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德里达的解构哲学在当代哲学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它以激进的方法和策略质疑和批判西方传统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体系和概念范畴,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美学和文艺理论。我们在分析和论述德里达的解构哲学及其解构策略以及对传统的审美理论的解构的同时,还必须具体分析德里达的解构哲学是如何消解艺术真理的。  相似文献   

2.
列维纳斯与德里达是当代法国两个影响广泛的哲学家。列维纳斯是最早将现象学引入法国的学者之一,但他在部分保留现象学遗产的同时渐渐远离了现象学并提出了以伦理学作为第一哲学的基本构想。德里达在论题、方法和策略方面受到列维纳斯的持久影响。他也通过对列维纳斯的温和批评促进了列维纳斯思想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德里达还运用了自己精心提出的解构策略。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同一"、"他者"、"暴力"和"存在"等概念揭示列维纳斯与德里达是如何相互批评、相互影响和相互激励的。  相似文献   

3.
德里达的哲学解构论是在与后现代主义哲学的争论并吸收后者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学界一般认为,德里达哲学以解构主义为核心,解构的对象之一就在于本体论,因此学界往往忽视德里达哲学潜在的本体论特征。德里达哲学潜在的本体论既强调文本的建构性,同时按照哈贝马斯的话说,又具有一定的意识哲学倾向,即只局限于语言领域,而忽视整个社会历史文化"大文本"对具体文本的建构性。  相似文献   

4.
托马斯·库恩的范式论意在对传统公度性方法主导的逻各斯进行反叛和解构,以消解绝对性、统一性、基础性、主体性,消弭科学哲学和人文领域之间的界限,这寓意着一种新的认知结构、批评观念和话语模式的出现。作为解构主义的代表,德里达以特有的解构策略对西方文化传统进行质疑和解构,暴露西方文化传统的某些虚幻和偏执之处,体现了后现代所具有的超越风格和积极否定精神,意味着哲学从传统思维范式向后现代思维范式的转型。解构由此成为范式转换的题中之意。  相似文献   

5.
作为结构北义者,德里达积极主张消解意识形态对哲学和文学的影响,把传统哲学称为“逻各斯中心主义”,通过解构消解传统哲学的思、语言、在场意义之间的同一性,并认为这种断裂是引入“解构”境界的桥梁,以追求消除真实语言与虚构语言、或哲学语言与文学言语之间的界线为目标。在构建其解构体系过程中,德里达运用了马克思的“实践”、“物质”、“经济”、“扬弃”、辩证法等概念和方法,并在某些方面显示出了与马克思的一致性,但这种“解构方法”却是一种“文字”游戏,而非马克思的物质性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逻各斯中心主义是德里达指称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实质特征的一个概念,其社会意义在于它从形而上学的角度通过为人类提供人类之根支撑起了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和精神家园。德里达通过发现潜藏在逻各斯中心主义中的替补游戏解构了逻各斯中心主义,指出逻各斯作为原始起源的概念不过是补充的神话。德里达解构了逻各斯中心主义也就解构了它的社会意义,他通过把西方传统哲学特别是形而上学建构的人类之根连根拔去而把人类(西方社会中的人)从不合理的一元价值观下解放出来,但也使人类(西方社会中的人)成了无家可归四处飘零的个人。  相似文献   

7.
面对异化的理性所带来的文明发展危机,德里达以解构的视野与策略,从"文本"研究的词源学入手,不断延宕向哲学、政治学和伦理学,进而引入对文明的忧思与救赎,开创了文明论研究的新领域和文明救赎的新模式:解构主义文明论。这种文明论以颠覆传统的"在场的形而上学"为突破口,从而解构工具化理性文明的前提与内基。解构不是摧毁,而是一种策略,一种承诺,解构主义文明论在解构传统形而上学后蕴含着文明和谐发展的理论旨归与价值诉求。  相似文献   

8.
德里达运用三种解构策略对三位一体的在场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和语音中心主义进行解构读解,旨在批判从柏拉图、卢梭和黑格尔直至海德格尔和列维-斯特劳斯的整个西方思想传统的在场形而上学本质特征及其真理观和意义理论.虽然德里达的解构策略在其所界定的文本的文本性内是有效的,但由于这种文本的文本性脱离了社会历史性就难免有其方法论缺陷.  相似文献   

9.
德里达的政治哲学思想是德里达解构思想的的一个越来越重要的关键线索和组成部分。德里达的政治哲学具有鲜明的解构性色彩,它包括对于哲学文本解读逻辑的政治性质的关注,对于逻辑中心主义的强烈批判,强调从边缘化入手来解读现代社会的政治现状和政治本质。对现代民主的人民性质、民族自觉、大学制度、马克思的幽灵性和友谊政治学等的讨论,表明德里达解构思想的现代特征,表明结构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建构因素。  相似文献   

10.
德里达的"解构"一词来源于海德格尔的"摧毁"概念,二者都是针对传统形而上学。然而海德格尔的摧毁通过追问"存在的意义"却固执于一个问题的意义。但德里达的解构策略作为一种游戏式反讽形式却允许形而上学解构自身。  相似文献   

11.
当代禅美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禅美学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世界美学发展进程中不可忽视的内容,当代禅美学研究在禅美学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索、佛禅与中国传统文艺形式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取得了许多进展。研究角度主要是分析禅与艺本质上的深层联系以及从历史遗留下来的文艺作品中总结禅美学的内在规律,研究方式已初步突破传统美学的感悟式思维,而趋向于涉取西方、哲学、心理学的成果。禅美学研究的不足在于研究方法、研究角度存在着视野狭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古典插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书法是我国的“国粹”。古典插花与书法有许多相契相合之处,如二者均属于艺术的范畴,历史悠久,且蕴含深刻的哲学和美学原理;都讲究技法的表现和空间结构,同时注重意境的表达和创造等。古典插花与书法又属于两种不同类型的艺术创作,各自展现着独特的魅力和个性。  相似文献   

13.
在关于"美"与"丑"的文艺理论中,"以丑为美"是一个重要的美学命题。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苏轼第一次提出了完整的"审丑"理论。苏轼的"审丑"理论形成于求奇尚怪的宋代,建立在他个人人生际遇、哲学观、文艺观的基础之上。苏轼的"审丑"理论从艺术本体的角度对"丑"所蕴含的美学价值进行了全面的揭示,并对后世的文艺理论和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4.
运用中国传统文学中“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了宗白华艺术化人生观及其意境理论的成因:“意境”是宗白华美学思想的核心;意境审美精神源于他的人生意识和精神;中国传统思想“天人合一”成为影响他人生观及学术观的最基本要素。阐述了宗白华生命艺术化、艺术生命化,能及三位一体的人生观、艺术观、美学观。  相似文献   

15.
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和“文字学”理论 ,是 2 0世纪后期整个西方后结构主义思潮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颠覆了以“逻格斯中心主义”、“语音中心主义”为别名的西方理性主义。通过解构言语与文字的关系、文本的传统意义以及哲学与文学之间的等级概念 ,德里达实际上为我们解构了亘古如斯的西方传统哲学 ,即“在场的形而上学”。  相似文献   

16.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艺术的核心范畴 ,对于它形成的理论渊源问题 ,研究者多倾向于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答案 ,基本认为它是在老庄哲学和禅宗心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而对于佛教的影响 ,仅作了词源学的考述 ,未能从思想形成的内在逻辑联系中作深入探讨。本文从分析意境的基本思维模式出发 ,认为意境在形成过程中所确立的主客合一的一元论思维模式 ,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印度佛教的中观哲学影响而形成的 ,以龙树的中观论为代表的中观哲学是意境形成的不可忽视的理论基石 ,大乘中观思想直接影响到文人的思想和创作 ,并最终促成了意境理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重新解读钱钟书的翻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钟书提出的"化境"概念既传承了中国传统艺术哲学,又吸收了西方的艺术思想;既阐明了翻译艺术的特点,又揭示了艺术创造的普遍规律。"化境"不仅仅是翻译标准,还道出了文学翻译艺术的本质,即原文之美与译文艺术表现方法的一致性,有本体论意义。只有结合钱钟书的艺术观和其他零散的翻译思想,才能更好地了解钱钟书翻译思想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  相似文献   

18.
虚实范畴在传统文艺学中的表义系统辨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从文艺哲学观、文艺创作的主客体关系、客体对象的形神关系、作品构成的主客体要素、文艺创作技法、创作主体的精神修养、作品的审美风貌、作品与接受者的关系等8大理论维面上,考察了中国传统文艺美学中虚实范畴的涵义领域,揭示出该范畴的复杂义项系统。明此,有助于我们科学地认识理解并运用虚实论的传统理论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9.
梁宗岱的诗学思想是以中西古今的诗学理论为渊源,对其艺术养分汲收融汇并以自己的艺术审美期待对其改造,误读和重新阐释的结果.以作者--作品--读者为重心,从创作美学的角度,站在中西文化观念的高度,以西方理论阐释中国传统诗学内涵,并在中西对比中反观、建构传统诗论的"现代化"和西方诗学理论的"中国化",显示出向诗歌艺术本质探讨的现实努力.  相似文献   

20.
再现现实:现象学现实主义--电影纪实学派理论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赞和克拉考尔的电影理论,从根本上说,是强调纪实美学的电影现实主义。在巴赞和克拉考尔看来,电影的艺术特性就是纪实。他们对以蒙太奇为代表的传统电影理论的反思与批判和对电影审美特性的重新思考,深入地开掘了电影的艺术表现力,创造和发展了电影的艺术语言,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理论与美学,并对此后的世界电影理论与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