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幼学琼林》的编写体例及其内容十分注意儿童的常识积累和词语积累,具有类书的功能。这些特点既能使学习者学到百科知识,又能积累大量的词语和典故,对语文教学,尤其是写作教学及写作教学教材的编写具有重要的影响。同时,其编排体例又对学习者的类型化思维起到训练的作用,为现代语文写作教学提供了许多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
钱基博是民国时期著名的教育家和国学大师.他在1924年为中学生编选的《国学必读》一书,纲举目张,选文精审,在考虑到当时中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现实需要的同时,也兼顾了各个朝代的文章,成为当时影响较大、流传甚广的国学普及读物之一.钱基博特别强调文学可以“通国学之邮”,故单独拈出《文学通论》作为上册.下册《国故概论》分别按通论、经学、小学、史学、子学来进行辑录,体现了钱基博的“国学分类”思想.《国学必读》对今日之“国学热”或不失为一种反思和参照  相似文献   

3.
《国学季刊》与中国史学近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学季刊》标志着20世纪上半叶北京大学的国学研究水平,展示了北大的学术特色和学术风格。《季刊》产生于北大特有的学术氛围中,在对“国学”的含义有了进一步理解的基础上,提出了“整理国故”的主张。伴随着中国史学近代化的进程,《季刊》以其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拓展新的研究领域、历史考证学的新成就、重视新发现的史料、介绍和引入西方的学术成果及资料等史学近代化的主要特征。《季刊》在许多方面还显示了其特有的编辑特色,并在当时产生了影响,对后人有所启发。回顾《季刊》的成就,对于研究北大学术和20世纪中国史学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对礼法观念的承载和传播是传统社会法律启蒙教育所具有的特质与功能。《幼学琼林》是明清以降蒙学的重要教材,其《讼狱篇》炼词精整、广搜众采,皆传统法律文化之名物掌故,颇为博瞻。其对"无讼"、"贬讼"的宣扬,对德教与刑罚并施的主张等,虽可说是编者对礼法观念的体认,实为对明清之际明刑弼教的迎合,也是当时法律知识宣讲渠道之一。作为道德教化下的情理关怀与教育,《讼狱篇》注重教育方法的采用,以典释礼律,事理并举,正反教育,堪比跨越识字阶段到阅读典籍阶段鸿沟的桥梁,是儿童从认字学故走向读经识礼的过渡。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后,为学习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配合过渡时期总路线宣传推介,《联共(布)党史》成为全党乃至全国学习苏联运动的重要文本.《人民日报》充分发挥其议题设置功能,对《联共(布)党史》学习运动进行多方位的舆论发动、方法推介和经验总结,对于扩大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影响,推动过渡时期总路线学习和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深入实践发挥重要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弟子规》看国学教育的情感向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弟子规》是当前在幼儿教育、基础教育阶段最被国学教育者看好的古代蒙学教材,其内容中的三个珍贵内核———“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构成一条情感教育的主线。“入则孝”是感恩的教育,“出则悌”是尊重的教育,“泛爱众”是关心的教育,终极指向是提升受教育者的情感品质。而这正是国学教育的宝贵特色。  相似文献   

7.
国学是活的     
徐宏力 《社区》2014,(23):7-7
我让学生读《周易》,他看我的眼神像观察出土文物,精细而好奇。“算命很荒唐,对吧?”我问,他没回答,我知道说到点上了。  相似文献   

8.
《磐石杂志》由北平辅仁大学中华公教进行会青年部全国指导会于1932年创办。其时,正逢日本侵略意图渐露、华北日益危急,中国命运问题成为时人关注的焦点。因此,自创刊至1935年期间,研讨中国自身的历史文化问题构成这份公教杂志的重要内容,以致使得以宗教为主的杂志带有宣扬国学的味道。这说明在国难的背景下,关心公教的人士更加急迫地思考如何将公教与本土文化进一步融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统观《磐石杂志》此时期的相关言论可以看到,通过几年的努力,已逐渐清理出努力精研国学,并将之更加深入地纳入到公教教育体系的新思路。这个思路不仅符合时代要求,且就此形成了一个为之贡献智慧的青年学人群体。  相似文献   

9.
评梁启超的《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梁启超后期的《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为切入点,着重分析梁目产生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目录学思想,较客观地评价了梁目的历史意义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0.
国学是"一国固有之学术",自有其历史积淀与普遍价值.今天是历史的延续,因而国学也是当代所承袭的学问,具有现实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1.
无锡国专是现代教育史上重要的国学教育机构,这里不但聚集了一批诗词研究专家,而且还培养了一批现代词学研究人才,他们的词学研究既带有传统学术的印记,又具有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学术品格,无锡国专是考察中国词学现代转型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2.
证明了函数级数一致收敛的一个充要条件 ,进一步讨论了函数级数一致收敛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13.
国学经典教育能够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伦理和人格修养,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防御和调节能力,让大学生深入了解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财经类高校领导在理论上要认识到国学经典教育在本科教育中的重要性和意义,重视国学经典教育,并在具体政策上实施正确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前我国关于代位权行使过程中必要费用承担的规定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很多的不足。对于代位权行使过程中必要费用的承担要区分债权人胜诉和败诉两种情况,否则对于债务人来说显失公平。债权人胜诉时的必要费用由债务人承担,但债权人败诉时的必要费用则可能由债权人自己来承担。关于必要费用的范围,在今后的立法改革中应当明确把诉讼费剔除出去,以消除现在存在的争议。当债权人胜诉时,次债务人承担诉讼费后,其可以不当得利为由对债务人行使偿还请求权,这就形成了另外一种法律关系,与目前诉讼费由次债务人承担的规定也并不矛盾。明确必要费用的范围,区分债权人胜诉和败诉两种情况是今后立法改革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5.
随着国外语言学家和教育家对泛读在语言学习中的作用的日益重视,许多国内学者也开始对泛读在中国英语教育中的现状进行审视,提出了“泛读课应怎样上”等实际问题。某些高校也成立了泛读精品课程的教研项目,旨在改良泛读课程的能容,提高对泛读的重视程度。顺应这样一个潮流,笔者想借鉴西方语言学家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成果,谈谈我国泛读教育的现状,并思索中国未来泛读教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商人、传教士与西方"中国学"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820年代起,来华英美新教传教士和商人通过他们在中国创办或支持的出版媒介和他们的著作,批判并否定在此之前以耶稣会士为主的天主教传教士对中国的认识与研究.他们认为中国文明是一种停止的、没有历史的文明;中国的民族特性是由排外、迷信和其他恶劣品质构成的;中国法律和司法制度则是以残忍、腐败为特征的,而这又与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密切相关.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西方关于中国的研究和著述越来越多地展现中国的负面形象.  相似文献   

17.
在中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语境中,相关传记文本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综观美国本土学者与华人学者有关20世纪至今中国小说家的传记,相应文本的考察视域展现出社会历史分析、文化地理批评、心理分析、性别批评、文献考据与文本细读相结合的态势,从而体现出美国现代汉学领域的有关研究在视域转换与发展趋势等层面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与18世纪法国的“中国热”和20世纪中国对法国文学的大规模引进相比,19世纪上半叶,中法文化关系实际上处于一个相对沉寂的阶段。而自第一次鸦片战争起,中法关系更是发生了逆向转化:伴随着侵略者步伐陆续来华的法国人对中国的态度从仰视一变而为俯瞰,法国报刊中随之充斥着对中国的负面报道。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就在这样恶劣的外部环境下,我们依然可以在法国著名作家笔下找到充满“诗情画意”的“文化中国”形象。如此悖论般的文学现象缘何产生?本文拟通过对雨果、戈蒂耶等著名作家作品的个案分析,厘清它们与生发于18世纪、形成于19世纪的法国汉学之间的关系,并由此进一步探讨汉学建构形象的功能。  相似文献   

19.
我国古代儒、道文化审美内质的差异,引导了古代诗坛对“清水芙蓉”与“错彩镂金”两种美的高下评价。诗词用典作为“错彩镂金”美特征之一,历来不为多数诗论家提倡。但作为表达思想、传达情感的通约方式,古代诗词用典自有其独到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30年海外汉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影响甚大,主要表现在:第一,海外汉学对20世纪中国文学散佚资料的搜集、整理作出了巨大贡献,某些海外汉学著作本身就是极具参考价值的重要文献;第二,海外汉学促进了大陆文学评判标准的改变;第三,海外汉学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拓宽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