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科学技术哲学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学科,目前学界对其研究方兴未艾。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科学技术哲学的产生渊源、学科定位、发展历程、学科板快、当前关注问题、未来趋势以及科学技术哲学发展面临问题的研究情况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
孙慕天教授是俄苏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奠基人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末他初涉这一研究领域,至今整整40载.在国内,他首创"苏联自然科学哲学"这一研究方向,创建了第一个研究苏联自然科学哲学的学术共同体;他率先阐发了20世纪60年代中叶以来,苏联自然科学哲学研究重心由本体论向认识论和科学逻辑转移这一重大变化;他首倡开展比较哲学特别是比较科学哲学研究,并以科学动力学为例,对西方和俄苏科学哲学进行了比较研究.孙慕天敢为天下先的学术创新精神值得自然辩证法业界学习.  相似文献   

3.
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学科初创于20世纪50年代,1986年获得硕士学位授权,1995年成为山西省重点学科,1998年获得博士学位授权,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重点学科。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2000年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4.
科学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它是人类能够更好地生活的基本保证,但并不等于生活的全部智慧.科学技术虽然给人类带来了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却不能为人类提供生活何以值得过下去的理由.该问题的解决必须依靠在正确的科学技术哲学思想指引下的科学教育,并从系统哲学、生态哲学和技术哲学三个维度,对如何提高和发展科学教育提出了初步设想.只有在正确的科技哲学观的指导下,科学教育的质量才会得以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提升才可能得以实现,人们才会获得更好的生活.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科学技术哲学脱胎于独具中国特色的自然辩证法研究;从自然辩证法到科学技术哲学,在学术走向世界、视野逐渐开阔的同时,也不免感染了正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的后现代相对主义瘟疫;科学技术哲学应当自觉地继承自然辩证法尊重科学、弘扬理性、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在哲学和文化层面上重新定位;必须高度警惕形形色色改头换面的现代蒙昧主义思潮。  相似文献   

6.
万长松教授的新作《歧路中的探求》与龚育之先生的《历史的足迹》、孙慕天先生的《跋涉的理性》一起,构成了我国俄苏科学技术哲学研究的"三部曲",是这一研究方向上的又一里程碑.该书作者不是孤立地研究俄罗斯科技哲学,而是将之置于俄苏哲学的历史背景中,重点分析了20世纪60至80年代苏联"新哲学运动"对俄罗斯科技哲学范式转换的影响,并基于新的研究范式和俄罗斯当代哲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对俄罗斯科技哲学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该书观点新颖、分析透彻、视角独特、文笔流畅,是一部自然辩证法领域的上乘之作.  相似文献   

7.
<正>黄顺基教授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一书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本书是"钱学森科学技术思想研究丛书"之一,主要内容包括:钱学森创建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历史背景、基本思想及其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钱学森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是科学技术发展  相似文献   

8.
自然辩证法,原本是19世纪中叶由恩格斯在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随着20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下半叶以来,由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汇流,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化与社会的科学技术化,它被拓展为包括自然哲学、科学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等在内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科学技术哲学。自然辩证法的范式的这一转变,主要反映在研究对象、学科内容和性质等所发生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20世纪科学技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20世纪科学技术的影响一是科学家们通过自然科学工作专业实践活动,探索、寻找并选择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其科学研究;二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20世纪成为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哲学基础,这些国家以国家教育的方式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以指导科学技术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极大进步.20世纪70年代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科学界的影响相对有所削弱.深刻分析认识其中原因,有利于我们在21世纪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0.
科学技术哲学就是自然辩证法是既成的历史事实。当年将自然辩证法改成科学技术哲学,并在后面加上括号,特意说明科学技术哲学就是自然辩证法,乃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时度势做出的决定。就学科体系而言,科学技术哲学的内容和观点继承了马恩所开创的自然辩证法;中国的科学技术哲学和西方科学哲学的重大区别就是它和自然辩证法的一体性。不容忽视的是,否认科学技术哲学就是自然辩证法不仅不符合历史和现实、有违整个科学技术哲学界的共识和情感,而且,有可能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尴尬和负面后果。保持科技哲学的教学体系和研究系统两层楼结构下的多元化格局,当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的科学技术观是其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哲学思想是毛泽东科技观的基础和核心,他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对科学技术的来源、本质和属性,对科学的研究对象,对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关系,对科学技术的认识功能、进步功能、国防功能和经济功能等诸多方面都有着独具慧眼的真知灼见.他发展了物质无限可分原理,提出了"基本粒子无限可分"的科学预言.梳理毛泽东的科技哲学思想,对于研究毛泽东的科技观,进而深入剖析建国初期的科技政策与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针对传统的科学技术观即单一的自然科学技术观的片面性,运用实践思维方式,阐述了人的现实活动机制--自然科学技术、人文科学技术、社会科学技术融为一体的综合效应,考察了马克思的"全面生产"--物质生产、人的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关系的生产--理论,并在其指导下,提出全面科学技术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地发展自然科技、人文科技、社会科技,并据此进一步讨论了科学技术哲学的门类构成及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3.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给人类社会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给社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哲学,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克服科学技术带来的负面影响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批判功能方面。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当代科学技术的价值批判功能,首先应对当代科学技术有一个正确而全面的认识;其次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再次是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4.
中国科学技术哲学研究起步较晚,因其年轻,不够成熟,尚有许多问题值得深入探讨。本文围绕科学技术哲学总论、哲学视野中的科学和技术以及社会技术哲学等问题,提出了共四类约30个理论问题,以期科学技术哲学界的关注和研究,并进一步推进科学技术哲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15.
前苏联科学技术哲学界把客观事实作为衡量科学技术正误优劣的惟一标准,而排斥价值判断;而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科学技术哲学界则把被冷落多年的价值标准提高到一个非常显著的地位。通过对比苏联解体前后科学技术哲学的这种变化,认为目前多元主义导向已成为俄罗斯科学技术哲学发展的主导趋势,并进一步分析了这一趋势的表现及其产生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6.
从科学技术总论的研究范式来看,科学技术研究大致经历了自然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科学技术与社会(STS)等过程.与以上过程相伴随,存在对科学技术加以支持和批判及社会批判的不同技术哲学研究传统及范式,这是一种外在视角的科学技术审视;科学技术的现实复杂性使得外在论无法透视其社会本质,从内在视角审视科学技术发展的STS研究也就应运而生.但是,STS研究缺乏哲学基础,其具有内在的逻辑结构,应该纳入STS哲学的研究范畴,这就是PSTS得以确立的基础.PSTS,是技术哲学与STS研究的有机融合,是一种新的科学技术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7.
在介绍卡尔.波普尔三个世界理论的基础上,分别从世界3的实在性和客观性是科学技术学建立的基础,世界3的自主性是科学技术学科体系建立的基础,世界3与世界1的相互作用是理解科学技术本质的基础,世界1的演化状态是科学技术分类的基础,世界2的中介作用是确立科学技术认识论的基础以及世界3形成的价值库是科技价值形成的基础等方面论述了波普尔世界3理论为科学技术学等学科奠定了哲学基础,确立了科学技术学的哲学本体论地位。  相似文献   

18.
本文考察和分析了科学技术哲学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确定了该学科的研究重点和内容,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了今后的奋斗目标和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学科点早期是东北工学院社科部的自然辩证法研究室 ,1985年成立东北工学院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 ,2 0世纪 90年代初 ,改称东北大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 1982年开始招收自然辩证法专业研究生 ,1994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科学技术哲学专业博士点 ,至今已有 2 9名博士生毕业 (现有在读的博士生 89名、硕士生 2 0名 )。本学科点现有教师 16名 8名教授 (其中博士生导师 4名 ,兼职教授 3名 )、4名副教授、4名讲师 ,承担着学校、学院的研究生及本科生的教学、研究生指导及各种来源的科研项目的研究任务。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哲学学科点在技术哲学…  相似文献   

20.
语言学与哲学的渊源已久,两者不能完全割裂开来。一方面,语言学为哲学服务,另一方面,哲学思想推动语言研究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发生“语言转向”,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形成泛语言哲学的研究态势。尽管“语言哲学”这个术语包含着不同的含义,但还是应分为“语言学哲学”和“哲学语言学”两大类。哲学需要研究语言来解决哲学问题,语言学同样需要进行哲学性思考,两者互为影响并促进各自的发展。随着语言学家对语言哲学思考的逐步加深,哲学语言学正在使语言学进入前所未有的哲学境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