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日八廓街     
80年代初,一位八廓街的藏族妇女乘飞机走出拉萨,去成都等地采购商品回拉萨销售,因而致富,成为西藏的一大新闻。在今天的八廓街,这已是很平常的事儿了。远古的文化氛围和现代文明的车轮在这里相撞、使八廓街——这条拉萨最古老的商业街充满奇异情调。初春的一天,我再次来到八廓街。街上阳光灿烂,大昭寺广场上,人流不断,有的在转经,有的购物,有的游览。一位藏族老人告诉  相似文献   

2.
李帅 《中国民族》2023,(4):82-83
<正>在拉萨繁华的八廓街东北侧、冲赛康市场南面,有一座三层楼房的藏式院落,被称为“冲赛康”,这便是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的旧址。大门上方挂有一块匾额,上书藏、汉双语的“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清朝建立以后,进一步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雍正五年(1727年),雍正帝命令马喇、  相似文献   

3.
朴实、谦卑、平易近人,这是他给大家的直观印象;踏实、勤奋、无私奉献,这是他一心扑在工作上大家给予他的公正评价. "我一直以一个党员身份要求自己,尽我最大的能力为服务对象搞好服务."这是他在工作岗位上给自己下定的信念.  相似文献   

4.
每一个哈尼人听见这首古歌,都会对艾洛山生发出一种由衷的虔敬之情。不管他置身在世界的哪个角落,艾洛山都会像掩埋他胎脐的圣地,久久地攫着他的心。 艾洛是黄连山东部的一个枝杈,这是一个典型的分水岭,又是两个县的交界。这里分冒出12恒水(注),流向岭岗  相似文献   

5.
冶廷祥的梦     
几年前,回族企业家冶廷祥做了一个梦:他站在大海边,从远处划来一条船,到得跟前,一位老船工对他说:“上船吧,小伙子,这条船是来接你的。”船把他载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孤岛上。老人说:“你在这里干吧,把岛开发出来,这就是你的事业!”  相似文献   

6.
不可抗拒的诱惑朋友孙舞阳进了黔东南电视台不久,拿着一部DV便拍出了好几部有影响的纪录片。不久前,他打来电话告诉我:他要去拍“短裙苗”,这是他准备多时的一个选题。他邀请我也一同拍摄“。短裙苗”,这是一个多有诱惑力的名称呀。我赶紧放下手头的文稿,爬上南下的列车,直奔了凯里。事前,孙舞阳专门去雷山县进行了采点。现如今,许多苗寨的姑娘、小伙儿都在外打工,拍摄对象并不容易落实。所幸的是,在雷公山深处的长批村,还有10多位姑娘固守着家园。这正是舞阳的经验所在,他的强项在于他是苗族,通苗话,识民风。和他在一起拍片,也省了我许多…  相似文献   

7.
冯智 《中国藏学》2016,(1):115-116
正王尧先生走了,这是藏学界的一个重大损失,但是他会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他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我和王尧先生是师生关系,他是我的博士生导师,我是他的学生。他是我一生遇到的最好的老师,  相似文献   

8.
1他说:孔繁森、吴登云都是汉族人:为什么就没有一个少数民族的孔繁森和吴登云呢?他说:我一生的理想就是要成为这样的一个人。……我突然感觉一丝悸栗,从握笔的手底传来;心底里慢慢渗出一句话:“一个过了时的理想!”这是在江西采访的最后一个夜晚。夜色包围他的声音,  相似文献   

9.
怀念亮中     
去年1月5日晨,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把我从梦中惊醒,随即一个惊人的噩耗从电话中传来,把我击倒:“白老师,那么早就把您吵醒,很不好意思。可是,亮中他、他于昨晚半夜突然去世……”接着是马倩泣不成声的呜咽。肖亮中走了,这、这、这怎么可能? 亮中呵亮中,他才刚刚研究生毕业,他才刚刚步入32岁的英年!就在一个月前,我才从一位朋友处听说他已经就职于商务印书馆,还出版了他的第一部学  相似文献   

10.
撤岗仪式即景时间:1900年5月1日零点。地点:高原古城拉萨大昭寺广场戒严部队部队长桂全智大校高声宣布:“感谢西藏人民支持戒严部队顺利完成了任务,现奉国务院命令撤岗!”镜头之一:广场上的藏族干部和群众,涌上前去为每一位官兵献哈达、敬青稞酒、酥油茶。大昭寺65岁的看门人尼玛,买了4条哈达献给自己熟悉的战士。镜头之二:许多藏族小朋友在依依惜别的人群中钻来钻去,各自寻找自己熟悉的解放军叔叔。6岁的小姑娘米玛赖在战士李国猛的膝上,不肯放他离去。镜头之三:八廓街个体户赤列说:“你们来戒严,我睡得安稳,生意好做了。看到你们要走,我心里真舍不得。”“金珠玛米照顾了我一年多,是菩萨,不要走啊!”  相似文献   

11.
倪铭 《民族论坛》2008,(6):23-23
他是一个被救出的几岁大的孩子,被救后他向抬着自己的解放军叔叔敬了一个礼——媒体送给了他“敬礼娃娃”的爱称;她是一个在废墟中等待救援的小学生,她在那里唱歌,据说这样可以减轻疼痛,于是许多人被这废墟里传出的歌声感动了;他是在废墟中被埋了三天半的高中生,被救出后说的第一句话是“我要喝可乐,冰镇的”,无数关注地震灾情的人瞬间惊诧后更加为他的乐观动容,“可乐男孩”名号不胫而走。  相似文献   

12.
<正>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冬日。我兴致勃勃地往曼琪亚塔楼走去。在塔楼的天井,我注意到一个盲人。他皮肤苍白,头发乌黑,身材瘦长,戴着一副墨镜,给人一种很神秘的感觉。他和我一样往塔楼的售票处走去。我心中好奇,放慢脚步,跟在他的身后。  相似文献   

13.
火车上,同座的是一对母子。黄昏时分,母子俩开始有些坐立不安起来,而儿子在窗玻璃上把脸都贴扁了,张望着。我问那个一直在张望的儿子,有什么事要发生吗?那母亲不好意思地冲我笑了笑,儿子转过身来对我说,他爸爸是火车司机,忙得快一个月没回家了。今天是他爸爸45岁生日,他和妈妈想给想给爸爸一份生日礼物。于是,特意坐这趟火车,希望可以与他爸爸开的那辆车相遇,看一眼他的爸爸。我这才知道,妈妈与儿子在火车时刻表上查到,T79和T91将会在6点多钟时,就在孝感区域内的某一个地方相遇。也许这两列火车,擦肩而过的时间为一秒钟,但母子两人,却非常…  相似文献   

14.
从什么样的角度去理解萧伯纳的作品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则,角度不当,则结果全谬。他其实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又为自己背负了沉重的宗教责任感,他毕其一生用演讲和戏剧作品对教会进行口诛笔伐,乐此不疲,那是因为他爱之深责之切。断不可据此而误以为他是个无神论者而一厢情愿地把他拉到无产阶级的朋友的阵营里来。他把强烈的宗教情感藏在文字背后,表面上像一个反宗教的斗士,给读者和评论家造成错觉。这正是他技术上的过人之处,所以要求我们拨开迷雾,把握他真正的创作情感和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5.
陈亚丽 《民族论坛》2013,(12):56-60
我想告诉所有人的是:这位诗人真的非常优秀,非常富有才华,而且非常坚强。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他能坚持文学创作,已经是一个奇迹,因为他克服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许多困难,他比所有人都更加不易!如果通过这篇文章,能让他获得更多人的认同与理解,将是我心中一个很大的安慰。  相似文献   

16.
智慧的美丽     
虹莲 《民族论坛》2004,(12):1-1
那天晚上看王小丫的《开心辞典》,我流了泪。" 这不是一个煽情的节目,大凡不再爱琼瑶阿姨和金庸大侠的人才会喜欢,因为有一种真实和聪明在里面,还有那份期待和紧张。" 是那个人感动了我。他的家庭梦想都是为别人,几乎没有自己一件东西。他有个妹妹在加拿大,妹妹有电脑没有打印机,于是他想得到一台打印机给远在加拿大的妹妹。王小丫问,那你怎么给你妹妹送去?他说,我再要两张去加拿大的往返机票啊,让我的父母去送,他们想女儿了。听到这儿,我就有些感动,作为儿子,他是孝顺的,作为兄长,他是体贴的,这是多好的一个男人啊。" 主持人也很感动,她…  相似文献   

17.
注意到那个小男孩以前,他一直躺在病床上发呆。大夫一再告诉他这只是一个良性肿瘤的切除手术,没有多大危险,也不会影响他的将来。可是,大夫并不知道他在担忧什么。为了准备这次手术,他打了两个月的工,又向一位远房亲戚借了一笔钱,他不想让为供他上大学已经受尽委屈的父亲再操心。这时,病房里走进一个约五六岁的小男孩,瞪着一双黑眼睛仔细地向他打量:“为什么就你自己呢?”他笑笑:“我是大人了嘛。”“好多大人也有人陪。”“你是陪谁呢?”男孩的黑眼睛一转,“嗯——陪爸爸。”男孩又问:“你得的是什么病?”他指了指自己的胸腹,“这里面长了…  相似文献   

18.
《论著与生活:人类学家作为作者》(Works and Lives:The Anthropologist as Author)一书是格尔兹的一个文集,出版于1988年,属于他稍微晚近的著作。在这时候,他个人的象征主义风格已然成熟,因此这本书也带有这一深刻烙印。相比他最为著名的《文化的解释》(1973)、《地方性知识》  相似文献   

19.
爱的力量     
有一个住在非洲的印度教圣人,他来到喜马拉雅山朝圣,那是最难达到的地方。在那个时候,要去那些地方的确非常困难,有很多人一去不回——道路非常狭窄,而且道路的旁边是一万英尺的深谷,终年积雪,只要脚稍微滑一下,你就完蛋了。现在情况比较好了,但是我所说的那个时候,它的确非常困难。那个印度教的门徒尝试了,他带很少的行李,因为要带很多行李在那些高山上行动非常困难,那里空气非常稀薄,呼吸很困难。就在他上方,他看到一个女孩,年纪不超过十岁。她背着一个很胖的小孩,一直在流汗,而且喘气喘得很厉害。当那个门徒经过她的身边,他说:"我的女儿,你一定很疲倦,你背得那么重。"那个女孩生气地说:"你所携带的是一个重量,但是我所携带的并不是一个重量,他是我的弟弟。"他感到很震惊,那是对的,这之间有一个差别,在磅秤上当  相似文献   

20.
在湖南省麻阳县岩门村。有一个赫赫有名的“致富大王”,名叫张福生。在他的家庭面粉加工厂的墙壁上,贴着一份份感谢信。记载着他扶植“穷朋友”的生动事迹。 59岁的张福生是一个苗族老汉,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他发挥自己一技之长,除种好8亩责任田之外,利用组里折价分给他的一台手摇面粉机加工面粉和面条,年终一算,获纯利1000多元。打这以后,他坚持自力更生,从小到大,使家庭面粉厂越办越红火,年产值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