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新苏南模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进程中成功的实践形式,是科学发展观理论在苏南的生动诠释,其对"苏南模式"的新超越,突出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发展理念上,坚持一个目标,即追求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在发展手段上,实行"两手"并举,市场与政府协调有力;在发展动力上,弘扬"三创"精神,致力率先发展;在发展路径上,实现四大超越,推进科学发展。从"苏南模式"到"新苏南模式",苏南人民的创造性实践初步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公平与效率、政府与市场、精神与物质、公有制与其他所有制、增长与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充实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2.
新苏南模式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苏南地区形成的新型多元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苏南经济焕发出勃勃生机,但同时也潜藏着隐忧。苏南地区应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把利用外资、引进技术与实现技术的自主创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统一起来;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改变以GDP为中心的政绩考核方式;加强苏南各县市之间的合作,努力构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激励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3.
"十二五"时期,是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苏南地区更是要走在江苏的前列,争取早日实现现代化。苏南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与在实践中走出来的苏南模式是息息相关的。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的情况下,现代苏南模式要继承苏南模式的核心价值,把握好转型发展、创新发展和开放发展的内涵,积极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发展传统文化产业,增强模式的内生动力,助力江苏早日实现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苏南模式从上世纪80年代的以集体经济为主、社区政府主导乡镇企业的发展旧模式,演变为以国资、民资、外资三足鼎立,混合性的所有制结构为主要特征的新苏南模式。通过对新苏南模式和温州模式的所有制结构进行比较后发现,新苏南模式表现出外向型、股份化、规模化,集体企业仍占有一定比重的特点;温州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则表现为合作化、个体私营经济为主的特征。苏南股份制企业的高比重和集体产权退出形成的政府财力,有利于共同富裕;温州较高比重的私营经济是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拉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主要阐述了苏南模式的历史由来 ,分析其曾经辉煌与后来相对落后的原因 ,提出在新的时代背景与外部环境下 ,应该通过不断的改造、创新 ,创造出新的苏南模式。  相似文献   

6.
新苏南模式的实现路径研究——以无锡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苏南在经济国际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重新确立了发展的目标和发展路径,形成了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园区经济为载体,以混合所有制为支撑,以城乡一体化为形态的“新苏南模式”。无锡新区作为其中的重要代表,在“新苏南模式”的发展中率先采取了若干富有远见和创见的举措,并形成了值得关注、研究和学习的发展路径。无锡新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新区的行政主体资格问题始终未能得到解决、机构和编制尚未完善等,因此,无锡新区应根据新区实际,加快实施综合体制改革,通过不断开拓、创新,使得无锡新区“新苏南模式”能够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和成熟。  相似文献   

7.
“新苏南模式”是苏南人民为促使城市与农村、人与自然、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协调发展而开拓出的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树山在“新苏南模式”指导下,借鉴蒋巷、艳阳与旺山经验,以苏高新集团为投资主体,以城市资本进行新农村建设,体现了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致力于实现市场管经济发展、政府管社会发展的格局。在实践中也遇到了诸如资金回收压力大,旅游管理问题突出,旅游竞争力提升困难等问题,可以采取正确处理农企关系、充分争取政府支持、开辟多种收入渠道等措施予以应对。  相似文献   

8.
新苏南模式:乡村振兴的一个解释框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苏南模式作为一个“主动式”与“内源式”的乡村建设实践范式,为理解中国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一个解释框架。研究发现,在乡村振兴与区域协调发展的话语下,苏南乡村城镇化在经济增长动力、产权结构形式、经济增长方式、乡村发展目标上均产生了质的转向,主要以制度创新为实践驱动,从而消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在振兴理念上,通过户籍制度、就业机制、社会保障机制的变革,以促进城乡融合;在振兴手段上,通过“三集中”的实践策略,以落实乡村有效治理;在振兴指向上,通过多元合作与网络化发展的路径,以建立一个“村庄空间—中心社区—城镇地域”多中心的城乡融合共生系统。  相似文献   

9.
根据笔者多家苏南乡镇企业的走访和典型调查实际 ,罗列了“苏南模式”的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一些改制为民营企业的“一刀切”现象 ,归纳出“唯我第一”、“产权私有”、“政企决裂”、“合并一统”等错误论调对嬗变发展的苏南乡镇企业的严重影响 ,并剖析其理论背景状况。  相似文献   

10.
苏南模式的演进及其对创新发展模式的启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苏南模式的演进反映了我国经济转型的三个方面:一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二是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三是增长方式的转型。最初的苏南模式率先推进了前两个转型,其后又在体制、增长方式以及政府作用这三个方面的创新有了突破,从而导致新苏南模式最终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形成。苏南地区率先达到了全面小康社会水平,开始了率先推进基本现代化的进程。新的目标和新的矛盾,又推进了苏南模式的进一步创新,由此创新了现代化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1.
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理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作为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深厚的以人为本的精神,而这一精神恰恰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又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前提。然而,在现阶段,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还面临种种制约因素,但执政党有智慧也有能力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统领作用。  相似文献   

12.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命题,是马克思主义关注社会发展的核心。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坚持全面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是我们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和根本目的;是检验我党在新时代执政能力的标尺;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高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当代中国的实际运用,是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中蕴含丰富的科学思维方法。立足于方法论的高度把握科学发展观,实现思维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深入解读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关学智慧:首先表现在对社会实践过程的审美追求的系统的、自觉的认识上,强调了审美价值在人类社会实践中的根本作用;其次是对马克思提出的“美的规律”的内涵从更深刻的层次加以理解;再次是通过对现实与未来的和谐的明确揭示,拓展了人类对于和谐美的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15.
科学发展观的伟大理论,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推进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五年来的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未来发展都是源于科学发展观:收获新成就、站上新起点源于对科学发展观的不懈践行;树立新思想、凝聚新共识源于对科学发展观的深刻领会;分析新形势、把握新机遇源于科学发展观的有力指导;明确新任务、谋求新发展源于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6.
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体能动性的统一,它是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深入学习与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紧紧抓住以人为本这一核心。  相似文献   

17.
科学发展观及其指导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科学发展观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上的社会进步发展观的新发展。它的内涵是,以人为 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理念;促进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保持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原 则;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目的和体现。科学发展观是我们一切工作的指南。  相似文献   

18.
科学发展观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当今世界发展趋势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历史依据;我党历史上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渊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是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9.
论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科学发展现的提出源出于当下中国诸多重大问题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相遇,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当代价值必然会凸显出来。以人为本就是最好的回应,是对曾令马克思为之苦恼不堪并曾长期困扰人们的人类历史之谜的真正揭示。其中的“人”,只能是“现实的个人”,而不是抽象的人,更不是抽象的、无人身的理性。以人为本是以“现实的个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中处于核心地位。深入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现中的核心地位,对于构建中国特色的和谐社会主义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