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康敏妤  杨娟 《南方论刊》2007,(9):61-62,67
人权作为一种普遍道德权利,不应当只以西方人权为标准,在讨论人权和中国传统文化关系的时候,应当立足于中国的社会历史和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中寻找、提炼那些符合人权原理的思想和精神,而"礼"所追求的和谐精神中隐含的人权因素,正可为人权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找到连结点。  相似文献   

2.
以个人为基础的权利概念进入中国后,基于自身文化传统和现实情境的近代国人一方面对权利概念内涵的个人要素有所体认,另一方面又有意识地对其进行限制与修正,最终没有形成西方以个人为正当的权利理论而是倾向于强调个人与社会共同构建权利正当基础.近代民权与人权概念的运用、演变及交锋集中反映了近代国人对权利正当性的思考.近代中国权利正当理论的探讨有助于理解中国权利文化特性、推动权利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3.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二战期间日军性奴役"慰安妇"事实日渐广为人知并超出了亚洲范围,而且作为妇女人权问题被国际社会关注.联合国人权机构从1992年开始持续审议"慰安妇"问题,在"慰安妇"受害事实的认定、"慰安妇"问题的法律责任划定以及如何解决"慰安妇"问题上,形成自己的立场和见解并以此一再告诫日本政府.联合国人权机构由此成为解决"慰安妇"问题以及维护历史真相的重要参与主体.令人遗憾的是,日本政府一再拒绝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拒不接受解决"慰安妇"问题的建议.更有甚者,日本一些政客肆意否认强征"慰安妇"的事实,使得"慰安妇"问题的根本解决遥遥无期.  相似文献   

4.
人权普遍主义的神话源于近代自然法理论的理性主义,具有唯理论和反历史的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解构了近代启蒙思想家所建构的"人权理想国",指出资产阶级人权最终将被扬弃,取而代之的是克服了个人与社会的分裂、劳动与资本的对立的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和集体发展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5.
道德相对主义与逻辑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现代人不会为道德相对主义而烦忧.道德相对主义问题的凸显与现代人类学研究有关,与全球交往的频繁有关,更与逻辑主义和独断理性主义的奢望有关.知识统一论的坍塌表明,信仰的多样化是人类思想的常态.多元主义不等于相对主义.道德诚然具有相对性,人们只能在特定历史文化情境中进行道德评价和判断,但道德相对主义是荒谬的.道德植根于人们共同生活的需要,植根于人的生活世界和文化,而非植根于逻辑.只需要论证人们可以就公共生活问题达成道德共识,即可摆脱道德相对主义,不能奢望把道德奠基于超验的逻辑之上.在全球交往时代,多数人认同人权原则,便表明道德相对主义是错误的.但人权原则不是什么先验真的原则,而只是靠法治维持的道德共识.全球性的生态危机表明,仅有人权原则已不足以维系人类文明的续存,人类须就环境保护达成道德共识.伦理学须向生态学学习,才能获得更高程度的客观性.  相似文献   

6.
薛锋 《天府新论》2012,(6):134-138
近代以来,中国"仁政"思想由传统走向近代已成为历史的必然。近代"仁政"思想的内涵既继承了中国传统"仁政"思想中符合近代中国发展需要的一些思想主张,又借鉴和吸收了西方近代政治法律思想中符合中国国情的一些进步思想主张。在清末修律中法理派的努力下,近代"仁政"思想在修律中得到了具体实践,法理派修订或制定的一些具体法律条文体现出了近代"仁政"思想的进步内涵,从法律制度上实现了对一些基本人权的法律保障,基本实现了从追求近代"仁政"到追求近代"人权"的过渡和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7.
人权属性是人权法学基础理论中最为核心和玄妙的问题.抛弃"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为出发点,在后现代主义解构与重构的路径下分析人权属性的联系和统一.经济状况和经济关系决定了人权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公共权力对待公民权利的态度与策略决定了人权的消极性与积极性;人权在具备文化性、社会性的同时,与之相辅相成的分别为制度性、法律性.这四大层面不仅在内部是"一体两面"的关系,彼此之间亦为水乳交融,共同支撑起人权理论大厦、作用于人权法治实践.  相似文献   

8.
人权是一种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权利。人权外交也是人类在国际社会追求普遍道德原则的结果。但是,在人权外交领域,由于各国历史背景、经济文化、社会制度不同产生了诸多人权问题。中国在选择人权外交时应遵循国际法准则和国际社会公认的人权公约并以此为标准,在国际社会提倡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人权冲突、化解人权危机,反对以人权为工具的“新干涉主义”行为。  相似文献   

9.
人权入宪与人权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权入宪使中国人权教育获得了国民教育的地位,同时使我国人权教育受到严峻挑战。我国应将人权教育及早纳入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尽快确定人权教育的大政方针,大力加强对全体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的人权教育,及早建立有效应对西方意识形态挑战的人权教育体系,将中国宪法蕴涵的人权价值和人权精神转化为全民的人权理念,从而使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政精神真正成为中国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0.
人人享有人权和人权内容的增加是一个不断扩充的过程,但是,以集体作为权利主体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出现导致了与个人作为主体的自由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目前的中国人权模式注重以生存为本位的权利,其特点可以概括为:强调国际关系中的人权斗争,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实施人权保护,注重人权的实用性,人权话语的议论给弱者带来了道德同情与关怀。今后的中国人权模式应该在坚持生存权利本位的同时,渐渐向自由本位的参政权和自由权延伸扩展,在实施方式上从行政保护向司法保护过渡。  相似文献   

11.
管丽萍 《学术探索》2005,3(1):91-95
"人道主义干预"的根据是人权的国际保护.人权的国际保护离不开两个条件其一,有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其二,相关的主权国家同意承担相应的国际义务和责任,并进行合作.西方国家的"人道主义干预"滥用了人权的国际保护,将人权的国际保护与国际法中的主权原则对立起来,主张限制甚至取消国家主权,其实质不过是将"人权"作为干涉他国内政、维护大国利益的借口.西方国家的"人道主义干预"没有国际法的依据.但是,西方国家"人道主义干预"在冷战后的国际关系中大行其道,确实暴露了现行国际法的局限性.主权原则是现代国际法的基石,但是,主权概念在当代必须充实与完善.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主权观的逐步建立,预示着国家的逐渐成熟与兴盛.  相似文献   

12.
以个人为基础的权利概念进入中国后,基于自身文化传统和现实情境的近代国人一方面对权利概念内涵的个人要素有所体认,另一方面又有意识地对其进行限制与修正,最终没有形成西方以个人为正当的权利理论而是倾向于强调个人与社会共同构建权利正当基础。近代民权与人权概念的运用、演变及交锋集中反映了近代国人对权利正当性的思考。近代中国权利正当理论的探讨有助于理解中国权利文化特性、推动权利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的人权思想他肯定人民的人权,强调人权是大多数人的人权,强调中国人民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他强调人民的整体权利与个人权利的统一,但把人民整体的权利放在首位;他提出"国权"概念,批判了西方资本主义以人权为名的强权政治.  相似文献   

14.
叶希善  钟瑞友 《兰州学刊》2005,2(2):135-139
从1989年人权理论研究开始"破冰"到1993年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从1999年提出"依法治国"作为治国基本方略到2004年宪法修正案直接写上"尊重和保障人权"及相关制度,前后历经十五年,可以看出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持续的、从根本性变革演变到制度逐渐成熟的过程.针对我国人权的文化传统和现实,为了推动我国人权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应该在人权的权利类别、人权的存在形态、人权的制度保障、人权的组织保障、人权的意识培养和人权文化建设和人权的理论研究等方面作出抉择.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革命词语有一个从俄式革命话语到毛泽东革命话语的演化过程.后者在延安时期通过对一系列词语重下定义,面对底层群众和精英分子,构建了一套整体性的、具有巨大覆盖面的革命话语系统,从而占据了近代中国的道德制高点.中国的革命词语是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产物,今天时代环境变化了,新技术革命和"全球化"的浪潮每天都在改变着中国和世界,面对前人留下的思想和文化遗产,需要探索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汪海霞 《学术探索》2004,3(8):29-32
十届人大二次会议关于宪法的修正案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至此中国的人权观完成了由"政治人权"向"法律人权"的成功转换。而新中国人权思想的酝酿、提出并进而发展成熟,肇始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作者从人权的一般原理出发,在梳理邓小平人权思想从"政治人权"向"法律人权"转换的进程中探视我国人权发展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正统意识--儒家思想里,有着浓厚的民本主义色彩.中国灿烂的古代文化孕育了自己独特的人权因素和传统.在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儒家文化的人道主义传统中,以人道、"仁爱"待人,"先人后己"、"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迭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都蕴含了独特的人权理念.  相似文献   

18.
美国为自己政治目的服务的策略性人权批判严重侵蚀了中国的人权话语主导权,同时也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我国必须借鉴美国策略性人权批判的经验,以儒家学说为基础,抢占道德制高点,化解美国的策略性人权批判,才能建设一个“和谐世界”.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是尊重和保护人权的社会.基本人权的实现和保障离不开宪法.中国社会主义宪法人权保护巳取得较大成绩,但离国际人权宪章尚有一定的差距.要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进一步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宪法人权保护,发展并巩固基本人权的宪政观念,积极、开放地对待国际人权宪章,拓展并充实宪法基本人权保护内容.  相似文献   

20.
与西方人权理论发展史上形成的自然权利论、历史权利论、法定权利论、道德权利论等其他四种人权范式不同,马克思主要是从人类解放的角度来阐发人权思想的,因而可称之为人类解放论的人权理论范式。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原则和实践论的观点出发,通过批判西方资产阶级人权思想的虚伪性、欺骗性,科学揭示了人权只有通过共产主义运动,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才能得以充分实现的思想。马克思人类解放论的人权范式思想启示我们应以实践的、辩证的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的人权发展问题,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权发展道路,才能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人权梦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