古希腊民主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原始存在,它是传统民主范式的复兴。协商民主强调民主的协商性、决策的合法性、协商的平等性、公开性和责任性是对西方竞争性民主模式的反思和替代。  相似文献   

18.
协商民主与政党制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协商民主是20世纪后期以来西方社会兴起的一种新型民主理论,尽管目前其实际运行的经验还不是很多,但是已经引起了众多中外学者的关注。协商民主关怀的核心是立法和决策达成的形式,而政党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基础,是立法和决策形成的重要参与者。因此,协商民主情境下必然涉及政党和政党制度,现有的政党制度虽然不能按照协商民主的路径行进,但是无论是竞争性还是非竞争性政党制度,都能够从协商民主的理念中获得知识资源而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协商民主的制度化建设之路,既面临如何有机嵌入既有国家制度体系的问题,也面临如何与既有制度体系的整合与重构问题,成为协商民主制度建设必须因应解决的关键问题。鉴于此,本文提出:在科学构建协商民主制度的基础上,循着政策→法规→法律→宪法的路径,逐步将协商民主融入国家各项制度体系,并进行制度化整合,旨在实现协商民主制度与既有制度体系的有序融合和改革重构。  相似文献   

20.
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理论解读:三种理论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对中国政治协商制度作普适性的理论阐释。比较多党合作制政党理论、协商民主理论和法团主义理论对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的解释,可以发现多党合作制实乃中国的宪政结构,在现实的情景变化中没有突破性的发展。协商民主理论拓展了政治协商制度的民主价值,特别是一些协商形式与协商民主有相似之处,但是政协组织自身的局限性和协商主体地位的不平等与协商民主的主旨大异其趣。法团主义则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角度来理解政治协商制度,把它视作一种职业、行业团体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更符合中国现实的利益结构分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