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五四"后,封闭国人心灵的精神枷锁被进一步砸烂,西学以更猛烈的速度和更大的规模涌入中国.西方伦理学便是在这一时期以多种途径大规模传入中国,翻译西书、著书介绍、撰写文章;邀请欧美哲学主要代表人物来华讲学;西方伦理学进入中国大学课堂,通过课堂教学得以传播,这些都成为西方伦理学在中国广泛传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简论西方女学对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变迁与西方女学的传入密切相关。以西方女学的传入为视点 ,不仅梳理出中国女子教育的近代化历程 :西方女学传入的肇端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孕育、西方女学制度的传入与中国近代女学的兴起、西方女权思想的传入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制度的确立、男女同学教育的传入与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发展 ;而且对每个阶段西方女学传入的特点及其意义进行了总体的把握 ,进而展示了中国近代女子教育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3.
伟烈亚力在中国期间,先后撰写和翻译了《数学启蒙》、《微积分拾级》、《谈天》、《几何原本》后9卷等重要的介绍西方科技的著作,将西方最新的数学、天文学等方面的知识带到了中国。他还在研究了大量的中国数学著作的基础上,撰写大量论文向西方介绍中国数学史,破除了西方学术界对中国数学的偏见,促进了中西文化的相互沟通。  相似文献   

4.
自1631年李之藻翻译与出版《名理探》之后,西方的逻辑学开始传入中国,然而由于当时的历史条件,西方逻辑并没有在中国真正扎下根来。当时实际上很少人阅读过和能理解《名理探》这部书,而且,这部书本身也没有对西方逻辑作全面的介绍。到清代初期,诸子学开始兴起,严格地说,它只为以后中国逻辑科学的研究与发展奠定一个基础,它既未受开始传入中同的西方逻辑(如《名理探》)的影响,也未真正从逻辑的角度来探索中国古代的名辩之学。  相似文献   

5.
15-17世纪,西方大学有了长足的发展,耶稣会高等学校遍及意大利、法国、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家和地区,成为当时欧洲最大的高等教育机构.以耶稣会高等学校"西学六科"为基础的大学学科体系,反映了这一时期西方高等教育在学科及课程设置方面的基本特征.在明清之际"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伴随着"西学六科"的导入,西方大学学科体系传入中国,对明清学术和思想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也成为西方高等教育传入中国的滥觞.  相似文献   

6.
李珣,五代前蜀人,“其先波斯国人,随(唐)僖宗入蜀,”①是定居于中国的波斯商人后裔。“珣有诗名”,是五代花间词派的著名词人,同时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药学家(本草学家)。所著《海药本草》一书,收载了唐五代时期传入中国的百余种海外药物,是我国第一部专门介绍和总结经海外贸易传入中国的外来药物的专属本草著作,在中国古代药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以往,学术界对李珣及《海药本草》的研究较少。陈垣先生于二十年代撰写的《回回教入中国史略》一文,对李珣和《海药本草》做了一些研究和介绍,读后颇受启发。今年(1990)是陈垣先生诞辰110周年,为纪念这位史学大师,不揣浅陋,撰写此文,拟在先生研究的基础上,就唐代海外药物的传入,李珣以及《海药本草》做进一步的考察。  相似文献   

7.
基于几代社会学人的反思,我们认识到中国社会学不应归结为西方社会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应用。社会学是中国古已有之的学科,以先秦荀子创立的群学为根基,在中国发展延绵了两千多年。我们可以将西方社会学传入之前的群学视为中国古典社会学,将传入之后的社会学视为近现代中国社会学,这一全新的中国社会学观念由景天魁及其主持撰写的《中国社会学史》所确立。与以往社会学史的写作不同,景天魁版的《中国社会学史》从中国固有的文化资源和学术传统出发,探索出命题式写作范式,使群学成为中国社会学一以贯之的宗旨。这一社会学史观确立了中国社会学的主体性,开辟了社会学研究、社会学本土化的新境界,树立了我们的文化自信,为走出中国当下的社会学困境探索了出路,为中西社会学对等交流和相互会通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试论西方宗教对西南少数民族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论西方宗教对西南少数民族教育的影响李世平西方基督教、天主教于明清时期开始在中国广为传播,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传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明朝末年,天主教传入广西壮族地区,这是已知最早传入西南民族地区的西方宗教。清雍正年间,天主教又从四川传入云南少数民族地区。...  相似文献   

9.
1625年,法国耶稣会士金尼阁和中国天主教徒张赓翻译了《伊索寓言》的第一个中文选译本——《况义》。《况义》的翻译受到正处于创作高峰期的中国寓言的影响,同时,它所传入的西方寓言又为中国文人关注,促生了第一批西方风格的中国寓言作品。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的天地观念为"天圆地方",认定中国作为礼义之邦,居天之中央,由此派生出华夏中心论。这种观念虽然受到过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带来的算历及地舆之学的冲击,但并未动摇其基础,于是又派生出西学中源的虚骄观念和中体西用的保守思潮。而鸦片战争前后所传来的西方天地之学,带有彻底的革命性质:一方面它将天地人视为统一的宇宙演化过程,不仅地球无中心,整个宇宙亦无中心,居于其中的人类正是宇宙长期演化的结果;另一方面,由于它彻底埋葬了中世纪的神学目的论,也带动了民主思想的大发展。因而,西方天地之学的传入,使明清之际萌发的民主、民生思想顿时成长起来而成为中国思想发展的主流。从《海国图志》和《瀛寰志略》的问世可见,西方天地之学的传入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12.
保教工作是幼儿园教育的核心,保教关系的状态是保教质量的重要表现。梳理历史可知,保教关系经历了从“倾斜式”、“并列式”的界限分明到模糊界限的“融合式”,再进一步渗透深化的历程。但不管是“倾斜式”、“并列式”亦或是“融合式”的保教关系均存在一定的局限和现实问题。笔者认为结合了“完整儿童”的特点,追求保与教平等且相融状态的“一体式”保教关系是幼儿园保教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较之“倾斜式”和“融合式”而言更为科学的关系表述。  相似文献   

13.
儿童教育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大产业,在我国由于特定的文化传统及现实状况,使得这一产业又被扩大化。中国加入WTO以后,儿童教育产业又面临着巨大的冲击,需要从立法、行政多方面进行管理,使之符合我国教育主权之理念,有利于我国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文章运用内容分析法,对1981—2011年间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系列数据库以“儿童家庭教育”为搜索主题的205篇文献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从两个方面表明:儿童家庭教育问题研究的定量分析发现,该问题的研究涉及诸多学科,研究文献呈现年度递增态势;而定性分析发现,已有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均呈现多元化样态。未来的研究,应侧重问题研究的情境性、全面性和动态性,逐步提高研究的质量,实现多学科研究的融合,加强前瞻性的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15.
加涅累积学习理论与幼儿科学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将行为主义学习论与认知主义学习论相结合的代表,加涅的累积学习理论日益受到教育者的关注.其累积学习的模式,以及关于学习的条件、学习的要素、学习的过程等理论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以及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人格是一个人心理面貌的总和,是个体间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家庭作为对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具有重要作用。独生子女的人格特征(特别是不成熟人格特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角色和地位所决定的,针对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挫折耐受力低、认知结构片面化的特点,家庭对独生子女进行人格教育的方法主要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不能包办代替、过分监护。要正确处理好管束、期望、教导、关爱之间的关系,不断改进对独生子女进行人格教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友善是儿童必备的道德品格,对儿童的幸福生活和社会的安定和谐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友善的词源、对象及其当代意义的分析,我们认为幼儿友善是出于内心的善意而表现出的与人、与自然亲近友好的态度及其行动。基于道德心理结构,幼儿友善包含认知、情感、意志和行动四个心理成分。依据友善的行为过程,四个心理成分可被整合为认知、情境和行动三个要素。幼儿友善在对象延展机制上表现为以自爱为起点,以友爱为核心,以友善为扩展。幼儿时期的价值观学习在个体终身价值观发展中的奠基作用、幼儿先天的道德本能以及幼儿社会交往的现实需要决定了幼儿阶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友善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幼儿友善价值观教育应在对话教育中增强友善认知,在关系体验中激发友善情感,在问题情境中磨砺友善意志,在一日生活中践行友善行为。  相似文献   

18.
天才儿童是特殊教育的对象之一.对天才儿童的鉴别和教育实践由来已久,相关观点、方法和技术多种多样.随着人本特教理念的提出,我们有必要对以往的天才儿童观进行新的解读,在人本特教理念的指导下,树立起天才儿童鉴别和教育的新观念.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迁移,因为生计而举家迁入城市的农民工越来越多,其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话题,其中家庭教育问题更显突出。如果不妥善解决这一问题,那么关注“三农”、贯彻义务教育、建设和谐社会将是一句空话。文章以此为出发点,初步分析城市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试图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时代儿童的道德境遇处于空前的危急之中,我们应在理解道德本性的基础上,将儿章道德文化建设必须达成的伦理道德目标依次第分为公德伦理、美德伦理和圣德伦理三个领域。这些伦理价值,儿童虽都小是现成地加以接受的,但其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是有迹可寻的。由于儿章天生的脆弱和发展的无限可能性,决定了他们的道德是需要并且是可以教育的。教育的使命就是根据儿童的生命本性为儿童营造优化的文化情境这种文化情境熔铸了人类道德文化的神圣律令,富于深刻的人性精神和人文意蕴,儿童通过活动与之相互作用并达到心灵契合.从而全面确证道德学习和成长是儿童个体的道德潜能实现的过程,是伸展儿童自我道德生命力量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