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自晚清发端的民族复兴观念经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时期至九一八事变后形成广泛的民族复兴思潮,社会各界纷纷提出复兴之道。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侯外庐除通过历史研究探索民族前途外,在日本全面侵华带来的严重民族危机背景下,将近代以来独立富强、社会转型进步等民族复兴的主题具体化为对抗战建国、民族民主、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问题的思考,发表了诸如《抗战建国论》等大量时论文章,从抗战建国、民主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复兴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对国家前途命运的看法,形成了抗战背景下独特而丰富的民族复兴思想。与国民党人直接运用“民族复兴”话语不同,中国共产党及侯外庐等马克思主义者在抗战时期虽也不时使用“民族复兴”、“中国复兴”等话语,但更多的是运用“民族解放”、“民族独立”和中华民族的“新政治、新经济和新文化”等来表达他们的复兴之思。话语表达的差异,反映出的是特定历史环境中马克思主义者与国民党信奉的理论的不同以及由此选择的民族复兴道路的不同。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侯外庐坚信通过抗战建国尤其是推翻压迫人民的反动政府才能实现全民族的彻底解放,中华民族也才能够复兴。抗战时期侯外庐的民族复兴思想积极呼应了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理论和抗...  相似文献   

2.
费希特,近代德国著名的古典哲学家,《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是其爱国主义思想的代表作,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受到中国学人比较广泛的关注,得到迅速传播,是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复兴思潮勃兴的标志性现象,费希特则成为中国人民激励斗志、重塑自信的典型代表。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在中国传播逐渐深入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则是在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费希特爱国主义思想契合了中国学人确立民族复兴之志、探寻民族复兴之路、掀起民族复兴思潮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3.
文化能为我们提供民族凝聚力和精神动力 ,在民族复兴中发挥着先导与灵魂的作用 ;一个没有自己文化的民族注定要被人奴役 ;即使在经济发展方面 ,文化也会在制度和精神层面施加影响。因此 ,加强文化建设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题中应有之义。我们要建设的文化 ,不是一般文化 ,而是先进文化。建设先进文化 ,首先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其次要逐步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 ,使之成为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再次 ,应通过普遍的文化交往 ,批判地汲取资本主义的文化经验 ,借以发展先进文化  相似文献   

4.
费希特,近代德国著名的古典哲学家,《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是其爱国主义思想的代表作,在"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受到中国学人比较广泛的关注,得到迅速传播,是抗战时期中华民族复兴思潮勃兴的标志性现象,费希特则成为中国人民激励斗志、重塑自信的典型代表。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马克思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在中国传播逐渐深入的反映;另一方面,也是更为重要的,则是在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面前,费希特爱国主义思想契合了中国学人确立民族复兴之志、探寻民族复兴之路、掀起民族复兴思潮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5.
面对近代中国尖锐复杂的文化冲突,胡适提出了充分世界化的方案,试图克服各种变相的“中体西用”论及其中蕴藏的虚骄自大心理。这是一个被视为“全盘西化”论、强调自我反省和自强开放的中国现代文化建设方案。尽管其中的缺陷十分突出,但对推进中国的民族复兴大业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九一八"事变引起的民族危机,促进了民族复兴思潮的兴起。中国有识之士从不同的角度,积极宣传自己的民族复兴理论。其中,抗战民族复兴的各种理论,形成了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对中国社会的进步和中华民族的复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股思潮在中国现代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8.
民族复兴与民族精神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是党的十六大在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方面达到的一个新的高度.民族复兴仰赖于民族精神的支撑,民族精神只有以民族复兴为指向,才能体现应有的时代价值.在新的历史时期,民族动员具有政治动员不可替代的价值功能,因此,我们必须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先进文化建设的极为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百多年来中华儿女的理想追求,是中国共产党肩负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党反复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质上是中华文明在社会主义基础上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道路;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追求;到二十一世纪中叶,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实现共同富裕,建成富强文明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要标志。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增强忧患意识是当今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是我们党所肩负的伟大任务的客观要求。要正确认识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忧患意识,树立使命感和责任感,立足本职,真抓实干。  相似文献   

11.
民族意识是一个民族对本民族存在的客观状况的认识与定位。抗日战争中,中华民族对本民族的政治、文化、外交、军事、民族关系和社会心理等诸多方面的认识开始进入到现代阶段,淬炼并催生了以自信自立自强为核心的、和世界其他民族平等交往的现代民族意识的全面形成,使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基本完成现代化,成为复兴的枢纽。这种现代化意识始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建国后的现代化建设,并在今天继续为我们的和平崛起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的抗日持久战思想从中日双方综合国力对比的角度,将民族动员与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融为一炉,并在揭示持久战应对策略的过程中强化了民族动员,从而对激发民族热情,赢得战争胜利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的晋察冀诗歌运动是抗战文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由战地社和铁流社等新诗团体、在军队和记者群中活跃的诗人群体以及燕赵诗社等旧体诗团体开展起来的。这些团体通过街头诗等运动形式一起促成了晋察冀文艺的发展,并推出了一些杰出的诗人和作品。本文力图在翔实的史料的基础上,运用文史结合的方法对抗战时期的晋察冀诗歌运动做一下整体概述,再现当时的诗歌运动盛况。  相似文献   

14.
抗战时期,湖南人民积极开展募捐活动,慷慨解囊。募捐的主要形式有献机运动、征募寒衣、义卖、献金、出钱劳军等,并表现出形式多样、范围广泛、组织有方、数额巨大等特点。湖南的募捐,鼓舞了抗日将士的士气,有力地支持了全国的抗战。  相似文献   

15.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在积极推进政权建设、经济建设的同时,因势利导,从始至终地开展节约运动。陕甘宁边区的节约运动,不仅一贯强调在日常生活方面进行节约,更为重要的是,边区还调动一切积极因素,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努力开展生产节约、建设节约。由于各级领导身体力行,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陕甘宁边区的节约运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其中积累的各种经验,至今仍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中等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教育规模扩大、教育布局渐趋合理、教育质量有所提高。战时中等教育既有强烈的战时特征,又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这一时期中等教育的发展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主要是由于国民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正确措施的缘故,其次也是由于广大师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使然,还有就是国统区战时经济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上的保障。  相似文献   

17.
文章主要探讨抗战中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始后,南京国民政府对八路军的军械补充问题。按照双方当初达成的协议,八路军作为国民革命军作战序列,其待遇应与其他国民党军相同,但实际上除了编制内的军饷和被服外,国民政府极少给八路军补充武器,仅给予必要的弹药。随着八路军的发展,蒋介石更担心其势力尾大不掉,1940年前即停止对八路军的武器弹药补充,不久又停发了八路军的医疗等物资和军费。虽然国民政府对八路军的军械补充较少,也不积极,但这些军械装备对抗战初期的八路军还是起到了一定的帮助。探究抗战期间南京国民政府对八路军的军械补充问题,可以作为考察国共第二次合作的一个独特视角。同时,探究此一问题,也可借此明了共产党是怎样在抗战艰难的情况下一步步壮大,最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对抗战史的研究必须坚持正确历史观的指导,必须要用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  相似文献   

18.
抗战时期延安木刻版画创作在现代中国绘画史上独树一帜。这批在当时特殊的历史环境和政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延安木刻家及其作品,除了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和战斗性外,在艺术上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主要表现在延安木刻版画艺术在民族特色方面的执著追求。延安木刻家们将西方木刻"拿来"时,"择取中国的遗产,融合新机"(鲁迅语),走出一条别开生面的木刻版画创作新路。抗战时期的延安木刻版画对新中国美术产生过深远而复杂的影响,确有深入研究和重新认识的必要。  相似文献   

19.
走私贸易是抗战时期中国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它或多或少地影响到抗战时期敌我双方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因此,国民政府相当重视缉私问题,国民政府应对日寇走私策略演变的统一缉私制度尚能适应形势的需要,但略显迟滞,消极应战的政策和措施居多,不过国民政府的缉私制度在抗战中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和中华民族凝聚力的迅速提升是紧密联系的。分析并归纳了其原因,论述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凝聚力提升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以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