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在当前社会老龄化背景下,农村家庭养老问题日益突出。家庭代际关系正经历着一系列变化,父母与子女的代际关系状况将会对老年人生活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代际交换的视角通过对一个农村多子女家庭个案研究并对此进行深入分析,从父母与子女间延期交换、即期交换中子女性别的差异,代际交换关系背后父母养老资源的匮乏导致的养老困境以及女儿参与养老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湖北宜昌城乡老年人口状况问卷抽样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子代与父代间双向代际支持对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发现代际支持在父代与子代之间产生了“选择效应”,认为在现代养老模式的选择上,应充分肯定和发挥家庭的基础养老功能,积极发展以子女代际支持为核心的家庭支持体系,进而构建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3.
家庭代际关系与家庭养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家庭是老年人晚年生活的主要场所,子女是老年人经济抚养、生活照料及精神慰藉的重要依托,因而家庭是老年人供养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世界老年人口已占总人口的7%,我国老年入D到2000年将上升到1048%。面对迅速涌起的“银发浪潮”和我国“本富先老”的社会现状,家庭担负着更为重要的养老任务。家庭养老是我国养老的主要方式,而家庭养老是通过家庭代际关系体现的。因此,良好的家庭代际关系是保障老年入晚年生活和家庭养老的重要前提之一。代际关系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代际关系是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其既包括…  相似文献   

4.
我国人力资本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选择以及进一步对人力资本代际传递的影响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不论是从全国层面还是分不同地区来看,更高的人力资本不仅会显著提高家庭金融资产规模,而且提升了家庭对金融市场的参与从而提高家庭风险资产的比重。同时,人力资本具有显著的代际传递效应,父代人力资本越高的家庭不仅提升了子女重点学校的入学机会,也提高了子女的学习成绩。而家庭金融资产则强化了父代人力资本对子女重点学校入学机会的影响。家庭金融资产对人力资本代际传递的影响状况具有显著的地区差异,在东部地区家庭金融资产规模有助于提升子女的学习成绩,而在中西部地区家庭风险资产比重提升了子女入读重点学校的机会,这也反映出不同地区教育机会的不同。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社会代际关系由于自身所存在的内在张力,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现代化理论认为,随着现代化进程,家庭关系趋于核心化,父母对子女的控制减弱,人口流动,社会福利的发展以及文化价值的变迁等都是朝着不利于老年人的方向发展的。我国由于自身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丰富性和特殊性,代际关系出现了与现代化模式不一致的特征,对当前代际关系的研究,必须将其放在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背景中去探索。  相似文献   

6.
我国传统社会代际关系由于自身所存在的内在张力,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现代化理论认为,随着现代化进程,家庭关系趋于核心化,父母对子女的控制减弱,人口流动,社会福利的发展以及文化价值的变迁等都是朝着不利于老年人的方向发展的。我国由于自身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的丰富性和特殊性,代际关系出现了与现代化模式不一致的特征,对当前代际关系的研究,必须将其放在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和社会背景中去探索。  相似文献   

7.
孙涛  李志鸿  王硕 《东岳论丛》2024,(3):141-151+192
通过构建三期代际交叠模型,使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2017年、2019年微观家庭数据,深入探讨人口流动情况和家庭人口年龄结构影响社会养老保险需求的理论机制,并对二者影响社会养老保险需求的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1)人口的流动性特征会降低其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意愿。(2)家庭老年抚养负担越重,对个体参保需求形成的挤占效应越明显,导致个体对社会养老保险的参保意愿降低。相反,若家庭面临的少儿抚养压力较大,个体可能会为了减轻子女未来的养老负担而提高自身的参保意愿。(3)人口的流动性特征和家庭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社会养老保险需求的影响主要通过改变养老保险满意度和异地赡养负担实现。  相似文献   

8.
将利他主义的代际效应引入理性成瘾模型中,发现利他主义的养育子女行为与对子女代际健康有负外部性的吸烟行为同时存在的根源在于父母忽视了吸烟的代际影响,从而导致非理性的行为决策。使用CHNS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估计父母吸烟对子女健康的代际影响,发现父母吸烟会导致子女健康水平下降21.5%—26%。进一步将代际效应细分发现,后天效应可以有效规避,先天效应的危害要大于后天效应,孩子在整个成长阶段都会受到先天效应的影响。接着,从消费的"替代效应"和"偏好效应"角度阐述其内在的行为机制,并进一步估算出吸烟引起代际健康的经济成本。研究扩展了理性成瘾理论,主张从源头禁烟,为公共政策制定者提供政策参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全面了解农村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状况,有助于消解老年人等于“无用”之人的年龄歧视,助推国家养老战略的适时跟进;关注家庭关系和家庭结构对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的影响和制约,有助于探究促进老年人口劳动参与的家庭和谐之道以及建构养老的良性代际互动模式。基于2018年CHARLS数据库的研究分析发现,当前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以家庭整体需求为主、以家庭为主要劳动场所,参与面广,部分中、高龄老年人仍参与劳作,且劳动类型的灵活性较强,照料劳动主要指向高强度孙代照料。家庭关系中,农村老年人对子女的经济支持显著增加其劳动参与的可能性,而子女对农村老年人的经济支持显著负向影响老人参与非农工作。在家庭结构方面,健在子女数量显著负向影响农村老年人参与农业、非农劳动和农业受雇;健在儿子数对农村老年人参与农业自雇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同时,农村老年人的劳动参与也是其“教育红利”“健康红利”和“婚姻红利”在老年阶段的延续,同时彰显了两性劳动参与差异与性别分工。  相似文献   

10.
文章提出一个精英代际家庭资本不平等传递的理论分析框架,借以评析中国改革开放前后各时期管理精英代际流动路径,以及家庭资本在这一过程中的传递机制,并运用2012年上海大学"社会发展与社会建设"六省市大型调查数据对其进行验证。研究发现:在改革前被切断的代际资本传递,进入新世纪时期实现完全转换;管理精英选拔始终重视政治忠诚和个人能力,只不过当前的"红"与"专"从优势条件演变为必要条件;在改革开放前后各时期内,家庭非制度文化资本存量较高的人始终保持获得管理精英地位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苏宗敏  廖敏 《家庭科技》2021,(10):34-36
我国家庭代际支持的困境 当前,我国家庭代际支持受到的严峻挑战主要来自以下3个方面:第一,人口结构变迁带来的养老压力.20世纪以来,人口老龄化浪潮席卷全球.我国老年人口数量为全球之最,还掉进了"低生育率陷阱".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全国2017年比上年出生人口减少63万人,人口出生率仅为12.43‰,比2016年下降0.52‰.2017年,我国的出生率比日本还低,自然增长率更是下降至5.32‰的超低生育水平.  相似文献   

12.
投资与赡养——关于城市居民代际交换的因果分析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城市居民代际间资源交换的模式并检验“父母投资有效地提高了子女为父母提供赡养的机率”的理论假设。根据对河北省保定市“老龄化及代际关系”抽样社会调查资料的分析,作者试图从父母为寻求老年安全所采取的策略出发,讨论父母对子女的投资与子女为父母提供养老帮助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对中国都市家庭养老机制提出相应的理论解释。研究资料表明,老年父母与其成年子女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资源交换。进一步的多元分析为父母投资与子女养老间存在的因果关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采用CHARLS 2013年全国基线调查数据,对当前中国家庭代际财富转移现状、动机与规模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主要结论有:1)中国家庭代际财富呈现向上转移的特征,同时年轻一代存在明显的"啃老"现象;2)父代对子代的财富转移主要由父代特征变量决定;3)子代对父代的财富转移由子代与父代的特征变量共同决定;4)收入是影响子代与父代之间财富转移的重要因素;5)农村父代对子代的财富转移偏向儿子,但女儿却更有可能给予父母财富转移;6)父母给予独生子女的财富转移规模更大;7)帮忙照顾孙子女会促进父母对子女家庭财富转移的可能性与规模;8)离家较远的子女给予父母更多的财富转移。  相似文献   

14.
借鉴代际关系理论、福利多元主义思想,构建基本养老保险、双代个体特征对家庭双向代际支持影响的分析框架,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相关数据,建立OLS和有序Probit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分析框架.研究主要结论有:基本养老保险"挤入"了亲代向子代的经济支持,加剧了逆向反哺现象;婚姻状态在生活照料方面具有显著的"互馈性";亲代学历具有经济支持"溢出效应";子代学历越高越容易出现"代际精神支持冷漠";子女提供的生活照料具有"母亲偏好".研究主要启示有:在加快社会养老事业建设的同时应适度提高农村地区养老金待遇,充分发挥婚姻稳定对家庭建设的双向促进作用等.  相似文献   

15.
王莉  王国军 《兰州学刊》2023,(3):126-142
农村中老年群体家庭养老观念根深蒂固,在现代化社会代际关系逐渐疏远的背景下,“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方式遭受冲击。代际关系变迁是否会促使养老方式由家庭养老转向社会养老?文章以农村中老年为研究对象,借助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开展实证分析,从个体代际关系亲疏的微观视角来分析传统家庭代际关系变迁这一社会宏观发展趋势对社会养老保险参与的影响。研究表明,代际关系疏远带来的养老焦虑会促使农村中老年群体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处理内生性问题后这一结果仍然稳健可靠。机制方面,代际关系疏远会降低子女对父母的经济支持,由此引发中老年群体社会养老需求。异质性方面,中西部地区中老年群体、“以房养老”及“自我养老”能力较低的群体、风险意识较高的群体在面临代际疏远导致的家庭养老风险时,通过参与社会养老保险来解决养老问题的可能性更大。  相似文献   

16.
中国式养老以家庭为载体,以孝道为内核,具有较强的本土特色和儒家文化色彩,但伴随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家庭结构的变迁以及社会流动速度的加快,家庭内部的代际支持渐呈弱化趋势。借鉴国际代际项目发展经验,发展社会层面的"代际共融"极具现实意义,既可以为政策创新提供新思路,助推养老服务走向精准,也有利于实现"老有所为"和"老有所乐"。文章借助百度和谷歌进行网页搜索,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中国代际项目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中国式养老与代际项目在家庭支持、文化传承和资源共享方面已呈现出融合的趋向,但在活动可持续性、区域和城乡均衡发展以及项目专业化设计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对此,建议围绕家庭支持、社区建设和文化共享,开展亲子、邻里和社会层面的代际活动,并通过政策引导、文化传承、教育共享和制度推动等手段推动实现中国特色的代际共融。  相似文献   

17.
以"孝"为主要形式和基本特点的中国传统家庭代际伦理,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效应.现代市场经济和随之而来的家庭结构的变迁对中国传统家庭代际伦理产生了重要而深刻的影响,并提出了建构现代家庭代际伦理的必然要求.中国传统的孝文化和孝伦理对中国现代社会的老年人保障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民主与平等的共进、权利与义务的共享共担是建构现代家庭代际伦理的总目标.  相似文献   

18.
"慈孝"伦理特别是"孝"的伦理是中国传统家庭代际伦理的独特表现形式,它具有非常复杂的双重历史效应,其消极方面主要表现为:父子(代际)关系极端不平等;移孝作忠;老年本位和过去本位;局限于家庭领域即私域,而对社会公共领域少有涉及。其积极效应主要表现为:孝是文化代际传承的重要机制;体现了纵向的代际思维方式;具有社会稳定功能和睦家功能。  相似文献   

19.
伦理与道德都是历史范畴。在传统家庭中,家庭代际伦理是家庭伦理的核心,维护这种伦理核心的家庭道德规范便是孝道。传统家庭代际伦理和谐与传统孝道建构的"以孝治天下"的国家和社会的治理模式有其合理性和历史价值。在当代中国改革发展与社会转型中,传统家庭代际伦理和谐与孝道面临有悖"善事父母"的突出问题,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继承和创新传统孝道。  相似文献   

20.
贫困代际传递的现象并非必然.基于社会流动理论视角的研究发现,家庭成员的职业收入、子女的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状况、家庭拥有的社会资源以及家庭成员的生活态度是影响城市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因素.针对这些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对城市反贫困工作具有深刻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