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认为目前撰修多卷本文献学史适逢其时。首先,这是蓬勃发展的文献学学科建设的需要;其次,文献学理论建设以及断代、专科、分支文献学等领域不断深入的研究成果为文献学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次,初具规模的文献学通史和专题文献学史也为多卷本文献学史的撰修打开了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谢国桢把目录学、版本学与学术发展、治史实践联系起来考察,见解独到。他采用辑录体体例,对明清野史笔记资料做了较为全面的搜集整理,编纂了《增订晚明史籍考》等多部目录学著作,引导和帮助了众多研究明末清初史的学者;他把版本学提高到科学的高度来认识,在版本鉴定方面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他寓文献学思想于文献研究的实践当中,强调研究文献学要实事求是,努力扩大历史文献研究的范围,重视古籍的现实实用性,主张加强对古代文献的保存和利用。  相似文献   

3.
我校历史系讲师王炜民参加编写的《中国历史文献学》一书,已于一九八九年九月由书目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杨燕起副教授、暨南大学历史系高国抗副教授担任主编,另有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云南大学、西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十几所高校的同志参加了编写。该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从历史文献学的学科体系,历史文献学与时代、与历史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理论上的探讨。中编划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两宋元明、清代、近现代及现状与前景几个阶段勾勒出了中国历史文献学发展史的轮廓。下编分目录学、传注学、校勘学、版本学、辨伪学、辑佚学、史源学、编纂学、藏书史等专题叙述了历史文献学的分类学科,并介绍了历史文献学的相关学科与相关文献。从历史文献学理论、历史文献学发展史、历史文献学的分支学科和相关学科三个方面阐述,并尝试建立中国历史文献学学科体系的著作,该书尚属国内出版的第一部。  相似文献   

4.
随着史学的发展以及史学跟社会生活关系的更加密切,人们加强了对历史文献的整理、研究和使用,从而推动了历史文献学的进步。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历史文献学成长起来了。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史书部类趋于定型,另一个方面是史注取得了巨大成就。史书部类的趋于定型,是史书在数量上迅速发展和种类逐渐增多的要求。史注的巨大成就,表明了史学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出现了不断扩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史料学"、历史文献学与史学史有各自的内涵与学术特色,在治史中,单一的"史料学"眼光会造成严重的学术偏差.在史学史研究缺位的情况下,也可能形成对某些历史文献的讹误认识,如对清朝修改前三朝实录普遍性的偏见就因此而形成.所以,文献史料的运用,要建立在历史文献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所谓的"史料学"不能自成一学,不可依赖.而对许多历史文献的认识,往往必须从史学史的研究中予以定性和定位,以免深陷于学术误区.  相似文献   

6.
黄爱平 《江淮论坛》2012,(1):138-142,133
明末清初是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传统学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转折阶段。随着朴学思潮的勃然而兴,文献学研究领域也呈现出新的面貌,考证、辨伪等传统的研究方法重新受到学者的重视,书籍的典藏、刊刻逐渐兴盛起来,目录、版本等专门的研究领域出现转机。凡此种种,文献学各个领域自身的发展变化,既促成了明清之际学术潮流的转换,也奠定了清代文献学发展鼎盛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该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藏文史书《汉藏史集》的文献学特点进行了更为深入和细致的分析,揭示了《汉藏史集》有关区外文化对吐蕃文化影响的有关记载,同时探究了作者所要展示的历史观及文化观念,指出该书的史学价值。  相似文献   

8.
我国文献学的现状及历史文献学的定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文章认为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文献学发展较快 ,盛况空前 ,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影响了学科建设、教学、科研和学术交流。改变这种状况的当务之急是做好文献学的分级分类和定位工作。由于文献学是一门具有边缘性、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 ,主张把文献学既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门类 ,又作为一级学科对待。下属中国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两个二级学科。每个二级学科又包括若干个三级学科。文章指出 ,由于文献学的交叉性特征 ,在根据文献学上所规定的研究范围、方法、理论等分别研究各门学科的文献时 ,就出现了专科文献学。历史文献学曾经代表整个中国传统文献学。随着专科文献学著作的不断出现 ,历史文献学的专科文献学性质和地位逐渐形成定局。代表整个中国传统文献学的任务已由中国古典文献学接替了。  相似文献   

9.
《我国文献学的分级分类表解》评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鑫义 《学术界》2005,(3):115-121
中国文献学学科体系改革势在必行。文献学学科体系的改革应与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水平相适应。冯浩菲先生的《表解》颇有新意,但也有值得商榷之处。以整理和研究古代文献为对象的学科称“古典文献学”不能完全涵盖其研究对象,叫“历史文献学”又容易产生歧义,叫“古代古献学”比较好。古代文献学应该设置古代文献学的理论与方法、传世文献整理与研究、出土文献整理与研究和古代文献学史4个下位学科。作者在此基础上设计了中国文献学学科体系表。  相似文献   

10.
赵淑梅 《理论界》2005,(5):127-127
本文探讨了文献学的源流,分析了古典文献学与现代文献学,论述了两者相互交融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我们中华民族的内在精神蕴涵在古典文献典籍中,中国古文献学要与时俱进,既要探讨历代学者研究古典文献的内在精神实质,又要在继承中有所发扬,发掘我们民族发展的源泉,以其作为今天文化建设的一个支撑,进而创建具有现代特色的中国古典文献学理论体系,充分发挥中国古典文献学在当前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略论文献学的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献学是一门传统学问。文献学有其缘起、形成和发展的悠久历史,构建一个适用的文献学学科体系是当前的紧迫任务。文献学有不同的体系和范畴,其体系的构建涉及诸多方面,近乎每门学科都可以有自己的专科文献学,如历史文献学、文学文献学、经济文献学、医学文献学、化学文献学等。  相似文献   

13.
论中国古代文献学的优良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记录 《殷都学刊》2011,32(2):35-41
中国古代文献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概括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其一,崇敬文献典籍、重视文化传承成为文献整理者的自觉意识;其二,树立了实事求是的文献整理原则和求真求实的文献整理宗旨;其三,文献整理体式丰富多彩且不断创新,适应了文献典籍极其丰富和人们从不同角度诠解文献的需要;其四,摒弃了文献整理形而下的观念,有着文献整理旨在阐明义理和经世致用的价值指向;其五,自觉摆脱琐细考证,不断进行文献学方法的总结和理论探讨;其六,重视完善自我,关注文献学家的修养。继承这些优良传统是当今文献学发展的必由之途。  相似文献   

14.
张美莉 《船山学刊》2010,(2):175-178
文献学家陈垣发凡起例,对文献学进行了一系列的建基工作。以此,结合陈垣在文献学研究领域的卓越成就及学术思想,论及了其目录学、校勘学、古典文献学及文献学人才培养,指出其所归纳的义例和原则,至今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文献学是指对文献的收集、整理、利用进行研究,探索其规律,从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学问。司马迁是继孔子之后系统整理文献的第一人,司马迁编纂《史记》的过程是他对文献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和编纂的过程,也是其文献学思想形成的过程。因此,司马迁不仅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历史学家也是杰出的文献学家。他在文献学实践中所体现出来的理论思想为历代许多史家所称颂,对今天的文献学工作者仍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献学按其所研究的文献的产生年代不同,可分为古典文献学和现代文献学。元代马端临是公认的我国历史上卓越的文献学家,1928年我国第一部古典文献学专著——《中国文献学概要》(郑鹤声、郑鹤春编,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的诞生,标志着我国古典文献学已进入理论研究阶段,它是我国古典文献学的典型代表作,它是我国两千多年来古典文献研究之集大成者,它的体系非常完善,全书共分为七章:导言、结集、审订、讲习、翻译、编纂、刻印。作者在例言中认为:“结集、翻译、编纂诸端,谓之文;审订、讲习、刻印诸端,谓之献。叙而述之,故曰文献学”。此书的出版,为我国现代文献学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我国现代文献学体系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影响。八十年代初期,由于文献数量的激增、文献载体、内容、记录方式的变化,越来越多的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研究讲求将对文献的历史研究与思想理论研究相结合,并侧重于对文献的文本内容作出理论探讨和思想解析.《共产党宣言》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研究需要借助MEGA,同时又不能过于仰赖MEGA,中国学者应该勇于对其进行文献学研究,得出属于自己的研究结论.《共产党宣言》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学研究主要是对《共产党宣言》的“三个稿本”进行解读与分析,涉及到的关键问题有:《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创作过程中的相关问题研究、“三个稿本”的文本内容解读、《共产党宣言》创作史中重要文献之间的对比研究、《共产党宣言》创作史中的理论问题研究、青年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比较以及《共产党宣言》七篇序言的文献学研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该文试图从甲骨文、金文的角度,对殷商的原初史料进行解读。近年来在殷墟以外的周原,陆续发现了原初史的甲骨文新资料,这些实证表明:原本落后的周族始祖,并未延续夏族独自发明的特有的文字系统(迄今考古学未能证实其实际存在),而是继承、使用了敌对的殷商王国的文字——甲骨文。20世纪我国考古学诞生之后,在古文献学传统的记载中,尧舜禹、夏王朝是"文献学存在"的;然而在考古学的意义上,偃师二里头文化仍不能验证"夏王朝"的"考古学存在"即历史真实存在。今后我们还应坚持强调年代测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原初史提供更多的、合乎科学思维的考古数据,作为进一步研讨的坚实基础。该文试图运用现代科学思维,来解读殷商世系和天干十日的考证。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文献学的发展和演变受社会变迁和学术衍化影响至深。先秦的文献整理和研究脱胎于社会变革和百家争鸣,有着明确的政治目的;两汉经学发达,文献学领域弥漫着崇经的思想;魏晋南北朝社会动荡,玄学兴起,文献学呈现多途发展的趋向;隋唐王朝一统,文献学表现为反思和总结的特点;宋元学术文化繁荣,理学发达,文献整理和研究多有拓新,文献辨伪、考订、校勘等均打上了理学印痕;明代文献整理研究与阳明心学纠缠在一起,出现诸多矛盾现象;清代征实学风盛行,文献整理重视证据,其理论和方法开了近代以来文献整理的先河;近代西学东渐,传统文献学与西方学术接轨,逐步完成向近代的转变。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古代文献整理与研究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继承和创新并重,整理文献与经世致用并举。  相似文献   

20.
学科体系的确立和规范是学科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从学术谱系来看,民国时期,中国文献学作为一门现代学科的体系建构和演进轨迹清晰可循。20世纪20年代初,梁启超提出“文献学”“中国文献学”概念并以西方学科理念框定中国传统学术,开启了民国文献学体系建构的先河。在梁氏文献学思想的影响下,郑鹤声兄弟完成了第一部以“文献学”命名的学术专著《中国文献学概要》,其构建的“大文献学”体系奠定了中国文献学的学科基础。随后的三四十年代,以“校雠学”命名的章节体著作大量出现,这些学术专著在文献学理论、方法和历史方面为构建学科体系做出了重大贡献。与此同时,一些校雠学著作还保留了传统史书的编纂方式和体例,此时的文献学学科体系仍处于不断调适中。民国时期文献学体系建构经历了从“以西范中”到“援西入中”的转变。考察这一时期文献学体系的嬗变,可以为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提供历史鉴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