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目前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已经达到6500万吨。针对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力能力的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以系统科学视角从理论和实证角度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分解为四个因子。通过主成分回归发现,水资源禀赋等自然生产力因子是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本因素;机械化率等技术生产力因子和耕作制度等管理生产力因子是主要促进因素;政策生产力因子影响不太显著,却是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稳定因素。在目前生产条件下,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改善农业基础条件,提高技术投入,选择良性生产模式,改革耕作制度,发展多熟制的间作套种,是今后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粮食安全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问题一直是世界性重大问题,备受世界各国政府及专家学者的关注。作为我国传统农业大省的江西省,是我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之一,其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状况在我国粮食生产格局中一直占有重要地位。基于粮食安全视角,分析江西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现状与潜力,提出提高江西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五项政策建议:构建耕地严格保护与科学利用的长效机制,保障耕地资源安全;构建抵御自然风险与规避市场风险的长效机制,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长效机制,保障粮食科技支撑安全;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保障种粮农民收入增长安全;完善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保障粮食永久安全。  相似文献   

4.
以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资源替代领域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现有文献的研究规律与研究特点、存在问题与不足。根据分析成果,提出基于综合生产能力的粮食生产资源替代机制研究的拓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粮食安全的核心基础和重要内容,科学把握其影响因素及程度是采取相应措施和制定政策的逻辑前提。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现代化因素贡献率为74.82%,传统生产方式的贡献率为10.96%,两类影响因素存在显著差异。但从因子得分来看,现代化组成指标的得分相对较低,仍是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的桎梏。因此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要素,强化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支撑要素以及健全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保障要素是未来政策的取向。  相似文献   

6.
全国及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确保我国粮食安全的一条主要途径,而准确把握影响全国及主产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对制定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一、模型的建立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时期和一定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由各种生产要素综合投入所形成的、能够相对稳定地达到一定水  相似文献   

7.
《小康生活》2006,(4):7-7
记者从农业部新闻办公室获悉,从今年起,农业部全面启动实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将进一步优化粮食品种品质结构,充分发挥主产区和大型垦区作用,加快优势粮食产业带建设,力争“十一五”期间平均每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亿斤,粮食单产提高1个百分点,到“十一五”期末,力争粮食平均亩产达到650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0亿斤水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行动将着力提高五个能力:一是提高资源保障能力。2006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目前水平;全面开展耕地地力建设,力争到2010年使2亿亩中低产田的基础地力提高一个等级;灌…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利用灰色关联度模型,通过对影响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六个主要因素与粮食实际产量之间的关联关系进行定量研究及定性分析,实证考察了各个因子不同时期对东北地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核心基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有力保障。然而,在当前国家粮食安全面临新挑战的情况下,中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资源环境立法保障在立法指导思想、立法保障体系、市场机制建构、立法保护力度等方面存在诸多缺陷。为保护涉粮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进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中国必须在可持续发展观与资源环境安全观的指导下,完善涉粮资源环境立法保障体系,积极建构涉粮资源环境市场机制,加强涉粮资源环境立法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是一个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大省,有着发展粮食生产的优势和潜力,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产区,为国家做出了重大贡献,社会效益十分显著。粮食生产在全省农村经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在农村总产值中粮食产值占50%多,在农民收入中有60%以上来自粮食生产,但是,粮食生产的优势并未转化成吉林省农村经济发展的优势,一些现实的障碍因素,使吉林省形成了粮食越多,财政越穷,农村经济发展越滞后的恶性循环。如何使产粮大省及早走出这种困境,是实现吉林省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