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从秦末到汉初的数十年间 ,是封建社会初期剧烈变化的时期 ,政治上由大乱趋向大治 ,经济由凋敝转向繁荣。历代史学家对汉初社会变化的原因及过程曾进行广泛的探讨 ,得出许多有价值的结论 ,本文试图从士人群体的功能和作用入手 ,对士人与社会变化的关系进行探讨。一  春秋战国时期 ,社会关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诸侯各自为政 ,战乱不已 ,礼崩乐坏 ,社会进入大动荡、大分化、大改组时期 ,原有的社会秩序被打破。各阶级、阶层之间开始了新的变革和组合 ,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士从贵族中游离出来 ,逐步变成以知识技能服务于社会的群体。士人的基本功…  相似文献   

2.
士大夫集团文化性格的完成与文人画的产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士大夫在传统社会的基本架构中兼具政治集团与文化艺术创造集团的双重特质。士阶层出现了儒与侠的分途后,单纯意义上的古代人文知识分子开始出现。而士大夫的以道自任的文化性格也开始肇端。秦汉时期学士、文吏的分途与混一,造成了政治集团与文化创造集团合一的世族阶层,士大夫双重特质的构架开始产生。科举制度产生后,士大夫全体成为完全意义上的"仰禄之士",文化性格中的体道与忠君的矛盾更加深刻,科举也强化了士大夫作为文化独占集团的特征。随着宋代士大夫之政、士大夫之学的空前统一,士大夫集团的文化性格最终完成,而文人画也由此肇端。宋代士大夫之学也决定了后世文人画的一些基本美学特征:即在美学终极目标上体道、艺术立场上强调士气、艺术操作层面要求传神而忽略形似。古代士大夫阶层的人文理想主义精神为中国近代知识分子阶层所继承,并在新的内涵上形成知识分子的新操守,中国文人画在近现代完成了创作主体的转变,继承传统文化价值是当代中国画发展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乌托邦与近代社会主义空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中国古代乌托邦以春秋战国时期、汉末魏晋之际,宋元时期、明末清初最为活跃,从而形成古代史上的四次乌托邦高潮。 (一)春秋战国时期第一次乌托邦高潮古代乌托邦的开始可以追溯到“周易”的时代,但形成一种潮流则是在春秋战国到秦汉之际。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为了追寻理想幸福的社会  相似文献   

4.
《东岳论丛》2016,(7):172-181
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到秦代以及西汉前期,儒士的社会角色依次经历了教化之儒、纵横之儒和贤良之儒这三个阶段的历史演变。教化之儒产生于西周,主要负责贵族子弟的教化工作。春秋末期出现的纵横之儒则是生存于乱世的儒士群体参与贵族政治的产物。西汉初期,纵横之儒极其活跃,可分为四种类型,即制礼作乐的实践派,发挥荀学的理论派,依隐玩世的滑稽派,奔走诸侯的游士派。汉初的纵横之儒不仅对汉初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汉初文化和文学的影响也极大。汉武帝即位后独尊儒术并施行"推恩令",于是汉初活跃一时的纵横之儒逐渐失去了生存的空间,贤良之儒则继之而起,成为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的主体,并始终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王乐 《东岳论丛》2006,27(2):198-199
在中国古代封建专制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人们处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之中,最上一层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往下是官吏、士大夫阶层,其次是士绅阶层,最下一层是民,其中民又分为士、农、工、商,士居于四民之首。有了如此严格的等级划分,就可以使国家的管理具体到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实现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在这里,我们关注到士、士绅、士大夫的身份有别,其所处的阶层亦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6.
士人在中国社会大变革的战国时期所进行的活动,可概括为"社会流动"。战国士阶层社会流动有垂直流动、水平流动、代内流动、代间流动等几种方式。其中,垂直流动尤其是向上流动,是显著的流动方式。士人实现向上流动的途径包括从师、游说、引荐、国君招贤等。士阶层社会流动是对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作出的积极回应,同时也表明,战国正处于中国古代社会的转型期。正因为此,战国士阶层社会流动呈现出主体平等性、非制度性等特征,与秦汉以后大一统社会下士大夫社会流动有着显著不同。目前,学界对战国士阶层社会流动的考察尚不够全面系统,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一个特殊阶层的隐士,产生和形成于春秋战国时代。在当时剧烈的社会变革面前,一部分士人以安身保命为己任,逃避现实,隐居不仕,成为隐士;另有更多的隐士则以隐求名,以隐干禄。隐士的两种价值取向又往往互为表里,形成他们的两面人格,并对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造成深刻影响。隐士在春秋战国时期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后世则渐渐低落,形成对君主的依附。这种地位的变化与前后不同时代的社会历史背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及其特征龚友德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它的形成过程及其特征大致如下。大一统思想萌芽于春秋战国,发育于秦汉,成熟于元、明、清。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战事频仍,大动荡的社会遵循着一条内在规律在发展。这条规律便是:社会趋势...  相似文献   

9.
秦汉历史变迁中的知识分子及其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名词为“士”,其实质含义为服务并从属于特定社会统治阶层、有一定文化知识的读书人。他们本身也因此形成为一个社会群体,一个具有某种特征的社会阶层。这个阶层形成以来,就在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历史运转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各个领域发挥他们知识的潜能与动能的社会功能。在社会历史的转折时期,这种功能与作用的表现尤为明显。本文拟通过秦汉之际的历史变迁,探讨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知识分子群体的特点、作用和影响,并求教于对这一问题有兴趣的师友们.  相似文献   

10.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地方设置郡县政权组织形式,郡县之下设有乡、州、社、里等基层组织。同时,封君制则是地方政权组织的补充形式。深入研究楚国地方政权组织形式等问题,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官僚制的萌芽以及秦汉以后郡县制的运行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在长期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封建帝王与文学家的关系大多是君臣关系,汉武帝和魏武帝时期尤其是这样。本来,知识分子在先秦属于“士”的阶层。“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春秋战国社会大变动,造成了“士”的解放,他们从旧贵族的最下层走向社会上层,纵横捭阖,游说献策,以至如苏秦、李斯那样位至卿相。在当时剧烈的社会大变动中,他们自由地发表对社会、历史、人生和文艺的看法,著书立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几乎“诸子百家”中的每一家都是文学家。一直到了汉初,纵横家和道家等学说在士人中还颇有市场。邹阳的《狱中上梁王书》、枚乘的《七发》等,就是明证。但是到了汉武帝时期,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皇权,采纳了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2.
骈文的正式确立,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事情。但是,骈俪文体的酝酿,时代则较早。早在先秦时期,骈、散体式就存在分途的倾向。汉初文学对先秦史传、诸子散文各有继承,进一步促进了骈、散体式的分途。在汉初,骈、散文体则承担了不同的文学与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3.
曹参与无为而治葛亮班固称曹参为“汉之宗臣”。①宗臣,即受尊敬景仰的大臣。曹参一生社会政治活动,经历四个时期:以秦狱吏身分投身人民反秦革命;为刘邦战将;为齐相;为汉相国。他是汉初无为政治最主要倡导者与推行者。他的事功与政治品格,很有值得注意之处。本文拟...  相似文献   

14.
目前,学界对"绅士"、"绅衿"等词的理解仍有较多分歧,为此必须考辨"绅"义。本文考辨后认为,"绅"的本义特指束腰大带的垂饰部分,成字时并没特指哪一社会群体;后引申为整根腰带,并逐步成为贵族阶层的外在标志;秦汉时期,"搢绅"、"荐绅"等词形成,"绅"成为官僚阶层的标志;宋时"绅士"一词出现,"绅"开始指向整个士大夫阶层;明时绅商合流,"绅士"称号流向民间;清末民初,"绅士"所指扩展到社会各个阶层。从"绅"字涵义的演变及其组词可看出,"绅"是"亦官亦民",而非"官民中介、非官非民"。  相似文献   

15.
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特别是铁器牛耕的使用,促使社会生产关系发生激烈变化,中国古代社会逐渐由奴隶制转变为封建制,社会商品经济形态亦随之产生重大变革。本文试图追寻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形态发展变化的历程,以探索中国古代社会商品经济形态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16.
陈辉 《江淮论坛》2013,(3):85-90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逐渐形成重法、尚武、重农、诚信等社会主流价值观。汉初吸取秦亡教训,树立起自由、仁孝和追求富强的新社会主流价值观。武帝时期,汉政府对西汉前期价值观进行了调整,树立了讲求忠孝、积极进取的价值观念。元帝以后,西汉中期以来的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变异,以至混乱。秦汉间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当今社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士习奔竞是宋代士大夫政治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其形成大体有以下方面的原因:士大夫阶层投机性政治心态的作用;传统官场文化的影响;宋代选官制度方面的痼疾;制度运行中产生了变异.  相似文献   

18.
董仲舒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位对现实社会产生重大影响的思想家之一。他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是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而为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接受,从而引起了中国社会一系列重大变化:儒家政治思想成为统治者的政治观念;儒家出身的文官成为不久前诞生的官僚集团的主体;先秦至汉初具有不同思想倾向,分属儒、墨、道、法、名、杂等学派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士阶层几乎全部“儒”化;儒家倡导的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为广大民众所接受。结果是古老的中国文明进入“儒家文明”时代。如果把“儒家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比较一下,我们…  相似文献   

19.
士阶层从春秋战国时候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儒家的第一个代表人物孔子第一次将士阶层的价值追求定位于弘道,孟子继承了孔子赋予士阶层的修身人格和济世情怀,并赋予了士阶层以新的内涵。在孟子的思想里,士阶层的社会地位和价值追求更加现实和明朗,并最终奠定了几千年来士阶层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0.
宋代是古代中国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会引起社会变革,而社会变革通常都会导致人们价值观念的更新变化.在宋代这样一个处于变革的时期,随着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各方面的变化与发展,其家训思想也必然会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由此所折射出的宋代家庭生活观念也会随之演变.从家训内容上,也可反映出当时士大夫阶层治家观念和方式方面产生的变化.其主要表现为观念的更新,更加侧重于“治家”;家庭治理方式具备了体制化、人性化、经济化及实用化的特点,等等.由此考察该时期士大夫阶层治家方式的变化及形成原因,是很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