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务诚信是政府加强自身建设和赢得公共信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一个社会公平和公正的最基本保障。在对我国目前政务失信的表现和原因进行了分析的基础上,从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制度、加强监督、转变观念四个方面对政务诚信的构建进行了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2.
政务诚信有其内向方面和外向方面。然而,一般人对政务诚信的理解,却往往仅涉及政务诚信的外向方面,即政府对公民的诚信。政务诚信之内向方面即政务系统内部的诚信问题,应当引起人们的充分重视。与政务诚信的外向方面相比较,政务诚信之内向方面似乎更为基本,政务诚信之内向方面的建设也因此而似乎应当先于或重于其外向方面的建设。政务诚信之内向方面的基本要求,是根据政务系统之内部运作的特点而具体化的诚信要求,包括政务系统内部的上向诚信、下向诚信及同级诚信。  相似文献   

3.
在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建设中,政务诚信处于核心地位。以政务诚信带动整个社会诚信,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由之路。政务诚信建设是项系统工程,当前,要着力加强诚信体制建设、法制建设、制度建设、考评机制建设和电子政务建设。只有多管齐下,才能切实提升政务诚信的水平,打造诚信型政府,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4.
阮博 《重庆社会科学》2013,(12):109-115
政务诚信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目前,学术界围绕政务诚信的内涵界定、价值维度、现状分析、缺失根源、建设思路等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今后学术界应强化问题意识、对话意识、开放意识和实践意识,深化对政务诚信基本理论问题研究,并注重跨学科研究、比较研究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5.
当中国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阶段,政务诚信建设成为提升政府信任、解决社会信任问题的共识性路径。但在寻求解决信任问题、提出建设政务诚信的方案时,必须意识到的是,西方学术界以社会资本视角理解信任,是资本精神、交换经营意识浸淫到西方社会文化层面、日常生活领域和人的行为模式的结果,极具工具理性特征,不能以拿来主义的做法,直接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目标。因此,中国信任问题的解决和政务诚信的提升,应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避免资本原则和资本精神在政治、文化和日常社会领域的转移,摒弃社会资本视角下的信任理解,以资源而非资本为视角理解信任、解析中国政府信任问题,并以此为基础,突破运动式、口号化的政务诚信建设窠臼,在多元社会治理主体的结构化互动关系中开发、培育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资源。  相似文献   

6.
政务诚信作为实施国家治理必须遵循的政治伦理规则,反映了政府的内在道德属性,具有深厚的伦理意蕴。然而,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政务诚信缺失现象时有发生,由政策失信、权力失信、规则失信、政绩失信等引发的病症有所显现。因此,有必要从依法限权、政务公开、监督整合、信用评估、行政问责、行政伦理培训等方面入手,探索加强政务诚信的理想路径。  相似文献   

7.
政务诚信不同于政府公信力以及社会信任度,政务诚信是中观或微观层次涉及政府部门行政行为以及工作人员施政行为中的诚信问题.政务活动中的决策思维方式对政务诚信影响深刻,应特别重视决策思维方式所依据的价值观对政务诚信建设的影响.功利主义决策思维模式是导致政务诚信缺失的肇源之一,克服功利主义的思维模式偏向,建立道德价值导向的决策模式,是政务诚信建设以及提升政府公信力的合理决策思维路向.  相似文献   

8.
关注大学生诚信教育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人才培养的发展趋势,更是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必然要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飞跃,大学生诚信问题频频爆出,骗取助学金、考试作弊、无法偿还网络贷款等事件的发生,都反映了当下高校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存在缺失之处.因此,为有效提高高校的道德素质教育,通过法律规制的手段助力高校大学生诚信体系建构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9.
政务诚信可以从公仆理论、社会契约理论、政治德性理论和政治合法性理论中找到根据。公仆理论揭示了政务人员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状态,内在要求作为公仆的政务人员要积极履行政务诚信的天然职责。社会契约理论的逻辑前提、逻辑中介和逻辑归宿都确证着政务诚信。政治德性理论表明政治与道德不能无涉,它折射出作为政治德性之重要内容的政务诚信在政治生活中的无法回避性和不可割舍性。按照政治合法性理论的内在逻辑,政务诚信是政治合法性的可靠基础和重要来源,任何执政者若想具有坚实的政治合法性根基和避免政治合法性危机,就要做到政务诚信。  相似文献   

10.
政务失信现象在当下中国已经到了较为严重的地步。因为它涉及到中共执政合法性的巩固,涉及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重大问题,因此诚信建设尤其是政务诚信建设,已经成为作为执政党的中共急需破解的难题。而要加强政务诚信建设,一个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弄清楚政务失信现象产生的原因。从政治学的角度看,造成政务失信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民众怀疑政府是现代政治的一个定律,当代中国政治主体存在的政治行为的偏差,当代中国政治客体存在的政治参与之不足,当代中国政治过程存在的政务公开、公正与透明的程度不够以及经济发展之下存在的政治隐忧。  相似文献   

11.
公民国家认同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规范,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公民国家认同需要一定文化条件的支持, 政府的公共信任奠定公民认同国家的道德基础,政务诚信作为政府信任的核心价值是公民国家认同的重要伦理条件,而政务失信则是公民国家认同危机形成的文化原因之一。政治制度的改革创新是政府诚信形象重塑的第一步,也是公民国家认同信念增强的重要一步。促进公民国家认同,政府还要在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方面坚持诚信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论构建社会诚信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诚信是一个涵盖伦理道德、经济、政治、社会等领域的范畴。一个国家社会诚信水平的提高,诚信氛围的形成,离不开健全完善的诚信机制的保障和支撑。针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内在缺陷、制度缺失等问题,我们必须借鉴国外诚信机制建设的先进经验,建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诚信机制,包括诚信约束机制、评价机制、激励和监管机制等。  相似文献   

13.
曹志萍 《江淮论坛》2005,(1):173-176
会计人员诚信道德在市场经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弄虚作假”、“数字工程政绩”等以会计信息失真为突出现象的会计诚信道德的严重失落,给整个会计信息带来负面影响。面对我国目前会计诚信道德严重滑坡的现状,本文试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并就其如何重新构建提出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14.
我国自进入全面、深刻的社会转型期以来,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愈来愈严重的社会诚信缺失的问题.若不及早进行有效治理,将会极大地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进程.而在寻求治理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有效路径之前,我们有必要从传统诚信理念的局限、社会道德失范和制度不健全等三个深层方面探析造成目前社会诚信缺失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5.
行政法治是一国行政法实施和实现的基本理性判断,而行政法治中的价值选择是促成行政法治的前提条件。诚信价值作为若干价值中的一个其对行政法治所能起到的作用是其他价值无法取代的,它具有促成行政法治权威、行政法治自证、行政公信力和行政法治正当期待的意义。目前行政法治中诚信价值可由行政基本秩序由法律设定、行政法规范保持稳定、行政设定义务具有可实现性、行政执法行为保持同等对待、行政承诺行为必须兑现等范畴构成。要确立行政法治中的诚信价值,制定行政诚信法、减少行政权法外运作频度、行政权的行使归属于行政系统等是必须选择的路径。  相似文献   

16.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政务逐渐取代传统政务,移动政务凭借其在针对性、响应速度、覆盖率和可及性方面的优势逐渐超越了传统电子政务.随着3G的发展和"无线城市"计划的提出,3G手机作为核心的移动终端,将在"无线城市"和移动政务的建设中大展拳脚.届时,3G手机在移动政务中的应用也将推动政府公共管理模式和政府信息发布模式的创新,推动信息化的、无线的、高效的、透明的、互动型和服务型的新型政府的建立.  相似文献   

17.
实现党的领导法治化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党领导方式创新的必然结果,我们要深入贯彻学习 党的十六大精神,努力提高党的领导法治化水平。  相似文献   

18.
社会失信已泛化为普遍现象,法治化的进程也难脱离此种困局。在法治型构的过程中,理论阐释的学理分析存在从外部探究竟的嫌疑,要理清法治化过程中的真实样态,从内部看世界才是科学的方法进路。选取典型案例作为切入点,从法律制度、法律机制、法律裁决等多重维度入手,考察法治型构中的失信问题,并总结描述现行的诚信生成机理。这对于归结法治化进程中失信的内在症结,存在科学性与规律性的启示,是树立诚信法治观念与进行诚信法治实践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9.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法治建设是密切联系的有机统一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法治建设的崇高目标,而法治建设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保障与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0.
论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的科学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生诚信道德素质的培养,必须依托一套科学实用的诚信评价体系。构建大学生诚信评价体系,有利于大学生自身诚信品质的培养,有利于校园诚信氛围和社会诚信道德风尚的形成,对大学生、教育者以及学校和用人单位都是有益的。构建这一体系,应遵循科学性、导向性、全面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并合理运用大学生诚信评价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