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贺是唐中叶以后一位很有才能、很有独创性的诗人。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指出:“李贺诗很值得一读”。这不但指它的艺术,同时指它的思想。马克思主义是内容与形式、思想和艺术的统一论者,对于李贺诗歌的评价同样应该坚持这个原则。但是,一千多年来,对于李贺诗歌的评论,却是很不一致的。特别是对于它的内容与形式、思想和艺术,也就是古代诗评家所说的“辞”和“理”的看法,歧异更大。这些看法有的是错误的,有的不准确,影响都很大。这对于我们正确领会毛主席的指示,确切地评价李贺的诗歌,有着很大的障碍。因此,本文企图从李贺诗歌的思想和艺术,即古代诗评家所说的“辞”和“理”的关系和特点,谈一谈个人的意见,借以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2.
在《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里,毛主席精辟地总结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历史经验,指出了诗歌的创作规律、艺术特点和我国诗歌的发展方向,最后又教导我们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毛主席最后这句话的意思,据我个人的理解,就是提示我们:从李贺的诗歌中,可以更具体地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创作道路以及怎样“从民族中吸引养科和形式,发展成为一套吸引广大读者的新体诗歌”。李贺的诗歌,有许多东西足资我们借鉴。 毛主席说:“又李白只有很少几首律诗、李贺除有很少几首五言律外,七言律,他一首也不写。”  相似文献   

3.
李贺(公元七九○——八一六年)是中晚唐之际的著名诗人。他的诗独具风格、独树一帜,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信中指出:“李贺诗很值得一读”。李贺的诗在艺术上,是以“词诡调激,色浓藻密”而著称的。这里,仅就李贺诗的艺术特色,谈点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在李贺诗歌批评和接受史上,钱锺书是绝对不能被忽视的一位大家。在《谈艺录》中,他以其学识的渊博和睿智,旁征博引,纵贯古今,打通“中西”,对李贺诗歌的总体特点、艺术和思想特色、风格等进行了精到而全面的评论。研究和分析钱锺书先生对李贺诗歌所作的评论以及评论时所使用的方法.这无疑对李贺诗歌以及整个唐诗的深入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李贺(公元七九○——八一六年)是中晚唐之际的著名诗人。他的诗独具风格、独树一帜,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信中指出:“李贺诗很值得一读”。李贺的诗在艺术上,是以“词诡调激,色浓藻密”而著称的。这里,仅就李贺诗的艺术特色,谈点粗浅的看法。一诗是语言的艺术,是一种极精美的艺术。因此,在内容确定了的前提下,如何使诗反映生活更艺术,就不能不是诗人所着意追求和苦心经营的了。要是一首诗不能用感人  相似文献   

6.
在李贺的诗集中,有一组以马为题材的组诗。这组马诗以取材之丰富,构思之精巧,联想之新奇,寄托之深远,尝为读李贺诗的人所乐道。以马为题材的咏物诗,在历代的作家中是不乏其人的,但是李贺竟能以五言绝句的短小形式,写出了如此之多而又各具特色的诗歌,“每首之中皆有不经人道语”(王琦《李贺诗歌集注》),这确实是李贺呕心之作。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和艺术风格。李贺的《马诗》创作,能遵循艺术创作的规律,运用形象思维的方法。对现实生活中的“马”既写出了“马”的个性,又描绘出了马的  相似文献   

7.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以“诗鬼”闻名后世。在考察李贺诗歌历代接受史的基础上,运用接受美学中的“第一读者”的观点,以及近来学界提出的“第二读者”的概念,分析、阐述李贺诗歌接受史。认定杜牧、严羽分别为李贺的第一、第二读者,根据历代诗评家对李贺诗歌的论述,具体阐述杜牧、严羽之评论对李贺诗歌的传播与接受的重要影响与作用。  相似文献   

8.
晚唐司空留在他的《诗品》中列举了“雄浑”“冲淡”“高古”等二十四种诗歌艺术风格。司空图生活在李贺之后,显然已能见到李贺的诗。但以司空图所列的这些诗歌风格来论李贺的诗,却很难说哪一品能较准确地反映其特点。倒是杜牧在《李长吉歌诗叙》中以“风槁阵马”“时以美女”“鲸吸鳌掷,牛鬼蛇神”等比喻评李贺诗的特色比较恰当,杜牧称之为“虚荒诞幻”。我们将其转换为现代艺术批评术语,就是“怪诞”。正是这种“怪诞”的诗歌艺术风格,使李贺赢得了与李白相齐的诗名;“太白天仙之词,长吉鬼仙之词”(《沧浪诗话》)。“怪诞”一词…  相似文献   

9.
生命意识是李贺诗歌的一个重要主题,诗人在表达这一主题时,采用了多种表达范式,“睹木兴叹”就是其中的一种。前人由于对李诗生命意识及其这一表达范式缺乏足够了解,在注疏李贺诗歌时往往违背了诗人本意。文章以“睹木兴叹”这一表达范式为议论角度,对姚文燮《昌谷集注》、王琦《李贺诗歌集注》、叶葱奇《李贺诗集》三家注疏中的不妥之处作举例纠正。  相似文献   

10.
钱钟书是李贺诗歌批评研究史上的重要的一家。他对李贺诗歌艺术特色的总体把握和具体分析 ,以及对李贺批评史的研究和评论 ,都非常精当 ,对我们研究李贺诗歌和唐诗 ,都具有指导意义。钱钟书在对李贺诗歌批评研究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观点和分析艺术 ,亦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和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极其深刻地阐明了“诗要用形象思维”,并指出“李贺诗很值得一读”.李贺,字长吉,河南昌谷人〈今河南宜阳〉.是我国中唐时期一位思想进步而又很有才华的年青诗人.只活了二十七岁.“长歌破衣襟,短歌断白发.”(《长歌续短歌》)他把自己短促的一生,献给了诗歌创作,传留下来的诗共二百三十三首.他的诗歌形象生动、构思奇特,语言上绚丽多采,广泛运用比兴手法,具有辞新意巧的  相似文献   

12.
李贺诗歌中的时空意识和神话色彩杨准李贺在多姿多彩的中唐诗坛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文思体势,如崇岩峭壁,万仞崛起。”[1]给我们留下了许多至今仍为人吟诵不绝的名篇佳作。李贺诗歌的艺术魅力在很大程度上得自其诡丽的神话色彩。李贺诗歌以新奇险怪著称,对此历代...  相似文献   

13.
<正> 近些年来,对唐代诗人李贺的评论先后出现过两次热潮。一次以“李贺是法家政治路线的热烈拥护者”为主题,另一次以“李贺是形象思维运用得最好的诗人”为基调,对李贺及其诗歌作品作了全面的肯定,评价是相当高的。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目前讨论李贺的文章已经不那么多了,也不再有人向他奉献“法家诗人”的桂冠了,但一味赞颂的余风仍未停息,在某些评论家的笔下,李贺俨然是一个在政治上、艺术上都十分成熟的诗人。这符合实际吗?能够帮助我们正确地认识李贺吗?回答只能是否定的。因为第一、这类文章的观点大多不是产生在学习研究全部作品之后,而是在开始阅读作品之前就已经有了的,它不是实践和独立思考的产物。第二、这类文章的论证方法是不科学  相似文献   

14.
李贺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年轻而富有才华的诗人。在短短二十七年的生涯中,他为后人留下了近二百四十首诗,其中有不少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他诗中的一些奇句、警句,堪称为千古独步的绝唱。伟大领袖毛主席很喜欢李贺的诗,在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信中,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鲁迅先生也说过,他年轻的时候喜欢李贺~①。因此,我们认为很有必要对李贺诗进行认真的研究。本文不打算对李贺及其诗作进行全面的评论,只着重谈谈李贺诗在语言艺术上的风格和成就。 务去陈言,自铸新辞 将全部李贺诗通读一遍,下一番“沉潜反复,嗟叹咏歌”的功夫,…  相似文献   

15.
李贺诗歌以其鲜明的创作个性和独特的艺术风貌在唐诗坛上独树一帜 ,自成一家 ,被誉为“长吉体”。“长吉体”具有诗歌题材的虚幻化、诗人形象的艺术化、艺术表现的独特化、语言风格的多样化等艺术特征 ,从而奠定了诗人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李贺诗歌具有很浓的“富贵气”,他长于描写贵族的用香生活、宴饮生活、情爱生活和贵族妇女的生活场景。从温庭筠的词反观李贺诗歌.发现他们在具有“富贵气”这一点上是相通的。李贺诗歌的富贵气带给人一种瑰丽博艳的视觉冲击,却也有雕琢过甚的瑕疵。他笔下的富贵是一种金玉锦绣式的故作富贵,而非风神兼各的真富贵。  相似文献   

17.
李贺生年考     
李贺是唐代诗坛的著名诗人。他的生年向有两说。 关于李贺的生平事迹,最早给我们提供资料的,是比李贺稍晚一些的诗人杜牧和李商隐。杜牧受集贤学士沈子明之托,为李贺所遗二百三十三首诗歌作序,时间是太和五年。杜牧在序文的后段,叙说了李贺的家世,盛赞了李贺的诗歌,结尾处云:“贺生二十七年死矣。”又云:“贺死  相似文献   

18.
我们伟大领袖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发表了,这是我国文化界的一件大喜事。毛主席在信中指出:“李贺诗很值得一读”,这不仅是对李贺诗的最大肯定和最高评价,也是对我们批判地继承古典文学遗产,发展社会主义诗歌创作的光辉指示和亲切教诲。我们遵照毛主席的指示,再一次读李贺的诗,深深感到毛主席说得非常精辟,非常深刻。  相似文献   

19.
一 毛泽东一生创作的诗词很多,但经常被人们提及或正式集子所收的通常有42篇。这其中律诗13篇,词29篇。笔者认为,特别能显示作者创作个性。体现其艺术才华的是他的词。作者本人曾经有这样的说法“我偶尔写过几首律诗,没有一首是我自己满意的(着重号原有——本论文作者)。如同你会写诗一样,我则对长短句的词学稍懂一点”,并且批评“宋人多数不懂诗是要用形象思维的,一反唐人规律,所以味同嚼蜡。”作者在这里提到宋人不懂诗的“诗”,实际上既不是“诗歌”,也不是“律诗”,而是用诗的语言进行创作。并且作者非常推崇唐诗人李白和李贺的诗,认为“李贺的诗很值得一读”,①从而作者便吸取了唐人诗作的优点,采用形象思维,展开想象力,把诗性的语言熔铸于词中,超越古词,用旧词牌,填充着诗的语言,从而使词的创作,取得了超越古人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20.
李贺诗歌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非常独特而复杂的艺术现象,是诗人对其所处时代的特殊的心灵体验和感应.如王世贞所言:“李长吉师心,故而作怪”.他呕心沥血,以情为诗,使他的诗歌明显地构成一个情感系统.这就给了我们一种暗示:能否从其积淀于诗作之中的潜在意识方面(即王世贞所说的“心”)找到一个导口,从而批郤导窾,揭开长吉诗“怪”的外衣?当我们沿着这一线索摸索出长吉诗的迷宫,蓦然回首时,果然发现:有一条情感的潜流始终支配并统摄着长吉诗的审美意识系统,构成了其全部诗作的主旋律.这就是他诗歌作品中渗透出来的浓郁深沉的悲剧意识.或许它在诗人创作时是一种无意识,然而却是真实的存在.罗丹说,艺术就是感情.李贺的诗歌,就是以悲剧意识为其内核的感情艺术.其它一切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