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西部大开发战略理论与模式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中均衡增长理论与非均衡增长理论以及现有西部开发战略模式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西部大开发应以非均衡增长理论为理论指导,实施以优先发展中心城市为主导的城市化战略。  相似文献   

2.
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但经济的高速增长并未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相反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观,应将以物质财富的扩张为中心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尽快转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实现人本经济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共同富裕"是邓小平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归宿.为实现"共同富裕",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区域均衡发展战略局限性的基础上,邓小平根据新形势提出了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通过20年来的实践,区域非均衡发展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促进了我国经济整体上的高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使沿海地区经济高速增长、结构升级优化、体制创新加快;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创造了条件;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区域发展战略理论.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如何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在长期实践中提出共同富裕论中的先富理论、特区理论和"两个大局"构想以回答这一问题.这正是他非均衡发展的经济思想的集中体现,而这种非均衡发展是以达到均衡状态为目的的.深入研究邓小平同志这种非均衡发展的经济思想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现在的西部大开发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演进和布局调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从发展经济学理论的角度,论证我国历史上区域经济发展均衡战略和非均衡战略的得与失,提出了树立以人为本、统筹区域发展的观念、实施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的对策思路,即实行新的区域经济战略布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以及组建都市圈、明确经济中心、打造经济区等。  相似文献   

6.
开发欠发达地区 ,促进区域经济平衡协调发展 ,是一项长期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开发目标是多重的 ,在以经济目标为主的前提下 ,还涉及社会发展目标、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等。在促进增长基础上 ,要有效解决公平与效率的关系。在现代新兴产业优先发展的同时 ,如何实现传统产业的再发展 ,缓解就业压力。在发展路径上 ,是采用均衡增长还是非均衡增长等。这一系列问题无疑是存在矛盾和冲突 ,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和冲突 ,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全面进步 ,人类可持续发展是大有裨益的。一、经济目标与生态目标的冲突区域开发的目标通常有经济目标、生态目标和…  相似文献   

7.
我国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在转变经济体制的同时,没有转变增长模式.以经济高增长为目标,用资金高投入为支撑的"投资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使中国保持了年均9%的经济增长率,但却未能走出"高投入-高增长-低效率-高投入"的怪圈,同时还要付出高昂的"增长成本".作者认为,要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摒弃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转变发展理念,深化体制改革,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经济法作为一门以解决发展问题为功能、以促进社会发展为依归的"发展法学",实现整体、公平和持续发展是其应有之义。处于现代经济转型时期的中国,非均衡性是社会整体发展的一大显性特征,经济法作为"经济调节之法""促进均衡发展之法"自应作出积极回应。从应然逻辑而言,既要在促进均衡目标导向之下发挥政府适度干预的市场外部均衡手段,又要在尊重市场价值规律基础上优先市场差异主体自主发展的市场内生均衡手段。基于此,解决我国整体非均衡发展难题必须从政府对市场主体的规制保护、政府与市场作用之均衡调和以及政府内部纵横关系的再均衡三方面展开,以此形成政府、市场与公民的均衡发展局面。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三沿"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战略重点从"向沿海倾斜"实行大门户开放的区域增长极突破,实现我国区域经济从均衡发展到非均衡协调发展的转型,从改革开放试验区增长核突破,走外向型经济发展之路,从"增加对外开放城市"突破,走有序梯次开放开发之路."沿江开发"与"承东启西"是邓小平推进区域经济腹地开发、实施主轴发展战略的大举措.沿边后发协同战略是邓小平对区域经济梯度推进理论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非均衡发展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常态结构.本文通过梅州市地域结构现状的案例分析下,认为在非均衡发展战略下,要实现欠发达地区地域结构优化,区域内要在建立增长中心体系下进一步建立以点连线或网,点、线、面相结合的经济网络,区际间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经济联合.  相似文献   

11.
人口流动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解放后,人口流动始终是新疆重要社会现象之一.其中比较集中的在50-60年代及改革开放后的今天.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流动,不仅仅是人的流动,同时也带动了技术、知识、信息的大流动,由此对不同时期新疆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辨析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它仅表示一种总量的扩张,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存在着效益低下、消耗过高、环境恶化、分配不公等许多问题;而我们所要的经济发展是在经济增长基础上出现的社会经济的多方面进步。  相似文献   

13.
辐射既表现为自然界不同物体间的能量相互传递,也表现为人类社会资源的互相流动.经济辐射理论既可以深化我们对扩大开放的新认识,也可以说明区域、产业等经济发展中的从非均衡到均衡过程.为此,我们在系统而全面地分析经济辐射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14.
经济非均衡发展规律与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应用非均衡经济理论,研究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非均衡现象,总结概括了经济非均衡发展规律的内涵,并对我国经济非均衡发展的客观性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经济均衡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代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关系的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大的阶段:一是1840—1949年,为外力(列强侵略)作用下的城乡分离的初步形成时期;二是1949—1978年,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城乡分离的进一步发展时期;三是1978—2003年,为市场机制作用下的城乡关系调整与城乡对立扩大时期;四是2003—至今,政府引导下的统筹城乡发展时期。未来城乡关系演进的趋势是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城乡地位的平等、城乡发展的互动、城乡功能的互补以及城乡空间的融合。  相似文献   

16.
论以人的发展为导向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中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场重大而深刻的变革。要真正使这一变革达到预期目的,必须明确基本导向问题。推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应该明确提出“以人的发展为导向”。从理论上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精华,也是当代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从现实角度分析,它是摆脱“GDP中心主义”惯性运作的理性选择;从未来趋势分析,则是适应中国新阶段人的需求发生新变化的必然要求。
以人的发展为导向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把握以下四个着力点:在需求结构方面,重在提高居民消费率;在产业结构方面,重在发展现代服务业;在要素投入结构方面,重在实现主体的自主创新;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重在寻求“天人合一”、绿色发展。
要做到以上诸点,不可避免地要触及深层的体制问题,尤其是以下四方面改革刻不容缓:第一,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解决“三个倾斜”问题;第二,改革城乡二元体制,推进城乡一体化;第三,按照“广义产权论”,构建环境产权制度;第四,促进政府转型,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系是一个极易被人们理解出偏的关系,借助“拉弗曲线”便能形象、透彻地分析他们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矛盾属性,揭示经济增长对社会发展影响的价值:总是存在着使社会发展获得同样价值的两种经济增长率。在此基础上可寻求两者均衡发展的规律:增长、停滞、调整的三段式循环规律和台阶上升式良性循环规律,为在实践中形成良好的经济发展战略开启有益视点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分析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安徽省实际,从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生及特征分析出发,讨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育环境的改善、组织发展的现状、进展与问题,并针对有关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思考与政策建议。提出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是联系社会各经济主体间利益互动的纽带,但现实面临着种种的困境和问题,使得在进一步探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研究中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作为社会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经济文化,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具有重要影响。目前中国经济发展中各种社会问题增多,与经济文化理念的偏差有关。按照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原则,推进经济与社会伦理转型,形成以包容性增长为特征的经济文化,是推动我国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20.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充分发挥公有制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作用,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充分发挥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构成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所有制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