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清朝康熙时期,有一位大臣名叫明珠,他是掌权最大的官员之一,为人为官不但清廉正义,而且疾恶如仇,因而有不少以权谋私、贪污腐败的官员都对他恨之入骨,无不欲除之而后快。  相似文献   

2.
刘洪波 《决策探索》2008,(21):11-11
一个官员就此消失.世界上有多少国家的官员会突然消失在另一个国家的茫茫人海,一去不回?官员消失了,他的职位还在、办公室还在、车子还在,一切仿佛不曾发生,好像他随时就会回来.  相似文献   

3.
正十八大之前,这种官员调走了,带走相关东西的情况部分存在,而且原单位想要回来,还比较麻烦。官员都带走什么?并不是所有官员调走时,都会带走东西;也不是所有带走东西的,都不正常。有些官员离开一些地方时,会希望带走一两件价值不高、但对他个人有纪念意义的纪念品,算是对他在当地工作这段时间的纪念。这种情况,只要按照一定程序说明,当地一般比较欢  相似文献   

4.
正前段时间,网上爆出了个别领导的超大办公室,引起网友巨大争议。与大小相比,官员办公室内部的布置也各有讲究,更值得关注。2012年6月上旬,记者在湖南湘潭一名副科级官员办公室注意到,他办公桌对面的座椅明显低一些。他笑着解释说:"这是故意安排的,不能让来找我谈事的人俯视我。"官员办公室的细节讲究,在各地都有不同。某省一位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服务过三任县长。三任领导先后在同一个办公室  相似文献   

5.
看官     
彭劲秀 《领导文萃》2014,(24):65-67
正如何看待一个官员?民间往往侧重于对官员的直观观感,从官员的言谈举止推断一个官员的贤与不肖,虽难凭一得之愚去盖棺论定某一官员,但直觉其是否一个好官,则往往八九不离十。看他的用人。先贤有言:"不知其君视其所使。"正如《吕氏春秋·求人》中所说:"得贤人,国无不安,名无不荣;失贤人,国无不危,名无不辱。"所以,看一个官员用什么样的人,基本上可以断定其是个什么样的官。  相似文献   

6.
药方夺印     
梅承鼎 《领导文萃》2014,(22):100-101
正清朝初年,京城有个名叫黄百龄的官员,他得知有一好的官位空缺,想通过贿赂填补那个位子。可是,正当任命书快要下达时,却传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黄百龄远在家乡的老娘忽然去世了。按照当时的封建礼教,身为政府官员的他,必须立即赶回家去奔丧,以尽最后一次孝道。但是,黄百龄担心自己这一走,那个"肥缺"就会落入他人之手。为此,他闭门谢客,躲在家里假装生病。  相似文献   

7.
吴明华 《决策》2014,(8):34-36
“他打破异地为官的官场惯例,在家乡苏州主政5年;他在高学历官员中独树一帜,其大专学历曾成为热议的话题;他受命于金融危机的危急时刻,矢志把苏州当作自己最后的归宿。"对于刚刚卸任的苏州前市委书记蒋宏坤,有媒体这样总结道。  相似文献   

8.
<正>唐朝时,每到年终岁尾,吏部都会公布对官员的考核结果。有一位官员曾经负责运粮,因为一时疏忽,运粮的船只沉没了。这样的事故自然会遭到一票否决,所以他来吏部述职时,已经做好了心理准备。那一年负责干部政绩考核评定的,是考功员外郎卢承庆。卢承庆看过这位官员一年的工作情况后,当场就宣布说:"失所载,考中下。"负责督办漕运却丢失了粮食,是非常严重的失职渎职过错,被评定为中下,对于当事人而言,是咎由自取。唐朝官员的考核成绩共分为九个等级,即上上、上中、上  相似文献   

9.
我赞成对不作为、不担当的官员问责,但却不主张简单地搞"一票否决".作为一种制度安排,"一票否决"无可厚非,而且在某些特定场合也有必要;可要是被滥用,效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12年前,有一位相熟的县委书记告诉我,他们县有一公务员退休,希望儿子顶职,结果他儿子却未能通过公务员招录考试.于是他跟县委书记讲,若他儿子当不了公务员...  相似文献   

10.
勇气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想委任一名官员担任一项重要职务,于是就召集了许多聪明机智和文武双全的官员,想看看他们谁能胜任。国王说:“我有个问题,想看看谁能解决它。”国王领着这些人  相似文献   

11.
其一,上级官员对于他直接管辖领导的下级官员的腐败行为及其他为章法所不许的重大违规行为负有连带责任;其二,在选任官员时推荐官员人选的人,对其所推荐上去的官员所犯的腐败等重大违规行为负有连带责任。这两类负有连带责任的官员在其连带对象遭受惩处时,也必须受到相应的处罚。这种处罚  相似文献   

12.
在刚刚过去的2004年里,有一位广受瞩目的政府官员。他把一系列重大的违法违规的行为,暴露在阳光之下。他就是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2004年他留给我们的关键词是“透明”。  相似文献   

13.
<正>问责官员复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复出指官员辞职、被撤职或免职之后重新任职。广义的复出指官员受到警告、记过、降级等党纪政纪处分,但之前已经或之后很快平级调任甚至升任他职。随着山西襄汾溃坝事故、三鹿奶粉事件等重大突发事件接踵而至,孟学农、李长江等多位高官或引咎辞职或被免职,继2003年  相似文献   

14.
采英拾贝     
《领导文萃》2012,(15):51
经纪人青山跟我说,晚上他要和美国电影局的官员吃饭,对方提出了3个条件:1.请找一个上档次的餐厅,因为我们是官员;2.请订一个不要那么昂贵的餐厅,因为我们是官员,收入有限;3.一定是AA制,因为我们是官员。  相似文献   

15.
50岁的叶青,有三个公开角色:官员、教授和人大代表。身为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他被网友评为"最敢说话的官员"、"最具个性的官员",因他有一套"三不主义"——"不拒绝采访,不拒绝讲座,不拒绝约稿",常因"狠言论"而闻名。身为两届人大代表,他连续9年给全国"两会"上书,  相似文献   

16.
正官架子与花架子不完全是一回事。前者往往单指官场行为,俗称"摆官架子"。而后者所指的行为在类别上就很多了。如古戏舞台上演武将的角色中专门有一个行当叫"架子花",是"花脸"的一种,观众所欣赏的重点之一就是他的功架(也称"架式"),即看他像不像武将。除了戏台之外,现实生活中所说的花架子,往往指一切专搞形式主义而不务实的人。这样的人中,也包括既有官架子也有花架子的官员。而且,官员若是有官架子也必然喜欢搞花架子。欺上、媚上,必然搞花架子;压下、蒙下,也必然搞花架子。  相似文献   

17.
马吉樟是晚清民国时期的一名重要官员,在当时动荡多事之秋,他重视慈善教育、有远见卓识、尚忠诚气节,因而能在仕途中顺利进退,受到褒扬。他积极的为官之道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8.
<正>北宋末年,朝廷大量起用"带病官员",大批正直之士被赶出朝廷。"带病"之官为何屡获重用呢?一是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将"带病"官员提拔到高位。拿蔡京为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宰相韩忠彦与另一位宰相曾布闹得不可开交。韩忠彦想到了在定州当知州的蔡京"有手段",且和曾布有大仇,便把他调回翰林院担任承旨,希望他成为自己的得力助手。此时的蔡京已多次受到大臣们的弹劾,恶行昭彰,韩忠彦这一招儿可谓引狼入室。结果没过几个月,韩忠彦和曾布两败俱伤,蔡京坐收渔翁之利,  相似文献   

19.
石勇 《领导文萃》2013,(7):30-31
有很多人在公共领域,甚至日常生活中回应某些刺激性的事件时,有一种声音不能再忽略:"如果有官员不考虑老百姓的死活,老百姓为什么要服从他的领导?"这样的官员就应该立马下台!但问题是如何让这样的官员下台?十八大把政治体制改革提到了一个高度。而前面这个问题,是一个关于政府治理的权威从哪儿来的严肃问题。或者说,如何证明,老百姓对包括法律、制度实施在内的政府治理有进行"服从"的政治义务呢?  相似文献   

20.
<正> 英国著名历史学家诺斯古法·帕金森通过长期调查研究,写过一本《帕金森定律》。他阐述了现实生活中机构人员膨胀的现象,揭示了产生的原因及后果:对于一个不称职的官员,他可能有三条出路,第一,申请退职,把位子让给能干的人;第二,让一位能干的人来协助自己工作;第三,任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