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永清 《学术月刊》2022,(3):172-182+224
1990—1999年是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拓展与突破阶段。研究者对反映论与主体论、生产论、价值论之间的关系,文学的认识性与审美性的关系以及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性等文学反映论基本问题作出了新理解;对文学反映论新理论命题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理论反思、学理批判。王元骧于1993年开拓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实践偏向新理论路径。童庆炳于1999年提出了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的新论断即文学审美反映论、审美意识形态论是文艺学的第一原理。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存在着三次较为显著的理论偏向:其中的“实践偏向”发生在拓展与突破阶段,其他两次分别是“确立与巩固期”的“认识偏向”,“恢复与反思”以及“发展与深化”阶段的“审美偏向”。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论在拓展与突破阶段还存在着对文学审美反映论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关系重视不够,以及对实践意涵以及实践与认识、审美三者关系的理解与把握还缺乏必要的理论自洽、系统化等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2.
文学与理论,向来被视为并行的双轨,但用来指称文学的概念总不免僵化之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迁移,概念的指称总需要充入新鲜的血液.文学在语言、文学性和通俗文学等方面都存在许多需待探讨的问题,当下的文学研究与文学观念也有重新探讨的必要.这里的一组笔谈希望能够引起有兴趣的研究者的讨论.  相似文献   

3.
陈长利 《兰州学刊》2011,(9):137-141
文学接受是文学的效果和产生基础,文学形式是文学存在的标识与构形,意识形态是社会对文学及接受的组织,也是文学进入社会的现实方式与途径,它们是一个文学事件出现的基本关系系统。它们作为中国当代文论建构的三个基本关系维度,是由现代文学理论方向即沟通文学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当代我国文学理论存在特点即个别研究与综合研究的分离、文学本性认识的深化即"关系性"存在等方面决定的。  相似文献   

4.
当前学术界借助"社会理论"对文学所做的种种政治色彩浓厚的分析,有相当一部分既无真正的政治目标,更无实现这些目标的依托,而这关键是缺乏对文学整体的尊重与信心。文学不只是形象化地反映时代,更是开拓着时代的可能性,因为文学的历史有自己相对独立的起源与目标。只有当文学研究者共同维护一个活的精神传统时,文学研究的政治期许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5.
赋体文学与小说两种文体在发展过程中相互渗透和影响.近五年来,研究者们对赋体文学的客主问答叙事体、反复敷陈的铺叙手法、“遂客主以首引”的结构方式以及“卒章显志”的讽喻功能及题材等方面与小说之间的联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尤其探讨了俗赋中存在的叙事要素与小说的关系.同时认为古代小说中赋作的出现,不仅拓展了小说的叙事模式,而且丰富了小说的表现手法.赋与小说关系的研究正在逐渐成为新的学术研究热点,但很大程度上还缺乏理论引导,很多研究者并没有找到适合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传统的理论,因此在研究深度上还有欠缺.  相似文献   

6.
文艺学跨学科研究包含两种范式:以文学自身为本位的研究和不以文学自身为本位的研究。1980年代以文艺心理学、文学语言学为代表的跨学科研究,经历的是从范式二逃向范式一的过程,1990年代之后以文化研究、文学生态学为代表的跨学科研究则表现出逆向选择的特点。特定范式的选择,决定了研究者的研究思路、理论取舍、对学科的特殊贡献与学术盲点;同时,两种研究范式之间的转换也折射出与文学研究密切相关的社会语境、学术氛围与学者研究志趣等方面的微妙变化。  相似文献   

7.
王东  张慧霞 《天府新论》2011,(3):104-108
社会学方法的本土化离不开对中国国情的关怀。"关系社会"是社会学方法本土化视角下最具方法论意义的国情之一。社会学研究的选题、调查现场的进入、调查研究的具体实施都必须考虑"关系社会"这一国情。这一国情中,社会学方法的应用过程就是在经营一个庞杂的社会关系,研究者与调查者的关系、研究者与被调查者的关系、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关系关涉到社会调查的各个环节。社会学方法本土化的途径有赖于在整个社会调查过程中,研究者对"关系"的敏感性,在各操作步骤方法方面考虑关系社会带来的利与弊。  相似文献   

8.
宋诗的历史地位、审美价值得到重新认识 ,大家名家的研究不断深入 ,一些中小诗人也逐步引起注意 ,重要的诗歌流派得到了梳理讨论 ,诗歌与文学其它门类的关系以及诗歌创作与宗教政治、风俗习惯等方面的“外部关系”也得到一些初步审视观照。研究视野不断开拓 ,理论方法不断改进 ,研究者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也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9.
近几年来,民族文学理论界大为活跃,悬而未决的民族文学划分依据问题再度引起民族文学理论工作者的重视。归纳各家之言,可分为作者族属决定论、生活题材决定论、语言文字决定论、综合兼顾论和民族共同心理素质决定论五家之说。分歧之大,一时难以取得一致意见。根据目前的讨论情况,我觉得有必要强调与该课题相关的三个极为重要的理论前提。 一,民族文学的划分依据问题不纯属文艺学问题,它涉及文艺学与民族学双重理论。文学民族性问题的真正解决是民族文学的划分依据这一课题解决的直接的理论前提。所以,有必要把马克思主义文艺学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理论辩正地结合起来,研究面临的问题。 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文学处于多层次的系统关系中。系统的关系不同,其意义、性质有别,因而也就可以对文学做出多种具体的规定。文学在这一系统关系中的意义,性质代替不了它在另一系统关系中的意义、性质,对文学在某一系统关系中的具体规定代替不了对文学的总体规定。解决民族文学的划分依据,首先得弄清文学在此处于汁么样的系统关系之中,然后做出其具体规定,把具体规定与总体规定有机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张霖 《中州学刊》2007,(1):239-242
20世纪90年代文学转型是当代文学研究中的热门话题,然而在近10年中,这一问题未能有效推进,其症结在于研究者忽略了90年代文学发生的本土语境,仅仅依靠西方理论来解决中国问题,从而导致“断裂”说的流行。相反,如果研究者将90年代文学转型纳入80年代文学参照系中进行考察,就会清晰地看到90年代文学转型的发生与中国现代文学间的紧密联系,从而更加准确把握文学史发展的脉络。  相似文献   

11.
中国当代文艺学研究的走向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从文学研究向文化研究的转换成为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清醒地认识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的关系,把握文学的载体和媒介语言的变化,应是当前研究文艺学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网络文学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一种研究对象大概是在2000年前后。十年来,研究者从网络文学的内涵、特征、文体、价值、传播以及网络文学与网络技术的关系、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的关系等诸多方面对网络文学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很好地推动了网络文学的发展,对网络文学理论的形成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当然,其问题也不容回避,诸如研究与创作严重隔膜、研究深度有待提升、理论研究严重滞后等,都是日后的网络文学研究所必须避免的。  相似文献   

13.
确认社会学研究方法在文学文本分析中具有转换的广阔空间,探讨如何转换,是文学批评抵达文学性的重要一环.以戈德曼的发生结构主义的文学研究方法为个案,发现在解释文学的社会、文化语境等因素方面,戈德曼的理论是有其价值的.但是,这种方法不能完全充分地揭示文学性产生的原因.当戈德曼的发生结构主义研究方法将研究者引到文本层面之后,可以与走向对人物心理世界的分析相会合、与象征系统中的隐喻意义解读等方法相会合.在文本分析层面,我们与戈德曼的文学社会学研究方法会合还有极为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知音》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接受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一些年来.学术界对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理论性质的界定一直存有争议:有的研究者认为是批评论,也有的研究者认为是鉴赏论.还有的研究者认为是批评论和鉴赏论。实际上,这几种理论界定都未能完整、准确地把握《知音》篇的理论底蕴。笔者认为①,刘勰的《知音》篇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阐述他的文学接受理论思想的专论,应该将刘勰的《知音》篇界定为“文学接受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国内学界对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及其与文学关系的探讨渐多,但是直接以“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为题的论文还较少。以文学为中心视角,在借鉴国内文学研究者的成果基础上,参考了国外学者的专著;既有对该理论的宏观梳理,又有对男女作家自然写作个案的分析,试图对这一新的文学批评做一个相对全面而深入的论述。论文涉及该文学批评的基本概念、形成条件、文本特点和批评特色等。作者认为,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融合了女性主义批评与生态批评二者之长,在生态学术的热烈探讨中,将成为有前途的文学批评。  相似文献   

16.
在后现代仿真语境中,看到传统的文学现实性理论之弊端是必要的,认清它的形而上学依据也是至关重要的.然而,理论之用应该只在于其方法论意义,它能够帮助我们从各种角度去理解文学,理解文学所展示的无边的生活与复杂的人性.让理论走下神坛,让文学亲近多彩的生活世界,同时,还要为文学向我们展示可能的世界留有一方领地,这是每一位文学研究者的责任所在.  相似文献   

17.
城市同文学,越来越成为一些研究者注意的主题。而对于“香港,其城和文学”这个题目,研究者应该给予的注意会更多些,因为香港文学同其所处都市的生存环境之间有着异常密切的关系,尤其是七十年代以来,香港文学或发展、或窘迫,都与香港经济成长与社会转型相联系,而“1997”将带来的社会变动也使香港文学开始“移步换形”。这里要探讨的正是这个题目的一个侧面。香港文坛曾蒙受的“文化沙漠”的恶谥如今早已消隐,人们看到20年代末期以来香港文坛时有文星汇聚,文阵对垒,但香港文学更具有自身地位的,恐怕还是始于香港经济高飞的70年代。而此后资讯发达,开放自由,人口移游急剧的香港商业社会的形成,更是直接影响了香港文学复杂而多样的面貌。  相似文献   

18.
社会的急剧变化 ,导致了文学批评的快速嬗变。在农业社会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是文学为政治服务 ,强调文学的教育、认识、审美功能 ;在工业社会 ,提倡文学为人民服务 ,为社会主义服务 ,强调文学的娱乐、宣泄、审美、认识、教育功能 ;在信息社会 ,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更加宽泛、宽松 ,趋向于整合 ,文学的功能将以审美为主 ,并把审美、娱乐、宣泄、认识、教育五大功能加以整合。  相似文献   

19.
“少数民族民间文学”这一概念从逻辑上来说,与汉族民间文学相对应,然而,它们各自民族文化背景却不尽相同。倘若站在中原汉族文化的立场上研究少数民族民间文学,那么,研究者与研究对象之间便隔着双重的文化屏障:一是研究者所具有的社会文化心理,一是研究对象所处的社会环境。 所以,在探寻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历史发展线索之时,首先应解决文化后进少数民族民间文学的形态生成问题。只有在文学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独立生成之后,文学才真正开始有了  相似文献   

20.
郭辉 《学术论坛》2012,35(7):185-188,204
空间认识论是文学空间的必要前提和深层结构,历观文学对空间的理解和表述,随着空间认识范式的变化,文学空间经历了从静态物理空间到精神心理空间再到当下动态多元空间的历程。在当代空间转向语境下,重审文学与空间认识论的历时关系,从社会文化语境理解文学,再现文学空间,并见出文学与文化之复杂关联,对深化文学空间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文学空间理论构建中,必须避免将"文学空间"缩减为"文本再现空间"以及忽视文本审美纬度而一味趋向大文化研究等研究取向,多元性、开放性、异质性等必将成为文学空间理论必然的文学空间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