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菲律宾的梯田文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勇 《世界民族》2001,10(3):61-67
文章描述了菲律宾高山民族的起源、衣食起居、家庭婚姻、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情况,并从考古学和民族学角度将其与中国百越民族进行了比较.认为,菲律宾高山民族祖先是中国古代的百越民族;高山民族的梯田文化源自中国,是由中国移民带入菲律宾的;菲律宾政府强调民族一体化的政策、外界的影响以及由此产生的内在因素的变化,使得梯田文化日益商品化,其前途难以预料.  相似文献   

2.
英国殖民统治时期,一些在印度的推力和新加坡的引力综合作用下,印度人以契约劳工或自由移民的身份来到新加坡,在市政工程、服务行业以及商业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英国殖民统治时期的新加坡实现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繁荣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菲律宾华人社会组织不能离开菲律宾社会,因菲律宾华人社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不能不受到菲律宾社会的制约.此外,菲律宾华人社会是中华民族向海外发展形成的,菲律宾华人的社会组织与中国文化特别是东南沿海的闽粤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根据菲律宾华人社会组织的原则和性质,将这种组织分为依照中国文化组建的社会组织、适应移居地社会创建的社会组织以及半官方的社会组织三大类,并指出菲律宾华人社会组织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加强菲律宾华人族群内部的联系和整合、协调菲律宾华人族群与居住国社会的联系、促进菲律宾华人族群与中国的联系、加强海外华人之间的联系网络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4.
5.
论菲律宾的民族问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菲律宾国族是在反殖民主义的斗争中形成的 ,但当形成国族的外部条件消失后 ,特别是在掌握国家政权的主体民族有意或无意地实行不平等的民族政策时 ,弱势民族就会掀起争取民族平等权利的斗争 ,一些人甚至把它演变成民族分离主义或恐怖主义活动 ,对仍在发展的一元国族发起挑战 ,威胁民族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文章认为 ,只有赢得少数民族认同并使之参与、获利的开发政策才能既有利于国族的巩固 ,又有利于少数民族的发展 ,最终实现一元和多元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6.
本文重点考察了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民族独立运动中民族意识形成的过程、特点及其对民族独立运动的影响.东南亚的知识分子在"亚洲觉醒"之前便已经觉醒.觉醒的知识分子唤醒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意识,这是东南亚民族意识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团结的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是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民族意识的实质特点.  相似文献   

7.
巴塔克人是居住在菲律宾巴拉望岛中部山地的一个民族集团。现在大约有360人,本世纪以来,他们由于接触了并从属于低地菲律宾社会而承受了重压。巴塔克人是一个正在消亡的民族(本世纪30年代他们还有五六百人),许多传统文化习俗已经无可挽回地  相似文献   

8.
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所谓的摩洛人是一个特殊的民族集团。摩洛人按其族源来说,在很大程度上与棉兰老岛的世居民族——主要是与巴戈博人和曼达亚人有联系。外来移民对摩洛人的形成也起了一定的作用。这首先与来自马六甲半岛柔佛地区的萨马尔人和陶苏格人有关。Г·И·列文松并不认为伊斯兰化是群岛历史上甚为重要的事实:“最后,简略谈谈伊斯兰教在菲律宾的作用。首先,不能没有根据地讲全菲律宾的‘伊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菲律宾华语教学模式的发展演变,论述了目前单一采用第一语文、第二语言教学模式的弊端.  相似文献   

10.
彭慧 《世界民族》2007,(6):35-41
二战后兴起的菲律宾穆斯林分离运动与伊斯兰复兴运动下相关国家及组织的支持和干预密不可分。"9.11"事件后,随着恐怖主义在全世界的蔓延,菲律宾南部地区的穆斯林分离主义与恐怖主义合流,其已成为东南亚乃至世界恐怖组织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菲律宾穆斯林分离运动与伊斯兰世界关系的发展,经历了从冷战时期的相对明晰向后冷战时期的混沌状态之转化。菲律宾南部已成为世界上民族、宗教矛盾和恐怖主义汇聚的热点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1.
印度政府海外印度人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外印度人有2500万之众,分布甚广,其总体经济实力也很强。印度政府对待海外印度人的态度曾经非常冷淡,但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情况略有变化,最近十几年则发生了质变。目前印度政府对海外印度人实行双重国籍政策,试图通过该政策借力于海外印度人的经济实力以实现印度经济腾飞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中、印海外移民与母国经济联系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涛 《世界民族》2011,(3):67-71
海外华人和海外印度人是当今世界两大重要的移民群体,他们与母国仍保持着紧密的经济联系,这一联系通常以侨汇为纽带,以直接投资为主要方式,为推动母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本文通过对两国海外移民与各自母国的经济联系进行比较,以分析各自的不同特点与共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锡克人是主要生活在印度旁遮普邦的一个群体,然而大批的锡克人不断移居境外,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境外锡克人群体。文章阐述锡克人移居境外的情况,从宗教的角度分析锡克人移居境外的原因,并对锡克人在境外的遭遇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4.
15.
穆斯林分离主义运动是长期困扰菲律宾的民族问题,然而它又不仅仅是民族问题,因为民族矛盾都是一定社会经济环境的产物。西班牙入侵菲律宾之初,菲律宾北部和中部还处于“国家”形成的过程当中,而南部的社会发展水平则比较高,已经出现了像马京达瑙和苏禄这样的早期封建国家。由于直到西班牙殖民统治后期菲律宾南部穆斯林聚居区才被征服,因此该地区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基本上被排斥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范围之外,其社会经济发展在1 8世纪末、1 9世纪初反而开始落后于北、中部地区。2 0世纪初,菲律宾沦为美国的殖民地。美国的殖民政策虽然有别于西…  相似文献   

16.

There is a long historical narrative of the relations between Britain and Ireland in which images of the Irish have been mobilised as major changing representational resources for the making of the British nation, identity and culture. Presently, the Irish diaspora in Britain is a major racialised ethnic group. However, it is absent from contemporary British theorists' representations of race and ethnicity. The paper critically explores the dominant racial regime of representation and this accompanying conceptual absence, as illustrated in anti-racist and new cultural theory texts. There is a need to rethink the histories and geographies of social closure and cultural exclusion as defining elements of the politics of race and nation. The paper argues the need to move beyond the Americanisation of British race-relations - the colour paradigm - to a critical engagement with European explanations, focusing on questions of nation, nationalism and migration. This is not an argument for the inclusion of the Irish in the current model of British race relations, but rather seeks to investigate the denial of difference with reference to Irish ethnic minority status and the specificity of anti-Irish racism. I conclude by looking at the question of self-representation in relation to Irish cultural formation and subjectivity, suggesting that in terms of a traditional racial dichotomy of domination/dominated, the Irish are not either/or but both/and.  相似文献   

17.
流散族群(diaspora)是当今国际学术界的一个热门话题,在旧语新说中,流散族群理论对传统的国际移民理论提出了颠覆性的挑战。本文将流散族群置于社会人类学的视野下,追溯其历史脉络,梳理其基本定义与内涵,剖析其在当代的演化与重构,探讨全球化时代流散族群、流散认同及流散文化在国家、群体及个人层面上所折射的特殊的社会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