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总是力求摆脱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而"本有"的提出则是海德格尔超越传统形而上学及其概念运思方式的集中体现。"本有"高于存在与时间,人归属于"本有","本有"自行隐逸,它是不可言说的,且是西方形而上学没有被思考的,它不只是反形而上学的,形而上学也在"本有"的发生中,为"本有"所居有。  相似文献   

2.
吴辉 《理论界》2010,(11):113-115
"此在"这个在海德格尔哲学中有着基础性地位的概念,对其的理解直接关系到对海德格尔哲学读解的程度,这不仅关乎我们对海德格尔哲学本身的理解,而且关乎它与传统形而上学的界分,可以说在对"此在"内涵的层层阐释中,我们可以看出海德格尔哲学是对形而上学的基本建制的一次伟大的颠覆,并且从"此在"和人的历史性"存在"的比照理解中,我们能看到二位伟大的哲学家海德格尔和马克思二者切中着同样的时代问题。  相似文献   

3.
传统形而上学把存在分裂为现象和本体两个世界 ,否定现象世界 ,追求本体世界。海德格尔把时间与存在联系起来 ,把时间阐释为理解存在的视域 ,他的时间是共时性的三维的时间。从这种时间观出发 ,海德格尔回到了人们生存活动的世界。通过这种回归 ,传统形而上学的现象与本体、主体与客体、人与世界 ,以及人本身、物本身的分裂等得到了克服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的哲学运思始终都是自觉地以形而上学的基础问题即存在问题为中心而展开的,并不属于传统形而上学的主导问题即存在者之为存在者的问题范畴。他希腊式的形而上学之思总是呈现出克服传统形而上学,尤其是笛卡尔以降的主体性形而上学的特征。把握海德格尔克服形而上学的立场和观点是理解西方二十世纪哲学走向的一个关键,在他的思想历程中,有三个环节或术语:解构(Destruktion)、克服(berwindung)、经受(Verwinden),这是准确理解他克服传统形而上学的枢纽所在。  相似文献   

5.
在古典形而上学遭遇"实体不可知"的困境时,康德采取向人类学转向的方式,即将真正的形而上学划归到作为主体的理性存在者的道德领域,摈弃了传统(自然)形而上学的本体进路;黑格尔通过辩证法对"绝对精神"自我发展及实现的解释来复辟形而上学的实体研究传统;马里旦则采用在神学背景下对人的存在作形而上学探究,并以实体性、关系性、目的性揭示作为实体的"位格"的本质.  相似文献   

6.
进入20世纪后,由于现代性所暴露出的弊端,形而上学便开始遭遇困难,以至于出现了“拒斥形而上学”运动。在这种情形之下,海德格尔虽然也批判传统形而上学,但他主张区分“存在”与“存在者”,并由“存在者”提升至“存在”,从而重建形而上学。很显然,海德格尔的建构是一种“追问根源”的理路。历史地看,这种理路在中国哲学已有悠久传统,而且现代中国哲学家也有不俗的理论建构。总之,面对现代性问题所引发的“哲学困难”,“追问根源”是完善哲学的有效途径。其实,不仅是面对现代性问题,面对任何“哲学困难”时,“追问根源”均是完善哲学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存在与此在的相互共属关系是海德格尔哲学的一个核心问题。世界、时间、语言是构成这一共属关系的三重维度。通过对存在与此在相互共属关系的揭示 ,海德格尔达到了追问存在之意义的现象学目标 ,完成了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克服  相似文献   

8.
田文娟 《理论界》2011,(12):64-65
本文根据海德格尔对"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问题的定性,探索这一发问的内在原因和重要意义,揭示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寻求"根据"传统的破除。  相似文献   

9.
论海德格尔“建构生成”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般认为 ,海德格尔的贡献在于唤起了被西方形而上学遗忘了两千多年的“存在”之思。这固然不错 ,但不能止步于此 ,而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追问 ,为什么西方形而上学如此长久地遗忘了“存在” ?为什么海德格尔能够重新唤起“存在”之思 ?要回答这些问题 ,就不能仅仅停留在思想的现象乃至事实层面 ,而应进一步深入到隐藏于其后并对之起决定性作用的思维方式层面。一、实体性思维方式———存在遗忘之源  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的扉页上引用了柏拉图的那句名言 :“当你们用‘存在着’这个词的时候 ,显然你们早就很熟悉这究竟是什么意思 ,不…  相似文献   

10.
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一书其要旨是解决“回到形而上学基础”的问题。这一问题既是针对整个哲学史的前提所做的追问,又是为了克服现代人日常生活的无根感受而发,因此是一个俯古察今的大问题。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通过对存在问题和人的问题、人的问题和世界问题、世界问题和生存问题、生存问题和真实超越问题的逐层考察,展示了一条“回到形而上学基础”的路。  相似文献   

11.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重新提出空间问题,以此为笛卡尔的"世界"分析作"补救"。海德格尔的生存论空间观开启了人类理解空间的新向度。相比形而上学空间观,海德格尔的空间观使得人与世界的关系更加紧密。海德格尔在这本书中将此在的空间性归结为时间性,这对海德格尔始终面对的存在问题来说,并没有体现出此在空间性应有的地位。本文旨在阐释: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的空间性对于此在的意义和时间性同等重要,它们同时规定着此在。而且,只有此在的空间性具备和时间性这般同等的地位,此在的本真存在才有可能。  相似文献   

12.
张秀华 《江海学刊》2012,(3):64-71,238
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立足历史视域与时间视野,都试图终结西方传统形而上学,虽然二者最终的哲学旨趣殊异,但对"人"和"人的世界"以及人"去存在"的实践活动等问题的关注,特别是在哲学的解释原则上,实现了视界的融合,并突出地指向:其一,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颠覆;其二,对生存论解释原则的彰显;其三,对人之存在的生存活动的关照;其四,对世界之存在意义的解读。因此,我们说作为后学的海德格尔不仅回应了马克思,而且昭示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意蕴。  相似文献   

13.
在海德格尔那里,“克服形而上学”并不是要摧毁形而上学,其根本动机乃是要通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努力寻求一种解说存在意义的新境域,从而得以在新的地基上重新经验形而上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14.
德里达的"解构"一词来源于海德格尔的"摧毁"概念,二者都是针对传统形而上学.然而海德格尔的摧毁通过追问"存在的意义"却固执于一个问题的意义.但德里达的解构策略作为一种游戏式反讽形式却允许形而上学解构自身.  相似文献   

15.
"时间"概念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形而上学的本质性视角.不论是从亚里士多德到黑格尔对时间概念的传统的理解,还是海德格尔对时间作存在意义的理解,都铭刻在形而上学的历史内部.这种铭刻在形而上学历史内部的时间在本质上都是一种当前的、永恒的、超验的时间.在德里达看来,传统形而上学是一种逻各斯中心主义,而要超越逻各斯中心主义,关键就在于超越形而上学历史内部对时间的理解.德里达把时间诉诸于延异、差异的踪迹.在这个意义上来说,德里达开辟了一条解构传统形而上学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6.
<存在与时间>之后,解释学沿着三条道路前行.后期海德格尔为探索性批判提出"视域"与"前-结构"等概念,这导致他自己的著作不再是解释学;而无视海德格尔自身这种发展的伽达默尔运用了<存在与时间>的基本观点:前理解、解释学循环、现象学视域理论并使之成为"哲学解释学"的基础;德里达则激进地挖掘海德格尔的解构面,批判与拆解环节,并且用它来反对他称之为"在场形而上学"的东西,在其中他包括解释学本身及意义与真理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7.
在海德格尔1928年夏季学期的讲座《从莱布尼兹出发的逻辑学的形而上学始基》中,“自由”成了核心关注之一,对于他整个思想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这个讲座从自由与命运、必然性、合法则性、约束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出发来理解自由,把自由规定为超越性和成为根据的根据,用它来统一作为“元存在论”(即作为逻辑学之形而上学始基)的哲学和《存在与时间》中的基础存在论,并试图从作为绽出统一性的时间性来解释这种自由的源起。这样的自由观念一方面与《存在与时间》一脉相承,另一方面表现出了重要的差别,成为海德格尔突破《存在与时间》之困境的一条新路,从而与其思想的“转折”有着根本性的关联。也正因此,这个讲座中的自由观念一方面更彻底地突破了西方传统,另一方面也显示了其“过渡”性质。  相似文献   

18.
关于何为形而上学的追问其实是一个形而上学思维的问题.在西方形而上学史上,对于形而上学的思考表现为两种类型:二分法思维与非二分法思维.康德与海德格尔分别为这两种思维方式之集大成者.从二分法思维出发,康德解决了"一即一切"何以可能的形而上学问题;从非二分法思维出发,海德格尔思考了"一切即一"何以可能的问题.而中观思维分别从二分法与非二分法思维的角度来看待与处理传统的形而上学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中观形而上学是康德与海德格尔形而上学之合题.  相似文献   

19.
海德格尔思想分期问题是国际哲学界一个聚讼纷纭的重要课题.着眼于海德格尔与形而上学的关系,可以合理地将其思想演进重新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现象学的十年阶段(1917-1927)、形而上学的十年阶段(1927-1937)、克服形而上学阶段(1937-1976).这种不同于传统主流观点的划分策略,不仅能够更加凸显海德格尔与西方思想传统尤其是形而上学之间的互动,而且也有助于更为清晰地展现海德格尔思想的具体走向乃至其自我反省的力量.  相似文献   

20.
时间是哲学的重要课题,本世纪更为哲学家关注,海德格尔以其名著《存在与时间》昭世:时间原本就与哲学所思之根本—存在内在地联系着,对时间之真实意义的阐释决定着形而上学的命运。海德格尔的哲学是受胡塞尔哲学的启发而成立的,在胡塞尔的现象学中,形而上学已开始回归时间,此一时间被称为源始性时间。以往的哲学家没有提出过(或没有认真研究过)时间的源始性问题,因为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传统形而上学相信,源始性的唯有“存在”,而“存在”是超越时间(空间)的。他们至多是在主客体关系的格局中,从不同方面探讨了时间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