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0 毫秒
1.
丁苏安 《民族论坛》2012,(18):57-66
维克多·特纳是英国人类学家,象征人类学的代表人物。特纳一生所出版的著作非常丰富,《象征之林:恩丹布人仪式散论》(1967)和《仪式过程:结构与反结构》(1969)是他的代表著作。特纳的人类学研究多以象征仪式为主题,通过仪式把握社会结构的重新组合。不仅如此,他的仪式研究还注重分析仪式中的象征符号、社会戏剧以及朝圣。他的仪式理论引发了国内外学者的热议,他们对特纳的仪式研究进行评价,同时也在其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富有建设进行的思考。  相似文献   

2.
裕固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其乡村社区发展历程在西北少数民族社区发展历程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在田野调查所获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对裕固族乡村社区发展历程与模式进行了社会人类学的描述与分析,并指出裕固族乡村社区发展模式从政府主导型到乡民自主型的转型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一个西北乡村社区为个案,阐释了国家力量在社区事务、社区变迁和社区权力分配中的特殊影响.而随着民间力量的重新崛起,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是国家力量与民间社会达成一定程度上的共谋.  相似文献   

4.
在开展乡村旅游的西部民族社区内,当地女性是旅游经济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是社区经济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乡村旅游的开展在给农村社区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影响。本文以开展乡村旅游的社区藏族女性为研究对象,在四川省甲居藏寨景区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预先设定研究主题,选取社区女性代表进行深度访谈。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汇总分析,从女性个人认知的角度探讨乡村旅游发展对她们产生的社会影响,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5.
社会转型时期藏区社会既存在着利益分配、政治参与、发展诉求等问题,也存在着自身的发展选择问题。本文通过对热贡十二族社区的实地调查,分析了藏区传统社区的产生、演变,以及社区的社会文化功能,并阐释了社区治理的价值与意义。在此基础上,针对藏区社会治理机制创新问题提出了基层县乡村与传统社区协同治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乡村社区中,少数民族乡村社区大多处于中国西部地区,处于一种迟发展的状态,而且相对于汉族社区来讲,少数民族社区在宗教,习俗,价值观等方面有不同之处,因此对少数民族乡村社区进行研究对于促进少数民族社会发展和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文章对有关藏族乡村社区的文献进行了梳理,试图说明目前的研究豌状,同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反思。  相似文献   

7.
回族是中国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少数民族.关于都市回族的研究成果已经很多,但多数都是零散的个案描述和具体问题分析,缺乏理论范式的建构和探索.本文将以北京回族社区的结构变迁为个案,探讨具有更为普遍性的中国都市回族社会结构的范式问题,即传统都市回族社区是以怎样的社会结构得以存在和延续的?这种社会结构已经和正在发生怎样的变迁?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西宁市上滨河路社区工作者个案的调研,分析实际社会工作者确定社会需求、挖掘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的方法和能力,分析实际社区工作者的迫切需要,从而探索社会工作者专业化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中国的区域发展格局中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状态 ,究其根源 ,自然地理所导致的发展环境约束是最基础的原因。因此 ,尽管 5 0年来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发生显著变化 ,但西藏农牧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仍十分薄弱 ,乡村呈现出整体的相对贫困状态。本文认为西藏农牧民增收与反贫困攻坚的基础 ,归根到底就是乡村建设。西藏的贫困现象是一种综合性状态 ,对西藏贫困现象的治理也必须有一种综合、整体的系统思想。乡村建设正是从乡村农牧民的生存环境、生产生活条件和行为方式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 ,从基础性和长期发展的角度考虑扶贫行动和扶贫资源的配置 ,把扶贫行动与乡村社区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 ,体现新阶段反贫困的深化和系统化 ,使西藏 2 1世纪的扶贫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有关中国都市穆斯林社区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与反思.在评述各类研究成果的同时,还通过列举一些研究个案来展现中国都市穆斯林社会研究的热点.  相似文献   

11.
随着农村经济的急剧转型,农村的人口流动愈加频繁,乡村的社会空间由此从单一稳定向着复杂多元的方向转变。由于社会空间的变迁,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发生了继替与延伸。本文以重庆石柱土家族自治县国锋村为个案,采用人类学参与观察的田野调查方法,考察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乡村社会空间变迁所导致的传统文化发生继替这一社会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村寨居民交际和社会认知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少数民族村寨旅游开发中,社区居民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参与主体,由于经济、文化等诸多条件的限制,社区居民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程度不同,不仅造成居民在经济上产生分化,而且导致居民交际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分化加剧。本文通过对广西已开发乡村旅游的少数民族村寨居民的交际能力和社会认知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创办了乡村旅游经济实体的业主是当地的优势群体,与一般居民有明显的特征分化,居民交际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的差异主要由居民是否创办乡村旅游经营实体和受教育程度等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藏传佛教影响着藏族社会的各个方面,当前藏族农村社区的治理就与藏传佛教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在赴金川县腾龙寺田野调查基础上,通过对腾龙寺宗教活动影响社区生活的观察与访谈,从教育、医疗、文化交流和风俗四个方面分析当前藏传佛教在农村社区治理中的作用,期望此个案对农村社区治理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4.
西北乡村回族社区功能演变与伊斯兰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西北乡村回族社区在现代化过程中的结构分化和社区功能演变进行了分析 ,揭示了西北乡村传统回族社区中蕴含的现代性。文章认为西北乡村回族社区曾有过较高程度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西北乡村回族社区高度的自我组织性、自我意识源于回族传统文化中的伊斯兰教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翎 《中国藏学》2004,(2):82-92
西藏佛教前弘期基本以汉地的流行信仰对其影响为主,后弘期则更多地以印度密法思想的影响为主.然而,"阿弥陀像"个案却是一个反常现象,即西藏对该佛的供养及特殊造像系统的形成,汉地的影响,无论在前弘期,还是在后弘期都是最为关键性的,尤其在元代之后,弥陀信仰之盛使阿弥陀佛的造像在数量上和流布的范围上,成为藏区仅次于观音的一个主要佛教供养神,这是本文选取这个个案进行研究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它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藏传佛教造像中样式因素形成的历史线索.  相似文献   

16.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贯彻落实党的乡村振兴战略、扶贫开发政策实施和乡村社会建设工作的战斗堡垒。在青海牧区乡村,基层组织建设事关党的政策在牧区基层社会贯彻落实,事关牧区乡村社会稳定与发展,事关推进牧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文章以青海牧区高原美丽乡村建设中的塔村为个案,观察基层党组织在乡村制度建设、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中的核心作用。文章认为,基层党组织在牧区社会中,不仅夯实了基层组织,建成了敢于担当、为民务实的党员干部队伍,还改变了村容村貌,激发了村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力地促进了牧区乡村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7.
藏传佛教阿弥陀像研究(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翎 《中国藏学》2004,1(4):100-112
西藏佛教前弘期基本以汉地的流行信仰对其影响为主,后弘期则更多地以印度密法思想的影响为主.然而,"阿弥陀像"个案却是一个反常现象,即西藏对该佛的供养及特殊造像系统的形成,汉地的影响,无论在前弘期,还是在后弘期都是最为关键性的,尤其在元代之后,弥陀信仰之盛使阿弥陀佛的造像在数量上和流布的范围上,成为藏区仅次于观音的一个主要佛教供养神,这是本文选取这个个案进行研究的主要原因之一.对它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藏传佛教造像中样式因素形成的历史线索.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粤西潭村为个案,从乡村社会的信仰仪式与宗族整合和认同的视野入手,分析了该村的村庙与宗族的整合模式,并指出传统生产方式的恢复是民间信仰复兴的最根本的动力.  相似文献   

19.
农村精英是学术界关注已久的一个群体,他们对农村社区的发展起着领头的作用。民族地区的农村同样需要精英的积极行动来带动发展。本文正是以西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村庄走出大山求得发展的事例为研究个案,着重分析了农村精英利用其社会资本推动社区发展的具体过程。  相似文献   

20.
开发西部、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这个问题已经得到重视,但对开发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弊端似乎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足够重视。本文通过对天生桥水电站建设给当地壮族社区带来的影响的个案调查来说明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重点工程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并通过分析引发问题的原因来弄清问题的实质,从而提出旨在谋求合理解决问题的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