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现代悲剧包括整个现代文学都是参与历史的文学艺术。鲁迅对我国现实主义悲剧的形成从精神到风范都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他的引导下,现实主义悲剧凸现了高品位艺术特有的格调,并确立了引人瞩目的美学风格。现代现实主义悲剧为我国新时期悲剧完成思想艺术上新创造、新飞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阿诗玛》是彝族民间叙事长诗之一,这部叙事长诗通过描写父系婚姻伦理法则与没落的母系婚姻伦理法则的冲突下悲剧主人公阿诗玛与阿黑的悲剧命运,展现了阿诗玛这样一个不断与命运抗争却最终以悲剧告终的人物形象。本文将从社会历史原因、阿黑与阿诗玛的关系等方面揭开这部诗歌真实的悲剧意蕴之美。  相似文献   

3.
叔本华的悲剧价值观及其现代性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叔本华把意志看作悲剧的本体。意志是非理性的、盲目的冲动,意志本体导致了人生必然的痛苦。把人类从苦海中拯救出来,叔本华指明了两条拯救途径。一条是艺术拯救途径,另一条是伦理拯救途径。艺术拯救只是暂时性的,伦理拯救才具有永久功效。悲剧兼具了这两种拯救功效。叔本华指出了悲剧拯救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但由他的意志本体论导出了他的悲剧因果悖论,同时悲剧关注的是人生的痛苦,艺术拯救萌芽出了现代审美本体观,以上这些使得叔本华的悲剧拯救具有了现代意味。  相似文献   

4.
西方悲剧精神的伦理批判性常常表现得含蓄和复杂。具体而言,西方悲剧精神的社会伦理批判总是显现为同自我批判结伴而行,或者同历史辩解纠缠一体。  相似文献   

5.
浅论元杂剧家庭伦理悲剧的界定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表现以男权为核心的家庭伦理生活体系,并以孝与逆、贞与淫、善与恶为道德衡量标准来设置关目、塑造形象,具有悲剧审美特征的戏剧,是元杂剧家庭伦理悲剧的主要特征。元杂剧中家庭伦理悲剧的大量产生既有传统封建文化长期积淀的因素,又有元代特定的时代背景原因。  相似文献   

6.
悲剧的范畴十分宽泛,就悲剧自身而言,凡是人类生活中存在的悲剧,虽然在客观上具有悲剧的审美性质,但很难进入人们的审美领域。只有反映形态的悲剧艺术形象,能与观众保持一定的审美距离,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从而使人们有机会站在审美的高度来欣赏悲剧、认识悲剧。本文从分析三个代表悲剧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形象入手,探讨悲剧本质,分析悲剧的审美价值。首先从觉新说起。觉新是我国著名作家巴金《激流》三部曲中的人物。这个人物独特的身份和典型的性格,反映了一个新旧交替时代的“多余人”的悲剧性命运。他是一个大家族的“承重…  相似文献   

7.
由于对绝对自由的奉行和误解,人类悲剧历史不断上演,人类终极价值体系最终轰然倒塌。因此,伊格尔顿认为重提伦理问题迫在眉睫,并且认为悲剧可以成为价值的唯一生成基础。文章从以往理论家对自由的探讨出发,比较出伊格尔顿在悲剧的框架中对悲剧与自由的探讨的超越之处。伊格尔顿在悲剧的框架中对悲剧与自由的探讨对我们正确理解现代自由具有重要的理论启发意义,对于当下社会我们重建伦理价值体系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道德感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的悲剧中都是普遍存在的,只是其具体的表现形态、存在方式和强弱程度有所不同而已。西方悲剧更加突出命运观念,以至于几乎淹没了其中的道德感,可以称之为命运悲剧;中国古典悲剧则基本上是以伦理道德观念取代了命运观念成为现实人类新的主宰,伦理道德观念得到强化,因此可以把它称为是“伦理悲剧”。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对封建文化的批判与国民性改造意识是他发动"文化大革命"的真实原因,也是他一贯的立场和基本观点.毛泽东在道德伦理体系上与梁启超、陈独秀、鲁迅等人的反旧道德思想有继承关系,而武训、梁漱溟等人在道德伦理体系上与儒学传统有着继承关系.毛泽东晚年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他在人心改造问题上"名同实异"两个部分的矛盾.我国实现民主政治必须实行法治.  相似文献   

10.
论海明威的小说悲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明威作为一个悲剧小说家,这一身份不论是从以往论者的评价中,还是从其自身的作品中,都可以得到确认。从荷马时代至今,悲剧形式不断有变化,悲剧因素成了一种观察历史的方法。海明威的小说悲剧大体可分为五类:身心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伤残或亲人死亡的悲剧,受到厄运打击的悲剧,大萧条背景下民不聊生、铤而走险的悲剧,为正义事业献身的悲剧,与大自然顽强拼搏失败的悲剧。海明威的小说悲剧写的都是现代西方社会中普通人遭遇的不幸,这与他的悲剧意识的发展变化是分不开的。其悲剧意识大体可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反思,对大萧条现实的反思,对世界危机的思考,以及对战后重建时期的期待。海明威从古典悲剧里吸取了有益的东西,融入自己创新的元素,创作了从内容到形式焕然一新的现代悲剧,在这个意义上说,他开创了美国的新现代悲剧。  相似文献   

11.
《北京人》在曹禺的创作中具有着重要的标志性意义:它隐含了作家以后创作的基本走向,曹禺此后的创作都可以在《北京人》中找到前兆性的趋势。它既是作家创作危机的一种表现,同时又是对其审美转向的一种预言。作家一方面在作品中高扬着反传统的旗帜,另一方面又对体现着传统美德的愫方赞美有加;一方面向往着北京人那种"敢爱敢恨"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又被"为着自己受苦,留给别人一点快乐"的人生哲学深深地吸引。作家不知不觉间陷入了悖论之中。这一悖论是由作家灵魂深处的理智与情感的矛盾所决定的,它所导致的最终结果是,作家在以寓言的方式宣告了传统的士大夫家族不可避免的衰败命运的同时,也在优美地向过去的"反传统"事业告别。  相似文献   

12.
天花藏主人是明末清初才子佳人小说作家中的代表,《玉娇梨》、《平山冷燕》为其代表作。由于《玉娇梨》、《平山冷燕》与《红楼梦》创作的时间相距不远,因而天花藏主人与曹雪芹有相似的创作文化背景和时代氛围,他们都以自己的作品表现出了对时代文化思潮的推动与反拨。天花藏主人以纯净的才子佳人小说引领了一批纯情小说的出现,其对"才女"的表现,颠覆了传统写作中对女性形象并不完全真实的界定和表达,对才美女性以正面积极的姿态进入文学视野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曹雪芹以《红楼梦》彰显了自身爱情观念的变化以及更为丰厚的文化积淀与人性内涵。在创作目的与创作心理上,二者均表现了其所置身的现实生活与人生理想的错位,曹雪芹则以《红楼梦》的悲剧结尾凸显了社会历史文化之真实与人生际遇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史传文学发达,历史人物常常成为文学、戏曲等艺术描绘的对象。由于受不同时代的历史氛围、审美思想、道德评判、个性创作等因素的影响,历史人物的艺术形象很难做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完美统一,往往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这给当代影视改编带来很大困惑。尤其像曹操这样的历史人物,其历史形象和艺术形象呈现不同向度的矛盾,历来存在争议,在影视创作时,影视作者对其影视形象的定位就非常困难。《三国》题材的影视作品多达百部,大多直接或间接描写曹操这一人物,其影视形象也呈现出丰富、复杂、矛盾的面貌。从接受美学的维度看,曹操影视形象的塑造,正是影视编剧、导演、演员对其历史形象和艺术形象的接受。  相似文献   

14.
从《雷雨》的一鸣惊人,到《日出》、《原野》、《北京人》的经久不衰,曹禺的四大悲剧见证了他高超的悲剧艺术。曹禺在对生命个体性深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西方悲剧艺术的借鉴,形成了独特的悲剧观和悲剧表达方式。曹禺悲剧艺术风格的衍变,不仅仅是社会场景的变化,更反映了曹禺对精神世界的不断探索。同时,曹禺的悲剧格调也经历了由高调悲剧向低调悲剧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曹唐《大游仙诗》的叙事特色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唐诗人曹唐,以<游仙诗>最为著名,其作品凄艳优美,叙事性强,构思新奇,在除小李、杜之外的晚唐诗坛别树一帜.<大游仙诗>极具艺术性,尤其是它的叙事特色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6.
自从曹禺“出山”之后 ,中国话剧才开始成为真正的戏剧艺术 ,才开始具备自己鲜明的悲剧蕴涵、民族特色和突出的国际意义。作为中国话剧的核心人物 ,曹禺是民族话剧的辉煌和骄傲 ,更是将中国现代悲剧写得最为精彩绝伦、表现得较为深刻广博的大师级人物。从悲剧艺术方面来研究曹禺 ,也许更能够切合其创作的实际 ,捕捉其不朽的灵光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历史上,曹丕是因利乘便的一代帝王,即因袭其父所创伟业,乘汉室式微之便利而获得政权的一代帝王。他不仅在继承王位、以魏代汉、执掌朝政等活动中显示出卓越的政治才华,而且在战争频繁和朝纲紊乱的情况下,起到了一位政治家应该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阮籍生活在一个动乱、伪善、龌龊的时代,内心充满痛苦。他的崇自然而斥礼法,固然是激愤之辞,实则“把礼教当宝贝”。但阮籍最大的悲剧还不在于他对礼教的似违而实依,更在于他通过咏怀、饮酒、任诞,乃至建构哲学的玄境等种种方式,真诚渴望超越而依然不能超越,依然要在龌龊的现实土地上忍受无尽的精神煎熬。  相似文献   

19.
目前 ,学术界有人认为公元 2 0 8年曹操南征荆州是一个错误的决策 ,这导致了其兵败赤壁。曹操正确的决策应该是重兵西向 ,攻取汉中 ;也有人认为 ,曹操在占领江陵后 ,磨磨蹭蹭 ,耽误了几个月的时间 ,以至贻误战机 ,终致赤壁之败。本文认为 ,曹操南征荆州非常及时 ,也非常成功 ,赤壁之败不是南征荆州决策的失误 ,而是曹操在占据荆州后 ,立足未稳便急躁东进造成的恶果。  相似文献   

20.
隶草派生章草今草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书法的草书系统直线发展的传统史观提出不同的见解 ,从书写意识和体势区别提出了划分隶草、章草、今草的界线。根据历史文献和新出土的简牍互相参证 ,证明了“史游创章草”之谬误和“杜操创章草”之可信。而章草之名 ,与后世书家大量以章草书写《急就章》有关 ,是约定俗成的结果。对张怀确见过张芝真迹提出新的考证 ,同时以汉简、墓砖为物证 ,说明了东汉末年张芝能创今草的必然性汉简中存在横势隶草和纵势隶草的两种自然书写状态 ,前者发展为章草 ,后者发展为今草。章草逐渐衰落 ,今草日趋繁荣 ,故有新旧书体之说 ,也由此造成了今草由章草衍变而来的历史错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